簡體版

第651章 拱火,日本內戰(第三更,求訂閱)

發生在左賀的是起義嘛,當然不是!

肯定是叛亂。

在維新政府的眼里,必須是叛亂。

明治七年,也就是1874年2月1日,曾任參議的江藤新平為首領的舊左賀藩士近三千余人在左賀揭起了反對新政府的旗幟,其出師的主要名義是指責對朝鮮的軟弱外交,打倒現政府,恢復舊的朝議制度,大大地發揚皇威。

在另一個世界,也是在這一天,那些失業的武士們積聚多年的怨氣爆發了。不過相比于另一個世界,他們又多了一個理由——要求和宮繼承天皇皇位。

只不過,與歷史上不同的是,另一個世界里,江藤新平等人錯誤認為西鄉盛隆在鹿兒島舉兵,板垣退助在高知舉兵,九州、四國的士族群起呼應,必定容易成事。

但……他們沒有起兵。那怕是幾年之後,西鄉還是起兵了,但是在1874年,西鄉真的沒有起兵,所以,很快江藤新平的「起義」就被平定了。

而這一次,西鄉……卻和上一次面臨著完全不同的選擇。

「干吧,閣下!」

在私學校的禮堂內桐野利秋、筱原國干、村田新八、別府晉介等人都站在西鄉隆盛的面前,他們紛紛大聲說道。

「天皇陛下,莫名其妙身死,到底是如何死的,總要他們給個交待!」

「是的,閣下,不但如此,現在天皇陛下暴亡,要是官府心中無鬼,必定會以宮親子內親王繼承天皇之位,為何到現在還沒有任何消息!」

「閣下,天皇是閣下憤然辭職後,突然暴病染疾,不過短短數月就突然駕崩,不能不讓人懷疑,是不是岩倉等人謀害天皇。」

「是啊,閣下,也許是因為天皇醒悟,想要維護我等武家的權益,才被他們暗害!」

簡直就是荒唐至極!

西鄉隆盛的心里冒出了這麼一個念頭,他可不相信什麼這些陰謀,但是陛下確實死的很蹊蹺啊!

主要是因為陛下的病實在是太過奇怪了。盡管在他離開東京之前陛下就已經病倒了,但是那是什麼病?沒有任何人能夠說出一個所以然來,也沒有人知道會是什麼病,會讓發生那些病癥。

甚至一度他曾經懷疑過陛下是不是感染上了梅毒,但是那些醫生們都說即便是梅毒也不可能會表現出那些癥狀。

也正是因為蹊蹺,所以他才會有所懷疑。但是他絕對不會懷疑岩倉具視他們會刺殺天皇陛下。

畢竟天皇是他們權利的來源,他們怎麼可能會在天皇還信任他們的時候,去刺殺天皇呢?

「現在起兵的時刻並不成熟……」

看著禮堂里的這些與他一同辭職的親信,西鄉隆盛說道。

「現在如果冒然起兵的話,我們很有可能會失敗的。」

在西鄉隆盛的心里,他是絕對不願意起兵的,他創辦私學校,也不是為了反對朝廷,而是為了防備俄國南下。

「閣下,現在天皇蹊蹺身故,在城內外有上萬士族隨時願意听從您的號令,只要你一聲令下,他們必定願意追隨你,那怕是去死也心甘情願。」

桐野利秋大聲說道,他倒不是夸張,許多士族都極其崇拜西鄉,尤其是那些低層士族,事實上,在維新諸功臣之中,只有西鄉等少數幾個人在意低層士族的利益,他之所以主張「征韓」,與其說是為了擴張,倒不如說是想給低層士族找一條生路。

而幾個月前,西鄉隆盛之所以離開中央回到地方,除了在「征韓論」上與代理太政官岩倉具視分歧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對明治政府實施有損于下級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滿。他很同情下級武士們在明治維新後的悲慘遭遇。他在請求薩摩藩救濟一個參加內戰的士兵的信中寫道︰「臨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後,即行拋棄,影響德義。」

而在日本他的一首廣為流傳的言志詩,也寫道︰「幾經辛酸志始堅,丈夫玉碎恥瓦全。一家遺事人知否?不為兒孫買美田。」他更看不慣許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窮奢極侈,指責他們為「利」忘「義」。

「閣下,左賀和全天下的武士都在看著您呢!如果,我們不起兵的話,他們可就白白送死了!」

筱原國干也跟著大聲說道。此時他顯得有些激動。

「身為武士理應為主公去死,可是現在天皇暴卒,我等身為臣子,豈能不為天皇討以公道!」

不得不說,筱原國干是了解西鄉的,在他抬出這個大意之後,西鄉隆盛的眉頭緊鎖,他凝視著遠方,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

「如果起兵的話,我等不僅很有可能會戰死沙場,而且也會身敗名裂,留下恥辱于後人!」

「閣下,我等願意追隨閣下!」

面對親信們的義無反顧的追隨,西鄉隆盛一時之間說不出話來了。

在猶豫了片刻然後說道。

「既然如此,那就……動手吧!」

2月4日,在私學校禮堂開大會,筱原國干、桐野秋利;村田新八、別府晉介等人一致推舉西鄉隆盛為領袖,起兵反對政府。次日開始西鄉隆盛開始招兵,將私學校改為薩軍本營,分校改為分營,當天就招募3000人。

1874年2月4日,就在臨時太政官岩倉具視剛剛下令陸軍省出兵平定「左賀之亂」,軍隊還沒有出動時,西鄉隆盛反叛的消息又傳來了,

相比于其他人,作為維新功臣,加之在過去的幾年里不斷的為普通士族發聲,早就積聚了人望的西鄉隆盛的造反,立即得到了許多人的響應。

一時間日本震蕩,震蕩的同時,各地失業士族紛紛起兵響應西鄉隆勝的兵。

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在1874年春節前在日本爆發,這一場內戰的動靜遠比另一個世界幾年後的西南戰爭影響更大——天皇的暴病身亡,皇位繼承的紛亂,直接導致了內戰不僅在九州,還在本州等地爆發。

盡管大明對日本談不上關注,畢竟也就是一個不值一提的小國而已。

但是因為琉球為大明控制的關系,在九州的西鄉隆盛發動叛亂的消息傳來時,丁雲松,這位大明的陸軍上校、駐琉球總督,立即想到陛下曾經提到過的「弱日政策」,什麼是弱日?當然也就是盡可能的削弱日本了。

在與總督府的參謀軍官商討半天後,立即作出了一個決定——私下里向西鄉隆盛提供了5000支舊式斯賓塞步槍以及上百萬發子彈,同時還提供了超過20門大炮以及大量迫擊炮和炮彈。

作為拱火專家,其實大明的官員都有那麼幾分天分,當然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地處偏遠,所以對于那些總督皇帝給了他們很多自主權,總不能讓他們在發生問題的時候,還要等待一兩個月之後本土的答復吧。

這也正是那些總督們與普通官員的不同。他們可以隨時根據時局的變化,根據個人的判斷,做出他們的決定。而不需要考慮本土的最終決定。

這也正是為什麼歐洲各國殖民地能夠維持數百年的原因——殖民地的總督在值民地絕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而這恰恰也是傳統華夏官僚體制文化之中最忌諱的——傳統的華夏官僚體系不僅防範武將,同樣也防範文官,防範那些封疆大吏會搖身一變成為地方割據勢力。

傳統華夏統治核心是什麼呢?

從來不是擴張,而是維持!

維持皇帝的統治!所以無論王朝如何更迭,最終都是用商君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對于百姓要弱民,對于官員當然也要弱官。

論是弱民也好弱官也罷,就是讓他們失去自我判斷,自我決定的能力。最終,經過這馴化,來維持統治者的統治。

但是大明立國的根本在于擴張。所以才會不斷的賦予官員們更多的自主權。

這也是他能夠根據眼前的形式,在做出判斷之後又決定,而不需要擔心追究責任的根本原因。

「西鄉是個不錯的家伙啊!」

其實,即使是沒有陛下的幾年前的旨意,丁雲松也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他一定的援助,因為他們兩個人也算是有一些私交,對于那個性格耿直的日本陸軍大將,他也是極其欣賞的。

現在他要為遭到背叛的戰士討公道,這事……有道理!

在派遣船只給西鄉隆盛送去大批軍火時,丁雲松又自言自語道。

「這樣做應該是符合陛下決斷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