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從2017年5月13日上傳序章到現在,已經過去三年了。

于我而言,寫在第一章的《水龍吟》實際上要比序章更早一些。

驀然回首,看到當時題下的「問萬千英雄漢,有誰能、阻攔頃刻?」,再看此時寫下的《水調歌頭》的「翻掌風潮動,共守九州寧」,從亂世烽煙到天下和平,從飄萍離散到卷動風潮,這應該算是一個完整的故事了,很慶幸我並沒有忘記自己至始至終想要講述一個什麼什麼樣的故事。

其實我每本書的大綱都很潦草,因為我也不知道自己最後能夠把其中的多少變為實際,所以我最主要依托的,實際上還是我想要傳達出去的觀點和想法。

只要我的文字一直在圍繞著這些觀點和想法展開,就像是一棵樹的樹枝不斷地向兩側生長,就算再怎麼寫,終歸還是這棵樹的一部分。

這個故事想要傳達出來的主題思想,總共有兩個。

一個是個人方面,體現不同的人在亂世中的掙扎、拼搏和不屈。

亂世之中,人命如飄絮,無根無靠,因此想要結束這亂世飄零,必須需要浴血奮戰,必須需要拼搏努力。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下力氣,就只能忍受生死、別離,空留下悔恨。

所以應該努力的時候,就絕對要努力;能夠掙扎的時候,就還要再爬起來。

或許征服不了世界,但是至少還是時代的弄潮兒,而不是沉入歷史長河的沙塵。

同時,只有經歷過了亂世的悲慘和長離,才知道和平的珍貴。

我們不畏懼戰爭,也應該珍惜和平。

這也是整本書前半部分想要表達的觀點。

另一個則是家國方面,想要傳遞一些家國民族的情懷。

一個人終究只是螻蟻,一個人的拼搏或許並不能改變什麼,但是一個民族的奮斗、一個國家的強大,卻是可以改變很多、可以保護很多的。一切的和平、安寧,往往都需要建立在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的強盛上。

在整本書的後半部分,主角所做的一切努力,無論是推動工商業、文教事業的發展,還是同化周圍本來就和中原文化圈有千絲萬縷聯系的民族,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能夠讓華夏快速的從三百年戰亂中走出來,讓這個民族能夠重新走上世界之巔。

當然,除了這兩個明顯的創作主旨之外,還有一些會被反復提起的主題,比如「時代潮流滾滾,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又比如「絕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兼濟天下」之類的,這些也都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吸取的是先賢們的經驗,應當是無差的。

而對于大家陸續提出過的一些問題,在此一一作出答復︰

1.關于文筆。

平時太忙,很少看書評,不過還是偶爾能夠看到有人說文筆有問題之類的,在此表示歉意。

因為作者只是一個純粹的不能再純粹的工科生,所以有一些措辭不嚴謹以及明顯的歷史疏漏點,請大家諒解,並且非常感謝大家的斧正。

另外有同專業的書友,歡迎交流。

2.關于更新。

碼字純粹只是愛好,無論是上一本還是這一本而或者之後,每天四千字屬實是上限了,畢竟還是學業為重,因此懇請大家見諒。就算是有存稿,平時也很難滿足大家爆更的需求,畢竟還得防備不時之需。

3.關于本書的毒點。

這本書最大的毒點在開頭那一部分,主角的很快就光榮加入.asxs.孤兒院的那一段。我之前說過,亂世的悲慘和人的掙扎,是這本書想要表達出來的一部分主旨。

實際上這種一個村落歷經兵災、十不存一,才是亂世之中最真實的寫照,甚至是每天都在發生的事情。

主角只是一個渾渾噩噩穿越回去的現代小咸魚,過的是和平生活,至少吃穿用度都不用愁,因此他必須要經歷一些什麼才能快速的成長,沒有什麼比身邊親人朋友的離去更能夠刺激到他了,讓他幡然意識到這個時代和之前自己所在時代的不同,意識到動嘴皮子之類的並不能幫助自己真正立足,唯有打,唯有戰斗,才能打開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寶劍鋒從磨礪出,本來這個設定是對主角的磨礪、是為了烘托亂世的冷酷和淒慘,但是因為一開始對于李成等人的著墨有點多,所以整個環節確實是有點兒殘酷了,在此向被毒到的書友們表示歉意。

至于文里其余的毒點,感覺應該還不是很過分吧••••••

主要是可能有一些前後文不呼應或者埋了伏筆忘了的地方,主要是時間一長,事情一多,就給忘了。下一本我會努力先把每個伏筆和登場人物單獨記錄,時時查閱。

4.關于主角的姓名

這個在作品相關解釋過,有些老書友可能沒有注意,所以在此處抄錄。

李藎忱的藎忱,來自于張自忠將軍的表字。既是為了表達對張將軍以身許國的敬意,自然也是為了呼應本書的主旨之一——對家國的盡忠盡忱。

主角擁有這個名字,在我看來,並非不可能。

張自忠將軍,本字藎臣,該表字來自于《詩經•大雅•文王》,「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意思是國王所進用的忠志之臣,感念祖先的恩德。同時白居易在《韓愈等二十九人亡母追贈國郡太夫人制》(應該是為韓愈母親寫的悼詞,假如理解錯了,請評論指正)中也寫到「生此哲人,為我藎臣」。

用《詩經》,《楚辭》等典籍來為孩子取名字,古今皆是。只不過《詩經•大雅》這種偏向于宣傳封建王教思想的篇章,在當今流傳並不廣泛。可是在古代,這才應該是朝廷鼓勵傳頌從而流傳廣泛,其余的各種《風》,只是地方民歌才是。

而起這個名字的李成,跟著陳慶之這個書生將軍出來的親衛,有文化、有膽略,能取出來「藎臣」這兩個字,應該還是說得通的,只不過這個詞在我們現代使用的比較少了的。

同時,李成對于對他們白袍見死不救的南朝顯然並沒有好感,因此他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赤膽忠心、一腔熱血忱忱保衛黎庶百姓,改「藎臣」為「藎忱」,並非不可能。

當然主要還是我夾雜了一些個人的情感和觀點在其中,對于覺得閱讀不方便的書友表示歉意。

5.關于人物塑造。

我所寫的兩本書,無論是《傾宋》還是《權傾南北》,所描寫的都是歷史上很少為人所知的時間段,南宋最後的光景,隋唐崛起的前夜••••••

描寫這些時間段,很新穎,寫著也很有意思,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史書的記載很少,甚至還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這就導致寫起來發現前面寫的不對勁,這還是小問題。

大問題在于,根本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寫。之前寫《傾宋》,因為模到了一本《宋元戰爭史》,所以書中很多人,比如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李芾、邊居誼等等,都是可以考證、確實存在的民族英雄。

而《權傾南北》不同。

本來在這一段時間里,有傳記,有詳細記載的人,真的寥寥可數,因為《陳書》和《周書》之類的,本來就是姚老爺子無償寫就的,能出版、流傳,就已經算很不錯了(這個歷史情節在二神的《唐磚》中有,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因此里面是言簡意賅到極致。

而且諸如南陳、北周,有傳記的,也多半都是陳霸先、宇文泰那一代人,陳叔寶和宇文這里,就像是一個斷層。

尤其是南陳,更是只有蕭摩訶等寥寥幾個人比較出名,能夠有說的上的歷史事跡。蕭世廉只是蕭摩訶傳記中的一個名字,而裴子烈的存在也只是吳明徹傳記中的一句話帶過。

這也不怪史家著墨少。成王敗寇,本來南朝的這些人就是失敗者,所以他們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字就算不錯的了。

比如姚老爺子這些史家們,也不敢當著隋唐這一代統治者的面兒夸獎他們父輩的敵人不是?要說蕭摩訶怎麼怎麼厲害,麾下大將如何如何,打的對方落花流水,那作為蕭摩訶大敵的韓擒虎以及他外甥李靖,都不要面子的嘛?

史料的語焉不詳和缺乏,對于作者來說也不見得是壞事,因為很多人只有姓名,便形同白紙,可以隨意勾勒,當然這也局限在一些小人物上。吳明徹的猶豫甚至缺少決斷力、蕭摩訶的勇猛和莽撞,這些主要人物的一些性格,從史書中還是可以揣摩出的。

而本書的前期,有很多杜撰的人物,比如曹忠、戴才之類的,不過作者已經盡量弱化了他們的存在。

至于全書塑造最滿意的角色,其實我覺得是尉遲迥。

歷史上這個老爺子也是楊堅成功的最後一塊絆腳石,確實也值得濃墨重彩描寫一下。

民族存亡、親人分別、君王恩義,尉遲迥絕對不是書中最重要的反派角色,頂多只是主角面對眾多Boss中段位中級的一個,但是應該是本身最為矛盾、情感最為復雜的一個。

最終尉遲迥選擇了「自逐家門、以身殉國」,和歷史上他的忠誠、仁義應該是相符的,這是一個值得敬佩的人物。

至于其余的大多數主要人物,我覺得我至少還是體現出了他們能被人記住的一些特點。

比如樂昌的痴情和穩重、蕭湘的堅韌和調皮、陳宣華的跳月兌和欠揍、沈婺華的與世無爭、陳頊的多疑和猜忌、宇文憲的糾結和頑強,當然還有蕭世廉、李憐兒、裴子烈等人的成長和改變••••••

並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能夠被寥寥數筆勾勒出完整而豐滿的形象,所以其中很多人都難免沒有存在感或者臉譜化,這也是因為小弟筆力有限,屬實做不到,只期望大家都能夠在書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人物。

6.下一本書

下一本書已經有了開頭,很快就會上傳,希望大家繼續支持。

7.番外

本書應該還會有幾篇番外,盡快寫出來,完善一些書中的細節或者單純的制造些笑料,大概一天或者兩天更新一章的樣子,將一些未完的或者未來的故事。

——————-

把尾詞再謄抄一遍,放在此處,唯有這樣才能表達此時心境。

水調歌頭•《權傾南北》尾詞

人世滿烽火,孤命似飛萍。

一朝亂舞飄零,何處是天明?

先掣旗遮漢沔,後引兵臨巴蜀,只手萬夫停。

業火照幽水,銳劍蕩胡腥。

————

控兩朝,傾南北,漢王名。

掛帆江左,直問鐘鼐重還輕?

剽勇飛騎滌寇,牙艦艨艟蕩鬼,海靖又河平。

翻掌風潮動,共守九州寧。

再次感謝諸位書友,讓我們一起去看下一場風卷雲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