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三一三章 下田

因此不再需要李藎忱多勸導什麼,後人們也會堅持將對外貿易進行下去。

或許哪一天,大漢的航海技術就足夠發達,也就發現美洲了。

李藎忱相信,這一天並不會太遠。

此時李藎忱就站在農部的試驗田前,看著搭起的大棚下一茬一茬的幼苗,內心感慨萬千。

沒有塑料,大棚的保暖效果也就那樣,不過架不住試驗田總共就只有那麼大,因此當大棚足夠厚的時候,保暖效果自然也就有了,而且農部還在其中生火加溫,因此雖然已經是深秋時節,大棚之中還是暖洋洋的,恍惚夏日。

而培育出的雜交水稻,就在其中茁壯成長。

大棚只是一塊地,旁邊還有好幾塊地,培育的則是小麥。

雜交水稻畢竟只能在江南地區種植,農部很快舉一反三,把雜交技術應用在北方作物上。

甚至還專門有一塊地被騰出來,種植的依舊是水稻。

不在水里的水稻,也就是旱稻。

旱稻的種植歷史實際上也很長了,只不過因為旱稻的種植周期長,在南方那水網密布的條件下,自然比不過水稻。水稻的生長周期短,在南方引水灌溉也方便,又何苦把注意力集中在旱稻上呢?

而偏偏旱稻又廣泛分布在南方,因此還真的沒有人想著能夠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旱稻。

畢竟南方種植水稻,北方種植高粱和小麥,這已經是千百年來形成的固定格局,伴隨著形成的還有南北迥異的飲食風俗,所以人們並不傾向于打破。

不然就算是在北方種植了旱稻,北方人不喜歡吃米飯,又有什麼用?

不過農部的存在,本來就是尋找生命力更強、傳播更廣泛的農作物,旱稻自然也在農部的研究範圍內。尤其是現在雜交技術的突破,讓農部更是忍不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旱稻上。

假如水稻的畝產能夠通過雜交提升,那麼旱稻的耐寒能力和產量自然也能夠提升,如此一來,旱稻在北方種植的話,出產的糧食自然就要多于小麥等等,便能夠養活更多的人。

至于什麼口味、飲食風俗,當家里又多了幾張嘴之後,人們自然而然又顧不上這些了。

旱稻的推廣自然也就不會是什麼問題。

當然前提是產量要能夠高到可以替代北方的農作物。

現在農部最愁的就是這個。

北方的黃土地雖然比南方的紅土地更加肥沃,但是旱稻在上面的生長並不是非常好。總不能再從南方運紅土過來吧,這豈不是成了最典型的本末倒置?

李藎忱當然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遼東的黑土地。

後世遼東就是憑借肥沃的黑土培育出了有口皆碑的東北大米。

不過這個李藎忱就不去點破了,以農部現在的探索精神,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黑土地之妙用的,李藎忱若是刻意引導,反倒是不美了。那樣就沒有辦法鍛煉農部自我的探索精神。

以後要是沒有了李藎忱這根拐杖又該怎麼辦?

對工部,李藎忱是這個態度,對農部,亦是如此。

他不讓自己顯得全知全能,只是負責引領一個大致的方向。

一旦農部可以發現黑土地的肥沃,到時候大漢佔有遼東又會有一個更好的借口。

種地,從來都是華夏的種族特技。

當朝野意識到遼東不光是底下物產豐富,地表上的林木甚至土壤都是好東西的時候,更會支持大漢建立起來對遼東的完全統治。

除了旱稻外,李藎忱還看到了青稞。

如果說水稻正在大棚里「苟延殘喘」,旱稻也在寒風中發抖,那青稞這種天然耐寒的植物,正在這蕭瑟風中昂首挺立。

李藎忱頓時來了興致,便要下田,可惜田里澆了水,滿是泥濘。

李藎忱索性直接去月兌靴子。

「陛下,不可!」李淵嚇了一跳,急忙阻攔,同時對著跟在李藎忱身後的尉遲貞直眨眼,娘娘,您說句話,攔一下啊!

「陛下,地里涼,別下去了。」尉遲貞雖然知道自己說也沒用,但還是「盡力」的去扯一扯李藎忱的袖子,免得李淵到時候再給自己甩臉色。

得罪這等天子心月復,沒必要。

更何況尉遲貞自己又如何不心疼?

李藎忱笑道︰「無妨。」

一邊說著,他一邊把靴子塞給尉遲貞︰「你不準跟著,拿好。」

正要跟著月兌鞋的尉遲貞吐了吐舌頭,又無奈的對著李淵使了一個眼色。

你看,我說了。

李淵也急忙月兌了靴子跟上李藎忱︰「陛下小心!」

一眾親衛和官吏們都想要跟上去,李藎忱頓時察覺到,不由得回頭擺了擺手︰「你們一個個的都跟著湊什麼熱鬧,有一個人過來給朕說一說就可以了。」

大家也只能圍在田邊,陛下都說了,那真是下也不是,不下也不是,不過看著陛下和李淵深一腳淺一腳向前走的背影,每個人的心中又覺得有一種難言的感覺。

下田,哪怕是在寒風之中,在泥濘之中,對于他們來說都沒有什麼。可是這是當朝天子、九五之尊,就這麼毫不避畏的在冰冷的泥濘之中看著一畝畝田地,做著和他們平時一樣的事情。

這說明在陛下的心中,這個工作同樣很重要,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甚至是值得陛下親自來看一看、親自去走一走的。

李藎忱倒是沒想那麼多,他只是看到青稞長勢一片大好,心中也難免有些激動罷了,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親自下田,未免給人一種作秀的感覺。

「大漢以後能夠走上高原,就靠這些了。」李藎忱輕輕撫著青稞的葉子,「之後河湟開墾,甚至于深入高原,在各處河谷之中開墾,青稞將是大功臣。」

李淵鄭重頷首︰「農部派人已經勘探過吐谷渾境內已為我大漢所有的多處河谷,應該都可以種植青稞。這也是現在在高原上發現的唯一能夠成片成活的農作物。」

青稞無論是從產量還是從口感等等上,顯然都比不過小麥和水稻,但是在大漢長久立足高原的計劃中,其地位不容挑戰。

山高路遠,來自于中原的糧食不見的就能及時補充,因此青稞才是最主要的軍糧和日常口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