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西梁——一城之地,夾縫之國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肯定要數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而在南北朝的後期,北朝分為東魏和西魏,依舊征戰不休,但是在南朝卻是「整齊有序」的進行王朝的更迭換代,從南齊到南梁再到南陳,並沒有經歷諸如北朝那樣的分裂。

而在這南北朝末期,還有一個國家,這就是西梁,又稱後梁。

要說這西梁在歷史上給大多數人留下來的唯一印象,恐怕就是出了一個蕭皇後。

隋煬帝皇後蕭氏,出蘭陵蕭氏,其父為西梁皇帝蕭巋。好了,劃重點的時候到了,當時的南北朝,北面為吞並北齊、統一北方的北周,坐擁中原、河北、西北和川蜀,而南面為陳霸先開創的南陳,同樣擁有荊湖、江南和淮南等地,天下版圖雖大,卻哪里有這個西梁?

怕不是史家沒有記載清楚,實際上只是個流亡政府?

實際上西梁是切切實實存在的,只不過因為西梁雖然繼承了南梁的名字,皇室也確確實實出自南梁蕭氏,但是整個國家的地盤著實太小了——只有江陵一城之地。

真可以說是一城之國、夾縫求生(新加坡、梵蒂岡同時打了一個噴嚏)。

西梁雖然很小,卻存在了足足三十二年(從555年到587年),和當時南方霸主南陳的存在時間差不多長短,可以說足以令人驚詫,與此同時,西梁還經歷了三代君主,並且在北周的幫助下獲得了江陵城北側的章山郡、漳川郡等城池,硬生生的將地盤擴大了三四倍,可以說是南北朝亂世之中的一朵奇葩了。

而西梁為什麼能夠在南北朝這等弱肉強食的政治軍事環境下存在這麼久呢?這其中當然也有不同方面的原因。

一來西梁名義上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但是實際上各方面都要受到北朝,也就是北周的限制甚至是控制,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北周的一個傀儡藩屬國。北周設立了江陵總管的職務,並且歷任江陵總管都是經驗豐富的名臣、重將,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監視甚至控制西梁。

二來西梁小而強,渾身是刺。眾所周知,在世界上小而強的國家並不多,瑞士、以色列、新加坡等大家都能夠說得上來,而西梁正和這些國家有很多相似之處,高大的江陵城多年來一直都是荊州的核心重鎮,而守衛城池的西梁將領,諸如王操等人也都頗有才能,因此在南陳的眼中,西梁顯然就是一個好吃但是不好下嘴的刺蝟,歷史上南陳名將吳明徹曾經殺到江陵城下,卻頓兵難破堅城,最後在北周援軍面前大敗而歸,這一點兒倒是有些像今日全民皆兵的瑞士。

當然了,對于南北兩個霸主,西梁的存在也有一定的意義。對于北周,當初扶持西梁對抗南陳,就是為了有南下的道義制高點——畢竟西梁是南梁皇室嘛——而後來北周的攻略重點轉移到淮南,有西梁這個緩沖處于南陳和北周重鎮襄陽之間,也是個好事。

而對于南陳,其北上重點也在淮北,荊州一線一直采取憑江而守的戰略,因此就算是拿下了江北的江陵城,也很難阻擋從北方南下的北周鐵騎,所以得不償失。

正是因為這兩個原因以及自身的強大,西梁方才得以以一城之地處于夾縫之中三十多年,當然了國家弱小、依附于人,終究只是一個喘息之計,當隋朝建立並且對南陳擁有壓倒性優勢之後,這西梁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國家滅亡,也終究只是隋文帝一道旨意罷了。

而隨著西梁的滅亡,從南齊開始綿延的蕭氏國祚,也徹底宣告斷絕,蘭陵蕭氏除了在隋末又建立了曇花一現的蕭銑後梁之外,就再也沒有建立過其余的王朝。

或許和平的歸入隋朝,對于西梁皇室,也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隋文帝對于出自蕭家的兒媳蕭氏甚是滿意,對于西梁的末代君王蕭琮也多加禮遇,至于蘭陵蕭氏的榮光,則由接下來的蕭瑀等人再繼續發揚光大了。

(出自作者企鵝號︰漫卷,歡迎關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