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章 名醫張仲景

此時的宛城幾乎是亂成了一鍋粥。

饑民、亂民、暴民、病人、宛城本地士兵、曹仁帶來的兩萬士卒。

數支不同的派別,各自不同的立場和考慮。

一時之間,城里幾乎是被哭喊聲充斥。

幸虧華佗養病的居所較為偏僻,否則早已被餓昏了頭的饑民所波及。

照顧華佗之人,是一名中年長須男子。

只見他盯著收集而來幾十味藥材呆呆發愣,又模了模華佗的脈搏。

「厥陰風木,下連少陰寒水,上承心包相火。」

片刻後終于做出決定。

一口氣將其中幾味藥加入了砂鍋之中。

「此病乃陰陽爭勝,其治法無定律,貴在審證求因,靈活施治。」

「怪不得城中其他醫師嘗試數種藥方,都只能治個別病人,同樣的藥用在不同的病人身上,反而會加重病情。」

隨著藥湯熬制了數個時辰後,長須中年小心的將之喂給華佗。

「唔,嘔……」

藥湯喝下片刻,卻見原本昏迷的華佗突然驚醒,朝著一旁的盆中便嘔吐起來。

「吐吧,吐吧,把心火吐出來就好了。」

華佗因燥熱心焦,而情緒失衡,方才引外邪入體。

配上體外傷勢,和時疫之毒,方呈現毒火攻心,陽盛之兆。

片刻後,卻見華佗的臉色沒有了一開始的蒼白,反而變得有些紅潤光澤。

「華兄,不知你感覺身體如何。」

華佗遲疑片刻,感應了一番身體變化,疑惑的說道︰

「似乎上熱下寒、寒熱錯雜。此病當真棘手……不過有勞先生照料,我已感好了許多。」

長須中年補充道︰

「我已總結出規律,若是能針對病患用藥,此病倒也不算無救。」

「但此病最為棘手之處,乃是會因病者體質不同,產生不同的變化。」

「若是用錯了藥,反而會導致病情加重。」

「其中的變化把握,沒有二三十年的功夫,根本掌握不好。」

華佗沉吟片刻,突然想要從床榻上起身。

卻被長須中年勸阻︰

「華兄,我剛剛情急之下,用藥過 ,矯枉過正。為除毒火,傷了你的元氣。」

「你接下來幾日,萬不可多加勞累,需要臥床靜養啊!」

華佗苦笑一聲︰「我多休一日,不知這城中有多少百姓要喪生。」

「仲景賢弟,我這就修書一封,還勞你速速送往新野,請鴻羽先生相助。」

原來這長須中年,便是與華佗並列為四大神醫的張仲景。

他曾著書傷寒雜病論,流傳後世,被譽為醫聖。

對于後世醫學發展的貢獻,甚至更在華佗之上。

「新野乃劉玄德駐地,宛城乃曹操治下。」

「二人勢同水火,徐鴻羽如何肯來搭救?」

華佗搖了搖頭︰

「鴻羽先生氣度非凡,胸懷坦蕩。加上劉使君一向寬仁愛民,非暴戾好殺之輩。」

「你若將城中情況說明,鴻羽先生必傾力相助。」

宛城目前的情況,想要根治時疫,除了要足夠水平的神醫來判斷病因,編纂藥方。

還需要大量有經驗的醫者,來逐個判斷病人的病況。

這其中消耗的藥材也不在小數。

況且宛城現在民心動蕩,富戶屯糧自守,豪商囤貨居奇,坐地起價。

太守則是不理政事,找不到蹤影。

至于城外駐扎的曹仁大軍,更是將城圍成了鐵桶一般。

任何人想出去都會被逼退,連只蟲子都不讓往北邊跑。

很明顯,曹仁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

若是宛城的情況再惡化,可能便要直接屠民焚城,確保萬無一失。

畢竟曹軍這十幾年里,屠光的城又不止一處兩處。

再加一座宛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華佗強撐著寫下親筆書信,由張仲景揣在懷里。

因為兩人接下來的情況都十分危險,再加上事態緊急,彼此也沒有客套囑托。

張仲景頭也不回,從後院將藏起來的駿馬牽出,一路便向城外奔去。

剛剛出城,便被曹仁安排的駐守士兵扣下。

但張仲景曾在數年前出任長沙太守,後來年事已高,才退隱歸養。

並且他神醫之名也算聞名當世,眾人也不敢輕易冒犯。

最關鍵的是,張仲景並非往北方而去。

而是往南方的新野縣奔去。

曹仁听說之後,也是大方的給張仲景放行。

畢竟就算張仲景真的身患時疫,那也是給新野劉備添麻煩。

禍水東引,他又何樂而不為。

出了宛城,張仲景疾催胯下駿馬,用了兩個時辰便趕到了新野縣之外。

「我乃張仲景,自宛城而來,有要事要見徐風徐鴻羽!」

自宛城而來,嚇得守兵立馬把他安置在單獨的帳篷之中。

生怕他身患時疫,把剛剛管理好的新野也攪得天下大亂。

但之前徐風嚴加囑咐,不許對任何病患玩忽懈怠。

仔細思索之下,城門守將終于還是選擇暫時相信了張仲景。

將信封送到了徐風的宅邸之前。

拆開信件,徐風也是頓時大驚。

一邊趕往府衙,準備和劉備商量此事。

一邊又趕緊派人將張仲景接入府衙之內。

等張仲景趕到府衙,正好看到徐風和諸葛亮與劉備等人,正在計劃由誰調運糧草藥物前往宛城。

「這……劉使君,徐先生。宛城畢竟是曹操領下,你們真的願意傾力相助?」

實際上,援助宛城並非是徐風聖母心發作。

而是對新野百利而無一害的舉動,甚至是劉備集團迄今以來遇到的最大機遇。

首先坐視宛城動亂,未來必有無數染病的難民波及新野。

其次便是劉備一項以仁德著稱,名望廣傳于四海。

若是能在此時不計前嫌,伸手相助。

必然是善惡立判,令天下歸心,得道多助。

在這個時代,名望的作用甚至不亞于所謂的錢糧兵馬。

所以曹操才會挾天子以令諸侯。

若非曹操奪得大義,未必能如此順利的一統北方。

如今徐風便是要逐漸打響劉備的招牌,做好人設管理。

讓天下人逐漸產生一個觀念,那就是劉備代表的是正統,是仁德。

最後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地方。

那便是徐風其實早已圖謀宛城許久。

若是能佔據宛城,等同于讓獨木難支的新野多了一份助力。

不僅領土和人口都能翻倍增長。

也能令兩城互為犄角之勢,彼此援助。

更增加了戰略防御縱深,避免新野孤城一座,一旦被圍困便坐困愁城。

只要他們在這個關鍵時刻,能對宛城伸出援手。

甚至表現的比曹軍更好。

必然能收服宛城百姓的人心,令他們感恩戴德。

到時候無論是用何種方式攻下宛城。

宛城百姓必然不會多加阻攔,甚至會成為他們攻下宛城的助力。

最理想的情況,劉備集團甚至能兵不血刃,直接取下宛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