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六十五章 安知此非緩兵之計

士燮投降了。

明顯打不過,他沒有魚死網破的決心。

特別是右軍在灕水上游現身的時候,他為自己的果斷點了個贊。

原本關羽是不想同意的,打江南的時候,陛下非常明確的說過,要趁著戰爭清理豪強地主。

士燮就是交州最大的豪強地主,也在清理之列。

可這事不能明說,他只能找另外的理由︰「安知此非緩兵之計?敵軍士氣已喪,正可趁機斬除,怎能使其有喘息之機?」

甘寧、蘇飛兩人無可無不可,反正功勞已經到手,士燮死不死的,跟他們沒關系。吳巨是被迫投降,沒他說話的份。

可荀諶堅決不同意殺掉士燮四兄弟。

他們在越人中的聲望太高了,一旦他們死于朝廷之手,整個交州都得大亂。

到時候,漢軍就要深入叢林作戰,得死多少人,要消耗多少朝廷的資財,花費多少年的時間,才能剿除那些作亂的南越土人?

大漢百廢待興,要是陷在交州這個泥潭里,誰知道會不會再起波瀾?

一切以安定地方為重。

他反問道︰「雲長欲效屠睢故事乎?」

屠睢是秦朝第一次南征交州的主將,就是因為殺得太狠了,激起了整個交州的仇恨,致使五十萬大軍傷亡過半,自己也戰死沙場。

「前車之鑒,不可不慎!」荀諶用兩句話就勸服了關羽。

但他後續的提議,卻被一致否決。

他想讓士燮南征林邑國,畢竟眾人都知道,皇帝想要佔城稻。

關羽等人倒不是反對士燮領兵去打臨邑國,這種即能消耗交州人力量,又避免了損傷己方士卒的事情,怎麼可能不贊同?

他們反對的是現在就讓士燮出征。

「此時令其南征,不異于放虎歸山,需待我軍佔領交趾郡,完全掌控交州產糧之地,方能使其領兵。」

關羽的顧慮不無道理,想打林邑國,大軍需走交趾郡,過九真郡,在日南郡南下,而交趾郡是士燮的老巢,人口和糧食產量在交州的比重很大。

要是讓士家四兄弟緩過這口氣來,據守交趾等地,他們仍然有一戰之力,這種情況不能不防。

交州的農耕技術很落後,擁有大片糧田的地方只有三處,一是南越國舊都番禺,二是依靠南海航線崛起的廣信,三是士燮發展起來的交趾。

三地聚集了交州將近八成的人口。

這三處地方一佔,所有的稻米種植區和大半的芋頭出產地,就到手了。

只有把糧食握在手中,士燮才能听話。

交州的主糧不像中原等地,有那麼多的種類,唯稻米、芋頭而已,或許還能算上芭蕉。

雖然這里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水稻,但本地人吃的最多的還是芋頭,因為芋頭的產量比水稻高三倍。

像現代那樣畝產三四噸,肯定是做不到的,但漢代之時,畝產五六百斤的芋田並不罕見,年景好的時候,也出過畝產千斤的奇事。

只可惜芋頭喜熱喜水不耐旱,不利于推廣,只在交州和荊南的一部分地區才能種植,無法像土豆和地瓜一樣救濟天下窮苦百姓,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至于那些生活在叢林地帶的土人部落,基本上不怎麼會種田,他們不以農耕為生,也算不上游牧和漁獵民族,而是以采集野生芋頭和芭蕉作為主糧,配合野果野菜,以及抓魚、打獵為生,這些人的食物來源不好控制。

但能利用食鹽和布匹加以影響。

士燮就是這麼干的。

他寬待土人,從不坑害他們,因此得到了大部分南越人的愛戴。

這些事情,來交州好幾年的吳巨非常清楚,關羽、荀諶等人听他講解,對本地的情況了解得還算不錯。

所以,納降的時候很順利,交州九萬余人繳械,上百頭戰象成了漢軍的戰利品,士燮兄弟也安全的跟他們的族人相聚。

捷報傳往長安的同時,關羽留徐晃所部駐守廣信、番禺,並看押俘虜,前軍與水軍西進,分兵佔據交趾、郁林等郡,

待到樂進所部呼哧帶喘的趕到番禺縣之時,交州七郡皆平,悔得他捶胸頓足。這次南征,他就只打下了龍川一縣之地,大大的不甘心呀。

當真是手快有,手慢無,交州這個小娘子,輪不到他染指了。

人家已經把生米做成了熟飯,他晚了一步,只能惆悵的望洋興嘆。

其實,不止樂進在惆悵,徐晃的心情也不怎麼樣,千里迢迢跑來支援前軍,結果右軍一箭未發,寸功未立,戰事就結束了。那關雲長太不會做人了,留他看守俘虜,自己跑去收復地盤。

你們吃了肉,好歹給我留口湯啊。

趕上這樣的主將,真他媽晦氣!

不提南征交州心情各異的四路兵馬,劉襄收到士燮投降的捷報之時,是七月中旬,等到交州七郡全部平定的戰報送到長安,已經是九月初了。

秋收結束,上計基本完成,今年天時不錯,沒有大的旱澇災害,但在他的心里,今年算不上豐年。小冰河期的影響還在加劇,北方和中原各州大面積減產的情況仍然在持續。

上田不到三石,下田只有一石半到兩石之間,這種產量,全賣了也不夠靈帝時期繳稅的。

全靠劉襄免了口賦算賦等等苛捐雜稅,又打壓世家豪強,收回土地分給底層百姓,否則,必然是饑荒遍地,流民四起。

可農稅降了八成有余,根本不夠朝廷支出,只能在商稅上打主意,但貿然加稅可不是好辦法,除了命令計吏加大打擊偷稅漏稅的力度以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蛋糕做大。

商業繁榮,商稅自然變多。

通往印度的南海航線,必須再次打通,重新開啟海上貿易。

這條航線是漢武帝在位的時候打通的,斷斷續續的海上貿易一直持續到了東漢延熹九年,也就是166年。

那一年羅馬的使者從印度走南海航線來到大漢,可惜,那一年鮮卑寇邊,黨錮興起,司隸、豫州大饑荒,三四百萬黔首饑餓而死,大漢衰微,漢桓帝焦頭爛額,又覺得羅馬人「上貢」給他的禮物沒什麼稀奇之處,懷疑使者是冒充的,也就沒有派人回訪。

之後天下愈發動蕩,海上貿易就此斷絕。

「傳令關羽,監督士燮拿下林邑國。」

臨邑小國,既有佔城稻,又位于通往東南亞的航線之上,留它不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