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九十章 真的可以嗎?

李敬從西洋運回來那麼多金子。

在登州壓鑄成金幣。

跟著水師在各地開設分部一起,開點皇家銀行,在各地富商,士紳的瘋狂兌換下,又一船船的拉著金銀到登州繼續壓鑄金幣。

臨海,杭州,揚州,健康,汴梁,山東各地,福建各地,廣南東路各地,皇家銀行已經除了兌換之外,已經開設存儲,匯款等各種業務,等各地皇家銀行鋪開。

在李敬的建議下,朱璉成立了皇家商行。

親妹妹朱鳳英利用朱璉內孥余存的錢,向各種工礦投資。

黃燦在臨閭關內開設數個鐵廠,李家李遠把水泥廠的燒造技術拿到各地建設分廠。

長江兩岸的茶山,各地的絲綢作坊,原本官營的瓷器,造紙等作坊。

移植李敬,顧無雙對廠礦的管理方式。

加上各地官府配合顧無雙瘋狂的渠道建設。

黃燦依照山東幾個鐵廠的收益分紅和部分李家商鋪的收益判斷,光這些投資鐵廠,水泥廠,海貨制造廠的收益,養活趙氏皇族不成問題,未來兩三年,甚至可以給他們翻倍俸祿。

更別說茶山,茶廠,絲綢,。

眼下除了遭遇內亂,兵災之地,揚州,健康等地的商事繁華,已經恢復到大宋靖康之前,等戰亂之地恢復,皇家銀行布滿全國各路,李敬甚至為朱璉掌控的皇家銀行準備了一條定額金票和銀票的路。

所以朱璉大方的很。

連隆裕太後每月也有五百金幣的俸祿。

用隆裕太後的話說,大宋列祖列祖這些皇帝內孥的錢比起朱璉的掌控金銀,那就是乞丐。

可是內孥加上樞密院報委托鑄造的天文數字的備戰金幣。

居然錢還不夠。

「太後,大宋不同于漢唐,沒有窮兵黷武的基礎,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不會停在哪里等著我們打,據我所知,西域再往西,水草豐茂,氣候逐漸宜人,很多胡人,胡國生息繁衍,金人很會利用自己身的勇武,駕馭人口比他更多的民族!」

李敬特別後悔,當初在汴梁城下口不擇言,裝什麼聖人指點完顏宗望。

他都害怕因為他的失言,造成金人如今舉族西遷的現狀。

西域那邊地方,離繁華的長安且路途遙遠,對于大宋首都汴梁來說,更遠了。

大宋更麻煩的是,大部分土地都在士紳手里。

朝廷連農稅都不敢隨意加征。

靖康之難以後,倒不是士大夫聲音大到李敬也不敢觸踫他們的利益。

重點是李敬在支持梁揚祖推動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富民,讓百姓過更好的日子。

跟遠征西域的目的,背道而馳。

西域那麼大的地方,即便是打下來,也需要派兵駐守。

哪里更適合少數民族放牧的方式生存。

農耕為主的宋人得到這麼大一片疆域,不僅不會獲得收益,還要賠錢。

要想救趙桓,交易兩國皇帝不成,就得做最壞的準備。

不僅要拿下西域,還要佔住西域,最壞的打算會以此為跳板,繼續向西追擊金狗,最好能把金狗追到歐亞大陸另外一頭的海邊去。

這需要多少錢啊?

有了南洋,西洋這些新的疆域,藩國,大宋物質會極大豐饒。

大宋銅錢幣值堅挺,將會流傳各藩國。

李敬倒是不擔心大量金銀隨著戰事打響而流放民間會有輸入性通脹。

「這樣,反正有宗帥和梁揚祖坐鎮汴梁,本宮帶著柔嘉陪你們去!」

「啊!」

李敬都愣了,遠征西洋一趟,他們算是運氣好的,在馬六甲準備中轉站的期間,就踫見了台風。

美洲一趟,乃是未知的旅途。

強大如泰坦尼克號,也有撞冰山的時候。

他都不知道穿越茫茫大海有沒有意外,自己會不會葬身魚月復。

如今朱璉卻要帶著大宋新的女帝趙柔嘉涉險。

「好啊,我也陪新帝去看看海的對面什麼樣子!」

喬淑雲不說阻攔,一臉憧憬,她腦海里全是趙玉盤,李清照描述那些曠世絕美的風景,還有他們的各種收獲。

記下學宮的學子回來也說,得了一筆養廉銀子,一輩子不貪也足以讓家人底蘊豐饒。

李敬都無語了。

「太後,滄洋變幻莫測,我蒸汽艦艇航行于大海之上,猶如風中一葉,微臣實在不忍太後和新帝受此流離之苦!」

朱璉擺了擺手。

「我大宋大軍去的,本宮如何去不得?在泉州,廣州時候,本宮已經知曉,遠航九死一生,但是有了大宋神艦,也能抗住一般風浪,大軍從大宋到西洋,數十萬里之遙,蒸汽艦艇不是不失一船嗎?」

李敬本來還要勸住,朱璉放下孩子,對著李敬再次擺手。

「本宮心意已定,靖王無須多言!」

經過了汴梁趙柔嘉登基的事情。

朱璉看清楚一件事。

宗澤年齡太大了,根本無力主導西域對金戰事。

李敬若出了意外。

她這輩子都無法救出趙桓了。

甚至李綱,關勝,種彥鴻,他們都未必是跟金人勾結的趙構的對手。

尤其還有個剛去臨安的太太上皇。

他不僅是長公主們的親爹,也是趙柔嘉的親爺爺。

打不得,罵不得,殺不得,關不得,還得供起來。

汴梁登基之後,李敬順藤模瓜打掉了金人在汴梁的一大批細作,然而其余潛伏各地的還不知多少,還有多少人與之勾結,內憂外患之下,除了李敬能主導遠征西域,打贏對金之戰。

其他人即便身上有了西夏這種滅國之功,也只能在李敬麾下輔助李敬征伐西域。

朱璉看著李敬推著孩子就開跑。

笑的腰都直不起來。

「他至于嘛?」

當然至于,李敬若是自己去,等西洋艦隊回來,全部檢修完畢,點上兵馬就可以起航。

所是朱璉和趙柔嘉去。

他現在就必須要派遣船只為此行打前站。

從登州出發,一路穿越扶桑到廟街,都有現成的水師軍港,軍港內建設驛站,可以隨時為艦艇提供駐泊,避風的需要。

可廟街之後,到白令海峽,雖然一直沿著海岸線不遠航行。

可是對面的大陸,就是完全陌生的地方。

現在還有時間,派幾條新船,綁上駁船,拉著一些兵,一些工匠,沿著對面大陸尋找避風港,修驛站。

盡最大可能,確保航行安全。

「你還不了解李敬嗎?作為武將,上馬,上船的一刻,李敬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我和柔嘉都去,就不同了,他會盡量保障到萬無一失!」

原來如此。

遠處的李敬,都快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宅院,跟著他的幾個侍女,女乃媽,手忙腳亂。

喬淑雲笑的前俯後仰。

直到看到李敬親自從後院把馬牽出來,跟幾個親衛一起翻身上馬,朝著登州城里奔馳。

喬淑雲才收起笑容,輕輕的對朱璉說。

「太後,滄海變幻莫測,遠洋九死一生,即便是有了蒸汽神舟,也無非全無風險!」

「淑雲姐姐,要是沒了李敬,我拿什麼去救靖康皇帝?登基大典那麼繁瑣,那麼累,新帝堅持到一聲不吭,不就是為了給他父皇守著大宋江山嗎?若是本宮和靖王在遠洋中有所閃失,大宋太陽照常升起,無非是趙瑾繼位罷了!」

登基大典以後,朱慎妃跪倒了朱璉面前。

承認自己找李綱去問趙桓要詔書,也承認自己有找過趙構,趙佶,希望趙瑾繼位。

她不得不這麼做。

因為她已經察覺朱璉懷疑到她。

因為金人刺客居然在大殿之日,謀劃刺殺李敬,朱璉,趙柔嘉。

因為刑部聯手大理寺,極可能查到了蛛絲馬跡,說不定會因為趙構,因為秦檜,牽連到自己身上。

擁立自己兒子和勾結金人忤逆,她必須要選一項罪名承擔。

朱璉表面上饒恕了朱慎妃。

朱慎妃知道,昔日比親姐妹還親的情誼斷了。

她不知道的是,朱璉心痛的徹夜難眠,在臨閭關趙桓傳位之前,她從來沒想過趙柔嘉繼位。

听說朱慎妃北狩產子,還叮囑出征的李敬把人救回來。

這樣大宋傳承有序。

「天家無親,爭儲之事歷來就是腥風血雨,當此金人有意挑唆,靖王和寧王舉措得當,已經讓此事沒有給大宋和趙家造成太大損失,不值當生氣!」

喬淑雲知道朱璉擋了刑部繼續的追查。

也擋了大理寺要請朱慎妃協助辦理桉件。

還讓她帶著趙瑾回到臨海居,身邊侍奉的女官也一個沒少,一個沒換。

沒想到朱璉現在提起趙瑾,還是帶有譏諷的語氣。

「李敬說過,未來幾年的大宋未必風調雨順,各種天災人禍都要防範于未然,遠洋之後,除了定期派船艦回來報訊,還要做最壞的布置!」

生氣歸生氣,朱璉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誰先來。

汴梁的刺殺,所有人都沒想到金人如此瘋狂。

李敬卻想到了,一番布置,別說金人剛有異動,把武器拿出來就被發現。

就算是沖到臨街,恐怕也會把顧無憂當成新帝。

這種事前思量的方式,對趙金兒,對宗澤,對朱璉自己,都觸動很大。

一邊說,朱璉一邊示意喬淑雲跟她走。

「汴梁城恩科和更名太學的稷下學宮同月先後在汴梁開考,學子們先考科舉,後考太學入學考試資格,太後你說,要是兩榜都得中,學子是願意參加殿試,還是願意入學太學?」

決定跟隨李敬遠航,朱璉心里也是沉甸甸的。

想起梁揚祖提議太學和科舉同時開考,太學不需要各路,府初試成績,李敬攛掇她搞成學子的盛會,把三司吏員考試也放在張榜之後,頓時笑容滿面。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百廢待興,大刀闊斧改革的大宋實在太缺人才了。

這一百多稷下學宮第二批學子完成學業,各部為了三十個山東兩路之外任職的人才,頭都打破了。

「科舉經過殿試,吏部考核,就能立刻為官,太學至少要經過一年的學習,從朝臣們日常的評論,經歷太學以後的學子,大部分應該比科舉進士走的更遠!」

喬淑雲看見朱璉臉上的神態轉晴,自己也挺高興,拋磚引玉的比較。

「靖王看法不一樣,太學結束學業或許在為官初期能佔據洞悉政治改革的方向優勢,比科舉官員更有眼光,但是未來的仕途之路,還是取決于他們能否踏踏實實做官!」

宰相起于郡縣,這是李敬對李綱的提醒,喬淑雲想找幾個人去看看,到了山東巡查的李綱究竟能不能靜心對州縣的政治格局,治理方式進行研究。

不過李敬這句話也可以看出,他對于宗澤昔日在大名府,在山東為官施政,真心實意為百姓做事很欣賞。

感慨月兌口而出。

「大宋的宗澤,還是太少了!」

「話不能這麼說,宗帥昔日能沉下心在地方深耕,那是因為踫上了太太上皇身邊盡是國賊。當下潛心造福黎民的官員不少,皇室宗親有趙不試,趙鼎,昔日的科考入仕途的還有辛贊,李邈,李光等一大批朝臣,靖康武三軍將領兼職或者轉職治理地方的,不計其數。」

身邊匯集一幫能臣,基層一群實干家。

朱璉還在渴慕人才。

相比當年人才薈萃的仁宗皇帝,也不過如此。

若是遠征西域,不會耗費太大的國力。

大宋盛世可期待。

喬淑雲決定趁著出征西洋之前,派出精干筆吏,針對朱璉所提這些地方官員,做一個專訪和核查。

這個提議,讓朱璉大感興趣。

李敬幾次提醒他,不管什麼改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各種監督的方式要結合起來。

巡視組也要流水不腐、

盯著這幫當官當吏的擺正心態。

這國家治理起來事半功倍。

兩人頓時商議起來,尤其是對于山東兩路和河北東路,李敬,關勝,種彥鴻麾下的將領兼職官員,一一核查。

直到趙柔嘉下課回來,恭恭敬敬給母後請安,敘說今日課程。

「女帝,今年秋天,想不想跟著李敬一起遠洋?」

「真的可以嗎?

趙柔嘉眼楮盯的老大,今年若不是登基,她都想讓李敬派船帶她去南海邊上沙灘玩。

「不過,你幾個學堂的先生要跟我們一起去!」

若論說臨海居朱璉不滿意的,就是幾個先生。

朝中那些大儒,要論博學多才,跟李敬提鞋也不配。

她甚至私下通知各地找尋李敬師父無崖子,想柔嘉拜他為帝師。

結果石沉大海。

咋一听李敬說是他師父讓他去的,朱璉心中有燃起希望,說不定李敬師父在大洋彼岸,又或者返航以後,李敬師父回到山東找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