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四章 孟昶之死

宋太祖穩定了內部以後,開始考慮怎樣消滅割據勢力。究竟先解決北方呢,還是先解決南方?宋太祖日夜盤算這個問題。他想先南後北,但一時拿不定主意。

一天,風雪交加,眼看天色已晚,鵝毛大雪還下個不停,宋太祖顧不得下雪,去趙普家中,跟趙普商議這樁大事。他跑到趙府門口,敲起門來。

趙普開門一看,只見宋太祖正立在風雪之中。趙普惶恐不安,連忙拜了下去,請他進門。宋太祖到了廳堂,趙普命人燒紅炭火,在火上燒肉,同時讓妻子出來倒酒招待。

宋太祖說︰「大嫂,不必客氣。」飲過數杯以後,宋太祖故意試探地說︰「我想削平諸國,先出兵太原,你看怎樣?」

對這問題,趙普也早有考慮。他說︰「北漢的西北,就是遼國。如果我們攻下太原,就會受到遼國的威脅。我看不如先削平南方諸國,再去對付北漢。那時候,像彈子那麼大的一個北漢,能向哪里逃呢?」

宋太祖大笑說︰「其實我正是這個主意,剛才不過故意試探一下你的意見罷了。」趙普也跟著笑了起來。兩人再商議了一番,宋太祖先南後北的方針終于確定下來了。

卻說蜀主孟昶荒婬無度,濫任臣僚,所用王昭遠、伊審征、韓保正、趙崇韜等,均不稱職。昶母李氏本唐莊宗妹妹,嫁給孟知祥,嘗語孟昶道︰「我見莊宗及爾父滅梁定蜀,當時統兵將帥必須量功授職,所以士卒畏服。今王昭遠本給事小臣,韓保正又是褲子弟,素不知兵,一旦有警,如何勝任?」

孟昶不肯從。蜀相李昊又進諫道︰「臣觀宋氏啟運不類漢周,將來必統一海內,為我國計,不如遣使朝貢,免啟戎機。」

孟昶頗以為是,商諸昭遠。昭遠道︰「蜀道險阻,外扼三峽,豈宋兵所得飛越?主上盡可安心,何必稱臣納貢轉受宋廷節制呢。」

孟昶于是罷朝貢議,並增兵水陸防守要隘。

王昭遠從小和孟昶一起長大,幾十年如一日,親密無間,好到了孟昶的國庫就是王家的倉庫,可以隨便拿。但就這樣,王昭遠還是不滿意。

因為他的人生還有更大的追求——要做諸葛亮,要出川北伐平定天下! 何況當時川中都有人不服了,當面對他說︰「你都當上樞密使了,不立點功,能堵上大眾的嘴嗎(何以塞時論)」?

而且進兵的具體步驟都替他想好了︰先聯絡好北漢,命令它南下,我們趁機出黃花谷、子午谷,中原表里受敵,那麼關右之地,都是我們的了。

那還等什麼?王樞密急不可耐,和孟後主商量了一下,就派出了他的樞密院大臣孫遇,以及興州軍校趙彥超、楊蠲等人,帶著寫好的蠟丸密信去見北漢皇帝,「令」其出兵,一起攻打宋朝。

但是遺憾的是,趙彥超在半路上拐了個彎,把孫遇、楊蠲連同蠟丸密信都交給了大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仰天大笑︰吾西討有名矣!

乾德二年,趙匡胤以後蜀皇帝孟昶勾結北漢共謀犯宋為由,發兵近六萬,分北、東兩路合進收川。其中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樞密副使王仁贍為都監,統率禁軍步騎兩萬、諸州兵士萬余,自鳳州沿嘉陵江南下;

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光義為西川行營歸州路副都部署,樞密承旨曹彬為都監,統領步騎兩萬,自歸州溯長江西上。兩軍分進合擊,約期會兵合攻成都。

數日後王全斌等入朝辭行,太祖問道︰「卿以為西川可取否?」

王全斌道︰「西川若在天上,固然不能到。若在地上,到即掃平矣!」太祖喜道︰「朕已為蜀主治第汴濱,共計五百余間,供帳什物,一切具備。行軍所至,不得焚蕩廬舍,驅逐吏民,開發邱墳,剪伐桑朽,凡克城寨,不可濫殺俘虜,亂搶財物。倘或蜀主出降,所有家屬男婦,概不準侵犯一人,好好地送他入都,來見朕躬,朕當令他安居新第哩。」

王全斌出身將門,自幼膽識過人。他的父親為後唐岢嵐軍使,私下畜養一百多名勇士,李存勖懷疑他心存異志,召見他,他害怕不敢去。當時王全斌十二歲,對他父親說︰「這是因為皇上懷疑您有別的圖謀才召見您,您讓我去作人質,一定會消去懷疑。」他的父親照計行事,果然得以保全。

再後來,李存勖把王全斌收在身邊當近衛。等到李存勖眾叛親離,亂兵入城的時候,宮廷衛士不是叛變就是逃跑,只有王全斌和符彥卿一直保著李存勖在皇宮里苦苦支撐。直到李存勖被冷箭射中,王全斌還把他扶到內殿,等到皇帝死了,他才痛哭而去。

這樣的執拗,這樣的忠貞,才是趙匡胤選他作平蜀主帥的最重要原因。因為縱觀中國歷史,四川是個非常邪門的地方,在那里割據的政權,不管是賢明的還是荒婬的,不管是有劉備的胸懷還是諸葛亮的才能,都絕不會超過兩代。而外來平蜀的將軍們更加不幸,不是死在了崇山峻嶺里;就是在九死一生僥幸成功後,又被自己的皇帝砍頭。

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哪一個皇帝不害怕那些成功入川覆沒了一個朝廷的將領,會留在了那里自立為王。那麼王全斌呢?趙匡胤就那麼相信他?

歷史證明,趙匡胤不僅相信他,而且給了他極大的行動自由和特權。

王全斌入蜀時,正是深冬季節,京城下大雪,趙匡胤在講武殿設氈帷,穿著紫貂裘皮衣帽處理政事,忽然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被服如此,尚覺體寒,念西征將士,沖犯霜霰,何以堪此?」即解下紫貂裘帽,遣太監飛騎趕往蜀地賜給王全斌,且傳諭全軍,以不能遍賞為憾事。于是宋軍人人感動;王全斌跪拜賞賜,感激流涕。

蜀主昶聞得警報,亟命王昭遠為都統,趙崇韜為都監,韓保正為招討使,李進為副,率兵拒宋,且令左僕射李昊在郊外餞行。

這就是機遇,終于可以一展抱負了。王昭遠帶著都監趙崇韜,出席了宰相李昊為他舉行的壯行酒會。席間王都統慷慨表態︰「我此行何止戰勝宋軍,以我手下的三萬雕面惡少年,取中原易如反掌耳!」

王昭遠在說這番話的時候,他手里拿著一把鐵制的如意,羽衣綸巾灑然談笑,就跟蜀漢時的諸葛亮一樣。

李昊心里覺得可笑,口中只能敷衍,隨即告別。昭遠率兵啟行,手執鐵如意指揮軍事,自比諸葛亮。到了羅川,聞宋帥王全斌等已攻克萬仞、燕子二寨,進拔興州,乃亟派韓保正、李進率軍五千前往拒敵。韓、李二人行至三泉寨,正值宋軍先鋒史延德帶著前隊驟馬沖來。

李進舞戟出迎,戰未數合,被延德用槍撥戟,輕舒左臂活擒過去。韓保正大怒,掄刀出戰,延德毫不懼怯,挺槍接斗,又戰了十余合,殺得保正氣喘吁吁,正想回馬逃奔,不防延德手長,又被活捉去了。

延德驅兵大進,亂殺一陣,可憐這班蜀兵多做了無頭之鬼。還有三十萬石糧米也由宋軍搬去,一粒不留。

王昭遠聞報嚇得魂不附體,舉措失常。既而塵頭大起,號炮連聲,昭遠僵臥胡床好象死去,還是都監趙崇韜布陣出戰。

都統魂不附體,蜀軍更是膽寒,哪里還敢對仗?一經接手,略有幾人受傷,就一哄兒逃散了。崇韜還想支持,偏坐騎也象膽小,向後倒退下去,崇韜坐不安穩,平白地翻落馬下,被宋軍縛住。全斌本是個殺星,但教兵士砍殺過去,好似刀劈西瓜,滾滾落地,差不多有萬余顆頭顱。有幾個敗兵僥幸逃月兌奔回寨中,忙將昭遠掖坐馬上,加鞭疾奔逃至東川,下馬匿倉舍中。王昭遠悲嗟流涕兩目盡腫【自比諸葛亮,何不設空城計?】。俄而追騎四至,入舍搜尋,見昭遠縮做一團,也不管什麼都統不都統,把鐵索套在他的頭上,似猢猻般牽將去了。

王全斌旗開得勝,劉光義卻面臨重重艱險。他要從鄂西進入三峽,由三峽入東川,沿長江溯流而上,才能到達目的地成都。但後蜀在他的必經之路涪州、瀘州和戎州一帶設下了層層關卡。

尤其是三峽重鎮夔州,那里是重中之重,不善水戰的北方軍團注定要在那兒大受磨難。

這之前,劉光義勢如破竹連破三會、巫山等蜀軍營寨,擊破後蜀水、步軍共一萬余人,繳獲戰船二百余艘,逼近夔州。

看到宋軍兵臨城下,久經戰陣的夔州守將高彥儔一眼就看出了敵我雙方的優劣要害之處。他強烈建議(他名為主帥,可惜監軍更大)據城死守。因為宋軍遠來,糧食後勤都供應不上,他們得在長江上運給養!

可惜監軍大人不同意。武守謙的反應是勃然大怒——兵臨城下,怎能龜縮不出,任由敵軍耀武揚威?不行,一定要出擊,而且必須趁他們遠來疲憊,一舉擊潰狂妄的宋朝人!

武守謙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率領麾下千余士兵沖出夔州,向剛剛登岸的宋軍殺了過去。

宋軍主帥之一的張廷翰親自出戰,率領著宋朝全國精選出來的士兵,而且兩軍相遇的地方還在長江邊上的豬頭鋪,也就是說是片陸地。

結果武守謙敗了,就在敗退的時候,他還想著夔州城。他為夔州盡的最後一份力,就是盡量離它遠一點,他怕跟著追殺的宋軍一起卷進城去。

但是無濟于事,劉光義很清楚自己的目標在哪兒。他命令全軍登岸,猛攻夔州。

歷史記載,當日「廷翰等乘勝登其城,拔之。彥儔力戰不勝,身被十餘槍,左右皆散去。」孤城無援,部眾潰散,高彥儔為後主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彥儔奔歸府第,整衣冠,望西北再拜,登樓,縱火*。」

幾十天之後,花蕊夫人在趙匡胤面前吟了一首詩,詩中對投降將士表達了十分的不滿︰

君王城上豎降旗,

妾在深宮哪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

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千古流傳,可她不知道,武守謙以卵擊石,高彥儔*殉國,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同樣是英雄!後人有詩嘆曰︰

男兒在邊關,

死戰盡勛戎,

貴婦深宮樂,

憑甚論英雄!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