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一十章︰長安暗流

于數日前,長安朝廷之上,相國董卓慵懶地躺在特意為他定制的榻上。

小皇帝劉協瑟縮在龍椅上,看了一眼還在挖鼻孔,毫無禮儀的董卓,顫著聲音說到︰「有奏章出班,無事朝散!」

原本,這也就是應付差事的一句問話,劉協已經習慣,在這樣的常朝上,能發生的事情只有兩種。

一種是︰董卓立威,無外乎暴怒殺人,翦除異黨或是逼迫自己封賞他的親信。

第二種則是一些漢室老臣說一些無關緊要的廢話!

拜托,當皇帝很累的,你們覺得我現在還管得了事嗎?雞毛蒜皮的事情就不要來煩我了,重要的事情,朕也管不了啊!

真正的軍國大事,不都是在董卓的那個小朝廷上解決的嘛!

照例地問了一遍,劉協正欲看向董卓,等待他下一步動作時,一人著急忙慌地跪倒在了大殿下。

「臣,有本奏!」

劉協還沒開口,董卓已經是皺了皺眉︰「司徒大人有何事無法解決,需要勞煩陛下?」

跪在堂下的,正是當今司徒王允。

王允听到董卓的這句話,背心都嚇出了一身冷汗。

可還是硬著頭皮道︰「陛下明鑒,相國大人明鑒,小人族人為奸人所害,不得已,求陛下,相國大人為小人做主!」

董卓聞言一陣詫異,習慣性地看向了李儒。

李儒捏著小胡子望了王允一眼,站出來躬身道︰「啟稟陛下、相國大人,臣昨日剛剛收到來自雁門太守郭和太原尹劉備上書的奏章,或與司徒大人所言相關!」

「哦,文優可直言,王司徒,快些起來,若有冤情,咱家必然為你做主!」

「謝陛下,謝相國大人!」王允從地上爬了起來。

「文優,那劉備可是當初虎牢關三兄弟大戰奉先的那人?」董卓問道。

「秉相國大人,正是此人,前段時間因其為皇室貴冑,故相國大人恕其罪過,請陛下封其為左將軍,領太原尹一職!」

龍椅上的劉協瞪了李儒一眼。

你們那叫請嗎?就差按著朕的頭答應了!

不過,當初董賊讓自己簽署的那份封賞聖旨中的劉備,竟是我皇室同宗,此人……忠否?

劉協第一次對領兵在外的某一個諸侯起了興趣,小耳朵側了側,盡可能地听得清楚。

「哦~你這麼說,咱家就想起來了,真是這劉備啊,你說昨日這劉備有奏章傳來,所謂何事啊,還有那什麼郭……」

「雁門太守郭!」李儒提醒道。

董卓點了點頭︰「還有這郭,又為何事上奏?你剛才所言,此二人奏章與司徒大人所述之事有關,我沒記錯的話,王司徒是太原人士吧?」

「相國明鑒,老臣,正是太原祁縣人士!」王允雙眼微紅道。

李儒看了一旁面露哀慟的王允一眼,回答道︰「劉備上書,言晉陽王氏與南匈奴各部之間勾連,企圖引狼兵南下,侵吞整個太原郡,被他帳下謀士察覺,先于陽曲外目睹南匈奴賊子殺害護匈奴中郎將王柔,劉備趁機殲滅了這一支匈奴騎兵!」

「胡說八道,我族弟王柔,乃是朝廷親封的護匈奴中郎將,為兩族和平,做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番與南匈奴部會面,是為達成進一步的友好關系,奈何這劉備初入太原,眼紅我王氏財富,伙同南匈奴部殺害王柔,侵吞整個王家財產!」王允怒發沖冠道。

董卓看了他一眼,面色如常道︰「文優,王司徒所言可對?」

李儒笑了笑︰「個中詳情,我未加追查,但如王司徒所言,劉備後續的確是將整個晉陽王氏覆滅,不過……」

「不過什麼?」董卓一副看好戲的姿態。

其實,這些事情,王允大可以私下解決,但他卻在朝堂之上提了出來,目的也很簡單,祁縣王氏的家書將這次的事件詳情描繪的很清楚。

要說他心疼晉陽王氏是假,為扶持自己的祁縣王氏才是真。

但晉陽王氏和劉備之間的恩怨瓜葛,只需要調查一遍,便能水落石出了,劉備是董卓親封的太原尹,王允拿捏不住董卓對劉備的態度,只能選擇在朝堂上說出來。

礙于諸公的面子,自己這個司徒提出來的問題,董卓但凡有點腦子,都要做出一副處理的態度!

「不過,劉備在奏章中附加了晉陽王氏所犯罪狀,屬下看過之後,也覺得這晉陽王氏……該殺!」

要說李儒是毒士,這點不假,他為了幫助董卓,什麼事情都干的出來,鴆殺少帝,遷都長安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對于李儒而言,外界的非議都只是枉然。

但是,自李儒成了董卓的女婿,替他出謀劃策開始,李儒所用之計,目標都為天下世家,王公子弟,富商豪族,他雖惡毒,但卻不喜壓榨平民百姓。

除遷雒陽百姓以充實長安之外,李儒未曾有過計謀針對百姓。

當然,他的主公董卓,在掌握大權之後,的確是暴虐無常,朝堂上下,世家大族,黎明百姓,無不對其恨之入骨,這卻與李儒無關。

李儒初見劉備奏章之時,對晉陽王氏之行為,唾罵厭棄,當知此等大族覆滅盡誅之時,只覺內心大慰!

故此,他于朝堂之上,並不偏頗于王允之言!

「李儒小人,安敢辱我族人!」王允破口大罵。

李儒聞言,站定身子︰「相國大人明鑒,此乃劉備奏章之表述,屬下只不過是執客觀之言!」

「晉陽王氏雖滅,然外敵侵我大漢領土之心不死,相國這位並州牧不凌並州一地,宵小竟放肆如斯,南匈奴七部首領之一,左南親率騎兵三萬,南下牧馬,欲吞並太原,而逐鹿中原!」

李儒語出驚人,堂上諸公紛紛私語,朝堂頓時一片紊亂。

「賊子放肆!」董卓冷哼一聲,朝堂頓時噤聲。

王允也被嚇了一跳,縮頭縮腦地躲在了一邊。

「文優,匈奴賊子,可入我境?」董卓這時,一展當年西涼飛熊之威。

「還請相國安心,劉備為馬上將軍,即使匈奴率兵三萬南下,亦被其戰勝,左南淪為階下囚,而劉備也已遣先鋒趙雲,北上收復雁門全境!」

「好,這劉備,咱家沒用錯,就讓他在並州解決那些狼子野心的外族吧!」董卓大喜。

「文優啊,你說,這劉備立下如此功勛,咱家是不是該賞賜一番啊?」

「這……」李儒猶豫。

旁邊的王允面色一白,自己本來是打算告狀的,怎麼這下子變成替劉備請功了?

「文優,有言直說便可,陛下在此,凡天下大事,皆于掌握之中,陛下,你說是吧?」

董卓虎目一瞥,劉協頓時打了個寒顫。

忙回答道︰「尚父所言極是!」

引得董卓哈哈大笑,堂下諸公臉色難看至極。

「回稟相國,且再听我說完雁門太守郭的奏章,再行決斷也不遲!」李儒拱手道。

「郭?哼,咱家記起來了,就是那個自己的雁門老家都被南匈奴端了,只敢龜縮在晉陽的那人嗎?」董卓開口道。

「正是此人!」李儒點了點頭。

「他又有何事上書?」

「還是與那劉備有關!」李儒回答道。

董卓眉頭一皺︰「說!」

隨後,李儒將郭奏章中所言一一敘述。

相比劉備只敘其事,不言細節的奏章,郭的這一封奏章,更像是在為劉備表功。

其中,包括晉陽王氏的密謀,劉備帳下文武的文治武功,如今的晉陽風氣大變,更包括求賢館之設立,以及秦耀的那篇《求賢榜》,摘自龔自珍的那篇詩詞和另外那些整理出來的詩詞,洋洋灑灑,都記錄在了奏章之中!

「又是這個秦耀!」董卓不喜文人,他覺得和文人相處,還不如和牛馬交談來得痛快。

他的手上,也不知道染了多少文人的鮮血,都是一些喜歡用生命來博取名聲的迂腐之輩!

不過,秦耀之名,從那一次呂布的進言之後,就被董卓深深地記在了心里。

就是這個人,差點另立朝廷,讓自己一番苦勞,險成泡影,沒想到將他趕到了並州,還不老實。

從郭的奏章中,不難發現,郭對這個秦耀推崇至極,各方各面,若無他操持,劉備方不會那麼容易地就拿下整個晉陽,戰勝左南部。

董卓的手指點在椅把上,面露深思,堂下諸公不敢妄言,縮著脖子不說話。

「文優啊,有此人為劉備謀劃,我心難安啊!」

李儒的嘴角露出了個笑意,這才是自己想要的董仲穎。

隨即拱手道︰「相國所言甚是!」

隨後,李儒看向像個木偶一樣端坐在龍椅上的劉協︰「陛下有所不知,此秦耀者,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禍國殃民,擾亂乾坤的佞臣!」

劉協愣了愣,剛剛自己听完李儒口中郭的奏章,對他口中的秦耀那是神往不已。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多好的詩啊,朕多麼希望,有這麼一位大才來輔佐朕,擺月兌董賊的魔爪啊。

此時,李儒卻告訴他,秦耀是佞臣。

你才是佞臣,你全家,啊不,你岳父是最大的佞臣,你就是小佞臣,我叉叉你個圈圈!

不過,表面上,劉協還是裝作一副虛心請教的模樣,輕聲詢問道︰「愛卿之意,朕,不甚明了,你剛剛所言,這位秦耀,乃是替劉備謀劃大事,驅趕胡虜的有功之臣,何來佞臣一說?」

李儒和董卓對視了一眼,微笑地回答道︰「啟稟陛下,此人先前于十八路諸侯聯軍中,曾力勸反賊袁紹,立新帝以抗朝廷,相國大人為正陛下之身,無奈才將其連帶他的主公劉備任命至並州一地!」

頓了頓,李儒繼續道︰「為表尊重,相國大人任其為並州別駕,未曾想,此人不僅不接受相國大人的好意,反而辭官不受,上書怒罵相國大人,此等奸賊,無視朝廷法度,他不是佞臣,誰是佞臣!」

劉協嘴角抽搐了一下,面對一旁董卓充滿危險的目光,只得硬著頭皮說到︰「如此……此人確為佞臣!」

「既是佞臣,便要除去,文優,你有何好的建議,替陛下,替我大漢除去此等佞臣?」董卓開口道。

李儒笑而不語,看向一旁的王允。

王允被他盯得脊背發涼,猛咽口水。

「司徒大人,祁縣王氏處劉備兵鋒之下,相國欲扶持,也是鞭長莫及,難有借口啊!」

王允被提點了一句,眼楮一亮。

連忙跪倒在地︰「相國大人,我族內來信,有一大好良機,可誅秦賊!」

李儒險先笑出聲,王允可真會行事,如今晉陽王氏盡滅,正是他祁縣王氏當家做主的時候,自己給了他一個機會,順著桿就往上爬了!

「哦?」董卓面露驚意︰「子師可有良策?」

王允抬起頭,面露狠厲︰「前些時日,秦賊率一小支兵馬于祁縣路過,據我家族探子查明,此行去往河東衛氏!」

「王司徒所言非虛,屬下探馬來報,秦耀于半路與衛家衛伯覦結伴,共往衛家而去,陛下,相國,欲除此賊,此為絕好良機。」

「我聞听衛家二子衛敘已時日無多,衛家家主為圓其志,召開詩詞大會,召集天下士子共赴盛宴,我料定,秦耀此子,必定會在詩詞大會結束之後離去!」

一旁的王允松了一口氣,還好自己先說出來了,這個李儒,當真險惡,自己明明都查清楚了,非要讓自己先站出來!

「好,就依文優之言行事,就以……」董卓正想點將,突覺手下似乎無將可用。

「相國可是考慮拜何人為將除此賊子?」李儒一語中的。

「知我者,文優也,常聞秦賊雖為一介文人,卻有奉先都拜服的武藝,如今奉先我兒奉命北上平叛,李傕郭汜二將又肩負長安城防,當以何人為將,除此奸賊佞臣?」董卓皺眉道。

「相國勿憂,我薦一人,定能除賊!」李儒自信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