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三十二章 稱王

劉琮在武昌自領楚王的消息不僅僅是讓曹操氣的頭疼,他同樣大幅度刺激了在成都劉備的野心。

歷史上劉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自領漢中王,這也是當時他迫不得已為了稱帝做的準備。

然而現在情況變得不一樣了,劉琮提前在武昌給劉備做了一個示範。

自立為王,先稱王在奏報,結果朝廷那邊只能不痛不癢的教訓幾句,幾乎一點懲戒都沒有。

甚至連劉琮提出太傅的官職,朝廷方面也沒有反駁,只是提出以後再說。至于劉琮提出稱王的事情,朝廷也都默認了,甚至魏公府還派人去祝賀了一下。

這個發現讓劉備野心暴漲,他突然發現自己現在稱王的希望好像挺大的。

畢竟連劉琮那種卑鄙小人朝廷都沒有駁回他的稱王請求,那他這個大漢忠臣,上書請求稱王應該也不會被駁回吧?

不過劉備自然不可能主動提出這個要求,他需要某個听話且善于揣摩人心的臣子幫他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這個人就是譙周。

很快在一天晚上劉備大宴賓客的時候,譙周突然站出來上奏益州王氣彌漫成都上空,帝星南移之類一堆晦澀難懂的話。

總之譙周最後提出了一個表奏,懇請劉備上表稱漢中王。

這個提議一提出來滿座嘩然,不過很快各個士子們豁然醒悟。

「譙大夫所言極是,主公乃大漢皇叔,信譽布于四海,進位漢中王正合主公身份!」法正站起身恭迎道。

「主公乃當今天子按譜賜爵,正適合進位漢中王。」諸葛亮也點點頭說道。

無論是荊州派還是益州派,亦或者是劉備的老部將們,全部眾口一詞要求劉備進位漢中王。

劉備不可能和劉琮那麼無恥,所以劉備還是得講究三請三辭。所以在謀士們一起勸進的時候,劉備首先態度嚴厲的拒絕了。

然後諸位謀士不依不饒繼續勸進,劉備繼續拒絕。然後雙方拉鋸一般勸進了整整三天時間,劉備才「勉為其難」的接受了謀士的請求。

建安二十年,劉備于南鄭建立高壇,在諸葛亮法正等謀士的支持下自領漢中王。

自此劉備在漢中建王府,封百官,法正諸葛亮等一班忠臣皆有官職。關羽張飛等武將皆封稱號將軍,一時間劉備聲望大振。

自領漢中王之後,和劉琮一樣寫了一封奏表,請求朝廷承認自己。

反正不管承不承認,他都已經是漢中王了,連各大官職都分封好了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三國鼎立之勢從此刻基本明了起來,現在只需要一點小變化,三國鼎立就會出現。

不過讓劉備尷尬的事情來了,朝廷對待他的要求和對待劉琮完全不一樣。

僅僅一個月,朝廷的信使就快馬輕騎而來,帶來了朝廷的詔書。

這不是承認劉備漢中王身份的,而是嚴厲的斥責劉備僭越,並強硬要求劉備消除所有僭越的東西。

這個詔書讓劉備白淨的臉色漆黑無比,心中非常不服氣。

他好歹也是大漢忠臣,為何劉琮那麼一個卑鄙無恥之徒可封楚王,而自己大漢皇叔連個漢中王都當不得?

于是劉備派人留下了使者,親自宴請這位朝廷使者。

在宴席上劉備不留痕跡的問起了使者朝廷的態度。

「為何朝廷不允許備為漢中王?」劉備問道。

使者回答比較中肯,有板有眼的回答,

「陛下認為劉皇叔資歷尚淺,聲望不足以服眾,若是此時封王恐怕引人詬病。」

「那楚王劉琮為何可封王?」劉備皺了皺眉,畢竟要是說資歷和聲望,劉琮可都比不過他,憑啥他可以稱王。

使者眯了眯眼楮,無可奈何的說道,

「楚王劉琮一直桀驁不馴,不听朝廷之令。若是不同意其稱王,陛下恐其做一些危害朝廷之事。」

听完使者的話之後,劉備還是有些不服氣,他皺起眉頭詢問道,

「那為何楚王劉琮桀驁不馴可封王,而備盡心盡力為大漢出力十余年卻不能稱漢中王?」

這個問題已經很赤果果了,使者沉默了一會,悠悠的說道,

「可能是陛下認為,皇叔是個好人吧。」

劉備︰「……」

好人就不該稱王是吧?

…………

…………

…………

不管朝廷的阻止,反正劉備已經自領漢中王,生米煮成熟飯,朝廷的阻止已經沒用了。

不過朝廷的阻止讓劉備剛剛起色的聲望立刻受挫了。

這個消息被黑白棋傳到武昌的時候,劉琮差一點笑死。

「哈哈哈哈……劉大耳可真是倒霉啊。」劉琮笑的前仰後合,差一點笑岔氣。

「咳咳,主……殿下還是注意一下形象。」龐統馬謖也都忍俊不禁,強忍著笑意勸劉琮收一下笑意。

「我可忍不住,一想到劉備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我就想笑。」劉琮一邊樂呵呵的說著,一邊慢悠悠走到門外,看著正在大興土木的武昌城。

關于朝廷承認劉琮楚王的詔書已經下來了,劉琮現在已經是大漢名正言順的楚王了。

他們這些幕府謀士也都在楚王府有了官職,雖然權力沒啥變化,不過起碼是有個寓意了不是。

甚至來說,若是北方一旦有什麼變化,漢帝出現什麼意外事故,楚王殿下還可以更進一步。

到時候他們這些可都是有從龍之功啊!!

當然言歸正傳,劉琮把荊交揚三州治所遷到了夏口,改名為了武昌。

這個地方一開始就是一個軍事性堡壘,城防堅固但是人口不多。城內的房屋大多破敗不堪,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適合當治所。

不過好處還是很明顯的,因為常年的戰爭,夏口城內基本上沒有本土士族。人口雖然少但是水路便利,大量的船只可以停泊于此。

尤其是這里位于荊州和揚州的交界處,士族勢力真空,是劉琮最理想的治所之地。

于是在劉琮下令下,大量木材,石頭,工匠從荊南源源不斷的運到武昌。

這還是劉琮自穿越以來第一次大興土木,為了有效管理工匠和修繕任務,劉琮又創建了一個工坊部來負責這些任務。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