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五六章 關中試驗先反貪 諫言北征組新軍

中原王朝征伐草原,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一舉殲滅。

茫茫草原大漠,馬背上的草原民族比之中原步兵更加具有機動性。隆盛年間五次北征,只有兩次找到了圍殲瓦剌與韃靼主力的機會,最後還是因為騎兵數量不夠,加上後勤線太長,只能逼降。

這次瓦剌二十萬大軍被拖在了開平衛,危機過後便是圍殲瓦剌這支主力的最好時機。

皇帝一直想要找一個機會證明太上皇禪位于自己的正確性,想要向自己的父皇那樣文治武功皆是上佳,自然並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不過正如文同軒所說,這幾年天災人禍,朝廷將海量的銀子砸在了賑災和平叛上,哪怕從倭國弄來了幾筆銀子,听起來好多,實際上撒進這萬里疆域中,就像是往大海里扔了個石頭,連個浪花都沒有。

「老大人說的是,數十萬勤王大軍人吃馬嚼,的確是個耗費銀子的活……」

林樞從文同軒手中接過調撥銀子的手令,不再為難這位可憐的戶部尚書了。

剛才他在戶部大堂只呆了一會,短短不到一刻鐘的時間,各部寺衙門來戶部要銀子的都能排到戶部大門外面去。

他作揖告辭︰「那下官先回去安排人來取銀子,至于剩下的所需,下官自己想辦法籌集吧!」

文同軒嘆息道︰「瑾玉不妨去陛下那里看看,內庫中應該還有幾百萬兩銀子,等戶部寬裕些了,老夫再讓人給治河衙門送些銀兩過去。」

「多謝大人指點,下官告退。」

林樞剛剛離開,文同軒就變了一個模樣。他笑眯眯推開一扇極其隱秘的大門,走了進去。里面擺滿了嶄新的木箱,一個個箱子連油漆都沒涂,還保持著原木的紋理。

「可算是送走了,有了這些銀子,至少一兩年內不會缺銀子了。」

……

勤政殿中談的好好的,皇帝突然黑了臉。

林樞把關中水患的折子遞了上去,同時拿出內閣已經批復的治河、賑災、恢復生產等等一系列策略,講的口干舌燥,最後總結成一句話︰臣要銀子!

「缺銀子去戶部要,跑朕這里來做什麼?」

「陛下,戶部的錢,文老大人已經安排的明明白白的,只給臣撥了一百萬兩白銀,多一兩都沒有。」

皇帝一听這話就已經明白,文同軒這個老貔貅這是在打自己內庫的主意。

他有些無奈的問道︰「難道一百萬兩銀子還不夠這次關中水患所用?去年淮河大水,也就用了不到一百萬兩,怎麼這次要耗費這麼多銀子?」

林樞躬身回道︰「啟稟陛下,臣這次不打算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辦法,準備一勞永逸的解決關中的問題。其中治河只能算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恢復關中水利、修渠挖井、開荒清淤等等,以期將關中千里沃土重新變成百姓安居樂業,成為河西大軍最重要的大後方。」

不得不說林樞抓住了皇帝心中最關心的一點,原本一臉的不情願變成了嚴肅,翻開放在桌子上的一沓奏章,認真看了起來。

林樞的奏章沒有花團錦簇的辭藻,從總綱到細則,機會每一句都是干貨。甚至連可能出現的問題都一一作出了羅列,內閣的批復中還有幾位大老提出的建議。

這份關中策極具可行性,就算達不到林樞在奏章中預想的成績,只要做到其中的一半,朝廷對河西的供給線也能縮短盡一半的距離。

無論是從江南還是河南,漫長的供給線使得糧草盡八成浪費在了運輸的途中。若是關中能夠實現大豐收,僅關中一地就能滿足河西二十萬大軍的一半所需。

再加上隴西一帶的軍屯,基本上就能滿足河西所用了,朝廷就能省下長距離運輸帶來的損耗。

奏章很厚,皇帝看的也很仔細,而且還是邊看邊詢問,君臣一問一答時間就已經到了午膳時間。

在勤政殿混了一頓御膳之後,君臣二人繼續探討關中策。

「依照林卿的意思,關中可試行這個土地國有和官田均分民營之策。那田賦佃租該如何收取?」

林樞鄭重回道︰「回陛下,如臣奏折上所說,朝廷將官田按人口平均租賃給無地的百姓,當免其天賦,只繳納兩成道三成的佃租。鄉間惡紳,租賃其田,田賦、佃租加起來佔據百姓一年收入盡七成,一年耕耘,盡不夠一家之所需。往往半年半飽半年饑荒,陛下,國朝的老百姓不該過這樣的日子。」

「既然是士紳,何來田賦?」

皇帝驚訝的問道︰「林卿不是經常跟朕說士紳兼並土地,使得可征田賦越來越少嗎?」

大楚傳承明制,士紳之家大多有功名在身,免稅之地太多,林樞曾經多次諫言皇帝實行官紳一體納糧都被皇帝給否決了。

林樞苦笑回道︰「鄉間小民,自然弄不懂那些惡紳定下的規矩。朝廷不收,不代表惡紳不收。只要能多收一斗糧,那些惡紳會想盡辦法壓榨佃戶。」

「原來如此!」

皇帝並沒有憤怒,這些年坐在龍椅上,朝堂上送來的信息與繡衣衛打探的信息有太多的出入了。

他已經明白朝堂上有一股巨大的勢力在想辦法隔絕內外,不過好在朝中還有不少忠貞之士與其對抗,加上自己勤政的原因,幾年下來也算是政通人和。

林樞的關中之策很好,不過想要實行下去,還需要一個契機,而且需要林樞親自去關中主持。

別看關中的大族不多,但秦地自古出暴民,萬一被有心人利用,說不定會引發暴亂。

畢竟這份關中策中,有一部分內容是觸動士紳利益的。光是均田低租以及土地國有之策,如果實行的好了,其他地區的官田就可以借鑒過去。

百姓老實卻也不傻,有低租的官田可以租賃,誰還會累死累活去租田賦佃租佔據七八成的士紳之田?

只要打開這個口子,將來再實行官紳一體納糧之策,困擾數代王朝的土地兼並將徹底極大的緩解。

不過現階段還不是時候,河西剛平,關中需要求穩。皇帝將奏章放下後,推心置月復的跟林樞說道︰「河西大軍暫駐隴西一帶,關中不能亂,否則大軍供給就會成了大問題。北地不寧,朝廷現階段的主要問題就是徹底解決內憂外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騰出手來進行變法。」

「臣也是這個意思,故而臣在奏章上有說,今年內,先進行治河與開荒挖井之策。」

林樞點頭應道︰「秋種時可將玉米與土豆混種,一來可以暫時緩解因為關中水患產生的流民,以工代賑。同時派出監察御史,整頓關中吏治,為下一步的關中治理做好準備。魏閣老已經下令王煥等御史沿黃河西去,還請陛下下旨,令陝西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與當地的繡衣衛盡全力配合。」

「愛卿說的不錯,朕這就讓繡衣衛快馬加鞭,將聖旨送去陝西。」

皇帝贊同林樞所說,吏治清明才能穩步推進關中治理的策略。否則陽奉陰違,說不定還會在暗中給朝廷使絆子。

御筆刷刷刷寫完一封密旨,由夏守忠親自送去內閣大堂。陝西布政使司送來的折子,問題太大,皇帝對朝中官員的操守不怎麼信任,整肅關中吏治的事情暫時還是需要保密的。

此事說完,皇帝跟林樞說起了別的事情︰「開平那邊暫時穩住了,正如你方才所說,朕的確有北征之意。」

「臣斗膽,此時並非北征的最佳時機!」

林樞躬身拜下,諫言道︰「平河西之亂,御開平之敵,禁軍東征西討,損耗極大。勤王大軍看似數量極多,但實力相比禁軍差的太大,與瓦剌大軍相比,至少有五倍之差。陛下,不如趁此機會編練新軍,就在勤王大軍中挑選精兵強將,練出一支直屬陛下的強軍。」

這個提議太對胃口了!

皇帝眼中一亮,數十萬勤王大軍看似軍威赫赫,實際上能真正拉到草原上與瓦剌作戰的不足半數。

步卒對陣騎兵,本身就處于劣勢,更別提勤王大軍中,更多是地方臨時征調的民夫。可能近一半的人都是初次拿起刀劍,戰場上見了血就會嚇暈過去。

林樞繼續侃侃而談︰「英國公乃練兵大家,陛下何不讓英國公在勤王大軍中挑選十萬新兵,充入禁軍之中,經過數月大訓,逐營調去開平衛輪番對戰瓦剌。瓦剌兵鋒已經被朝廷大軍所阻,正所謂一鼓作氣再而衰衰而竭,此時正是瓦剌氣勢逐漸衰竭之時,拿瓦剌練兵,再好不過。」

前世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央把各軍區的兵挨個拉過去,就是為了練兵。沒有見過戰火之殘酷的兵,永遠是新兵蛋子!

開平衛現在穩如磐石,瓦剌的奇襲機會已經擱淺,現在被大楚架在半山腰,是進不得退不得,正好是大楚練兵的好對手。

「陛下,臣不贊同北征的原因還有一個,容臣放肆一回,京城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安寧。不但中樞有問題,緊鄰京畿的山西、山東、河南以及遼東都有可能出現叛逆。畢竟,聖人老了!」

當林樞說道聖人來了這四個字後,皇帝的眼楮微縮,表情變得嚴肅而又凌冽,勤政殿中的氣氛瞬間冰冷起來。

不過皇帝卻也明白林樞說的是對的,要不然在勤王大軍抵達京城的時候,他就已經御駕親征去了開平前線了。

「林卿,此話出了勤政殿,不得與任何人說!」

皇帝警告了林樞一句︰「勤王大軍遠道而來,自然不能就這麼回去。原本朕與內閣商議,趁著這個機會給瓦剌一個教訓。不過正如愛卿所言,勤王大軍良莠不齊,哪怕在戰場上打贏了瓦剌,大軍的損耗必然極大……」

唉!

一聲長嘆,皇帝還是放棄了前幾日才定下的策略。一戰功成萬骨枯,勤王大軍若是死傷十萬余,就是短暫贏了瓦剌又能如何?

「編練新軍之事朕會與英國公好好商議,朕給你一個任務,你去挑選三千人,以東宮的名義,訓練出一支火器營來。所需銀兩由內庫調撥……」

「啊!陛下……」

林樞差點沒能跟上皇帝的思維,這位帝王的思維跳躍的也太快了!

只听皇帝說道︰「神機營這次是開平大放異彩,無論是新制的火炮還是火槍,對陣瓦剌騎兵之時有著奇效。可惜耗費也大,戶部與兵部皆不同意增加神機營的規模。東宮已立,是該重設東宮六率來了。」

……

以火器為主的東宮六率最終還是確定了下來,任林樞如何拒絕,皇帝還是給他賜下太子左衛率的正四品武職,輔左太子掌管三千兵馬。

聖旨從勤政殿送到內閣時,內閣諸位大學士都有些擔憂。

皇帝正值壯年,身體也很好。前些日子太醫院才診出了一位嬪妃身懷龍種,按常理來推算,皇帝龍馬精神,在坐龍椅二十年不是問題。

皇帝沒問題,那太子就有問題了。

父強子壯最容易出現父子猜忌之事,如今正是父子關系親密之時,這會別說給東宮設立東宮六率,就是讓太子統領京營十二衛所有兵馬,皇帝都不覺得有什麼。

可萬一有一天,皇帝的身體有什麼不適,或者年紀漸老呢?當年太上皇與先太子父慈子孝二十年,還不是敵不過猜疑與流言?

內閣首輔魏慶和當即進宮請見,與皇帝在勤政殿密談整整一個下午,最終才在下值之前,將內閣大印蓋在了擬好的聖旨之上。

林樞回到府中之後,草草用了晚膳就將自己關在書房,連夜草擬設立東宮六率的章程。

既然是火器為主的新軍,從選拔、訓練以及作戰方式上自然與以往的有所不同。步操手冊必須搞出來,三段擊等戰法也要提前訓練。

如今的火槍還是不能滿足林樞的要求,工部與火器作坊需要新的圖紙試驗,要是能搞出燧發槍那就再好不過了。

書房中的亮光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凌晨,林樞頂著大大的黑眼圈,打著哈欠來到前廳用早膳。

黛玉擔憂的說道︰「哥哥昨夜一夜未睡?要不今日去告假好好休息一日,前些日子御醫才診脈說過,不讓哥哥過于操勞……」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