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76章 這是病,得治!

「沒有萬一!大哥,放心,明年我準備再借個十億貫,擴大一下生產規模!」李雲睿笑了笑說道,「好歹我也是我師父的徒弟,不能給我師父丟臉啊!區區幾億貫,灑灑水而已……」

一听李雲睿說天機子,梅順昌就不吱聲了!沒辦法,在大明,天機子是比皇帝更恐怖的存在,皇帝還受制于禮法、受制于百官,天機子可不會管這些……

「對對對,咱不說這些不開心的事!」梅永貞趕緊打岔,說道,「雲睿,你覺得禮部的趙羾,真能把你捐的錢用在蒙學、鄉學和縣學上嗎?」

「二哥,這事怎麼說呢?」李雲睿听梅永貞提這個問題,笑了一下。

去年李雲睿捐了兩百萬貫,按照李雲睿的要求,至少要有八成用在校舍建設上,但因為李至剛從中作梗,這里挪點、那里扣點,最終只有六成真正用在了教育上,而用在建校舍的資金,不足四成!

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李至剛的因素,經驗不足是最大的問題。

大明官員的數量其實很有限,每三年只招收三百人,這些人中,只有前一百名會留在京城,在六部行走學習經驗,其余人會進入府、州、縣擔任知縣、知州、知府。

以禮部為例,正二品尚書一人;正三品左、右侍郎各一人,各配置兩名九品司務廳司務;下設儀制、祠祭、主客、精膳四個清吏司,各有正五品郎中一人,從五品員外郎一人,主事一人,正九品大使一人,從九品副使二人。不過朱棣上台後,定北京為行在,在北京建立了同樣一套班子,意在為遷都做準備,官員就翻了個倍。

整個禮部上下,加起來就幾十號有官身的官員,其余都是吏員,或叫做筆帖式。吏員就相當于後世的公務員,專門干活的人;官員就是後世的領導,負責指揮和拍板的人。

趙羾身為禮部侍郎,下面就只有兩個司務,還有幾個吏員能指揮,其他郎中、主事都是各管一攤,人家沒空搭理趙羾。趙羾手下的幾個人,以前也就是行個文、抄個折子,讓他們去蓋房子,真是為難他們了。

既不會搞規劃,又不會監督施工,再加上串通起來,上下其手貪點,浪費點,本來建一百棟校舍還富裕的錢,只建了六十多棟。就這,趙羾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呢!

當沾沾自喜的趙羾拿著建設校舍的成果,來找李雲睿要今年的捐款時,被李雲睿噴了個狗血淋頭。

李雲睿拿出自己建玄武山莊的賬本,給趙羾算了一下雙方的成本,趙羾建校舍的成本比李雲睿足足高了五倍之多。就算撇去征地成本,也有將近三倍!

趙羾被李雲睿噴的羞愧不已,都不好意思開口要捐款了。

最後李雲睿提出了捐款的條件,一是那些負責的司務和筆帖式必須受到懲罰;二是九成以上的捐款必須用在校舍建設和師資上;三是李雲睿將從玄武山莊挑選五人,進入到禮部做筆帖式,專門負責校舍的規劃、建設,美名其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其實,這三個條件根本不算為難趙羾。

那些筆帖式和司務貪得確實太過分,受到懲罰,是應有之義。

李雲睿並不是那種迂腐之人,他深知人性,貪腐是社會的頑疾和毒瘤,是肯定無法去除的,這是人性使然。在位子上的人,掌握著權力,就會想法兌現,這世界沒有聖人,只是你沒到那個位置上而已。

有句話叫做不要拿錢測試人性,沒人能經得起誘惑,李雲睿深以為然。

但是,凡事都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就屬于貪得無厭了!

李雲睿捐的錢能建設一百多座校舍,那些司務和筆帖式就算再沒經驗,找行家咨詢一下總歸可以吧?但他們就這麼明晃晃地上下其手,貪了將近一半,這李雲睿就有些不爽了。

至于第二條,上次李雲睿說八成用在校舍建設中,趙羾能機動的只有四十萬貫,現在李雲睿提九成,看似比例降低了,但因為李雲睿這次捐了八百萬貫,趙羾能自己調度的錢提升到了八十萬貫,比以往更多了!

而招收有建設經驗的筆帖式,對于趙羾來說是一件好事,關鍵是招筆帖式,他自己就可以做主。

所以李雲睿提完條件後,趙羾略作思考就答應了下來。

李雲睿從玄武山莊挑選了幾個經驗豐富的管理人員,扔進了禮部,他們享受雙俸祿,李雲睿還單獨支付他們一份,否則以禮部筆帖式的那點死工資,李雲睿相信這些管理人員肯定也得參與到貪腐中去。

通過這樣摻沙子的隱晦方式,李雲睿可以間接了解建設蒙學、鄉學和縣學的一舉一動,為明年的捐款做出規劃。

听完李雲睿的介紹,梅順昌點了點頭,又開口問道,「雲睿,你建這麼多學堂,準備干什麼用啊?」

按照李雲睿的打算,八百萬貫至少能建一千多所學堂,每座學堂都是以容納三百人為基準建設的,那麼就能招收三十萬學生!

要知道大明現在整個的讀書群體,也不過幾十萬人而已,大家都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指望著通過讀書,考中一下秀才、舉人,這樣能混一個官身。科普一下,舉人可以出任地方的縣丞、教諭、主簿、訓導等正八品以下的職務,如果家世背景好,做個七品知縣也是可以的;而秀才不能出仕,但享受朝廷供給的祿米。

現在李雲睿一下子又增加三十萬讀書人進來,以後的科舉就更難了……

「當然是為了掙錢……」李雲睿看了看左右無人,壓低了聲音說道。

「掙錢?」梅永貞有些不解的問道,「你這是往里扔錢,怎麼能是掙錢呢?」

大明百姓的文化程度之低,讓李雲睿咋舌,就算在南京城這首善之區中,大字不識一籮筐的人,也是車載斗量,無計其數!說句不中听的,能做出超過十以上加減法的人,絕對不超過四成,其他地方更不用說了!大部分人掙錢,都靠的是力氣,比如扛大包、搬磚、拉車,稍微高端一點的工作,做都做不來……

要想實現工業化,必須培養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產業工人,這樣才能有足夠的人去操作設備、去改進設備、去維護設備。

現在大明的讀書人,大都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都想通過走科舉道路來改變人生,讓他們到工廠中操作設備,做夢去吧!這種下等人才做的事情,自己一個讀書人怎麼能做呢?

在李雲睿看來,這是病,得治!

但知易行難,這是社會大環境的問題,不是李雲睿一個人能改變過來的,所以李雲睿準備另闢蹊徑!

三五年之內,李雲睿不可能大規模推廣機械化,這就給李雲睿留出了時間窗口,李雲睿準備利用這段時間,培養自己的產業工人。

李雲睿建設的這些學校,不僅僅教授四書五經,棋琴書畫也教,數學、物理、化學、乃至農業知識也教,不過都是以「興趣班」的方式開辦,每個學生必須選三樣興趣班,考試不合格者,就會被踢出學校。

對此,趙羾提出過異議,被李雲睿無情駁回了!李雲睿告訴趙羾,他不想培養一群傻讀書,讀傻書的書呆子,多了解點其他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有促進作用!

至于老師,因為去年建設的這些學校,都在南京城附近,教授數學、物理、化學的人,都是從大明工學院派出去的,每三天安排半天課。

而且李雲睿也開始在第一批大明工學院招收的學生中,有意識地培養教學人才,等待時機成熟,就派出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