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54章 豈止一個慘字能形容

「遼東道莊稼歉收和蒸汽機船有什麼關聯?」李雲睿有些不解的說道。

陳瑄听了李雲睿的問話,苦笑了一笑,張開嘴,娓娓道來。

陳瑄口中的遼東道,也就是現在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主要以遼寧地區為主。

洪武初年的遼東存在著哈喇張、高家奴、也先不花、洪保保等幾股元朝的殘余勢力,尤其是元丞相納哈出擁兵數十萬,威脅著剛剛建立的明王朝。彼時明軍已全面佔領中原,為了擊敗納哈出、哈喇張、高家奴這些人,朱元璋擬定了從海路奪取遼東半島的戰略。

洪武三年,朱元璋命斷事黃儔「齎詔宣諭遼陽等處官民」,如不投降,明軍將大兵壓境。在明軍強大的震懾之下,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于洪武四年「以遼東州郡地圖,並籍其兵馬錢糧之數」,從海路遣使歸降。

納哈出見劉益投降明廷,立即出兵,準備討伐劉益,朱元璋得知納哈出將南犯的消息後,深感事態嚴重,派遣馬雲、葉旺率領明軍,由山東登萊渡海北上,直抵獅子日(今旅順口),迅速佔領遼東半島南端,屯兵金州(今遼寧金縣),與納哈出大軍對峙,後來又陸陸續續送來了十多萬士兵,擊敗納哈出、哈喇張、高家奴等人,將遼東納入版圖。

彼時遼東地區地廣人稀,經濟非常落後,百姓大都以打獵為主,不事農業生產,突然增加了十多萬人,給養供應成了大難題,後來朝廷開始從山東登州運送軍需物資到遼東,這條路線稱之為登遼海道。

無數的糧食、棉花、布匹、兵馬,還有百姓,延綿不斷地運送到了遼東,朱元璋冊封寧王朱權、韓王朱松(未就藩)和遼王朱植分別駐扎大寧、開原和廣寧,才使得朝廷對遼東進行了有效掌握。

因為遼東所有軍需物資大都從山東運送,士兵和百姓大都是山東籍,所以朱元璋將遼東劃入了山東布政司,沒錯,明朝初期,黑吉遼等地是屬山東地界。

在洪武二十九年,前軍都督府僉事宣信運送了八萬士兵,中軍都督府僉事朱信運送了七十萬石糧食去遼東,成為靖難之役前的最後一次運輸。

靖難之役起,駐守遼東遼王朱植采取了誰也不幫的策略;韓王朱松因未就藩,旗下三衛無人統領,也是听調不听宣;而寧王朱權被朱棣用計軟禁,旗下三衛被朱棣納入麾下。

建文帝一怒之下,就停了遼東的物資供給。

遼東等地就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在朱元璋當時采取的是屯田制,士兵除了打仗、守城,還要種地,經過洪武朝二十多年的開荒種地,也有些存糧。

有人會問了黑吉遼這些地方,都是黑土地,種地肯定是高產,為什麼不能自給自足呢?

首先,那個年代開荒就是一件難于登天的事,沒有機械,純靠手工,效率非常低下;其次,遼東地界上有很多蒙元殘余勢力,明軍種好糧食,蒙元軍隊就來打劫一把,搞不好都是資助對方了;還有一點,就是要洪武朝大部分時間,士兵和遷過去的百姓,都在築城。

遼東百姓和士兵,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渡過了難熬的靖難之役。

朱棣一上台,將遼王朱植改封荊州,寧王朱權改封南昌,將遼東之地歸到兀良哈三衛旗下,遼東數十萬將士和百姓,成了朝廷的棄子。

站在朱棣的角度上看,這沒什麼錯誤,畢竟,山海關以內才是大明的重中之重,他剛上台,主要是理順內部,防止建文余孽起來反抗自己。兀良哈三衛,在靖難之役中是自己的堅定支持者,前前後後送了近十萬人馬作戰,否則朱棣也不會跟朝廷近百萬大軍,死磕四年而不倒。將遼東之地送給兀良哈三衛,算是酬佣!

但朝廷和兀良哈三衛之間是羈縻政策,而不是統屬關系,簡單來說,兀良哈三衛認可大明朝廷,但大明朝廷不能對兀良哈三衛之內的事情指手畫腳,類似于後世的區域自治。

現在,朱棣利用兩三年的時間,把內部關系理順了,就想起了遼東軍民,招來人問了一下遼東軍民的近況。

兀良哈三衛本來就是蒙古後裔,馬背上的民族,逐水草而居,對于如何治理地方,毫無經驗,于是就任由遼東軍民,自由生長,出了事也不管。

本來遼東就苦,朝廷和兀良哈三衛不管他們,再加上這兩年遼東氣候非常惡劣,糧食產出非常少,要不是遼東地區有很多天生地養的動植物,遼東軍民就得餓死在遼東了。但是吃可以打獵物、挖木耳、挖菌菇,穿就成了大問題。

總之一句話,遼東軍民過得苦不堪言。

朱棣听了之後,下令重啟登遼海道,向遼東運送物資。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登遼海道運輸的物資,大都取自山東和山西兩個布政司,但這兩個地方,在靖難之役中,已經被打爛了,尤其是山東。

先是滹沱河戰役,耿炳文兵敗,敗兵洗劫了一把山東;緊接著,李景隆兵敗,幾十萬大軍又  了一把山東;後來在德州,李景隆收拾敗軍又跟朱棣大戰幾個月;然後鐵璇在濟南府跟朱棣硬剛,平安在東昌府跟朱棣大戰,大小數百場戰事,愣是把山東給打了個千瘡百孔,百姓死的死、逃的逃。

好不容易朱棣上位了,百姓穩定下來,朱棣又發布了一個政策,對河北、山東百姓進行加賦,原因很奇葩,因為在靖難之役中,河北和山東百姓支持過朝廷軍隊,抵抗靖難大軍……

身為百姓,有的選擇嗎?

朝廷軍隊怎麼說那都是正牌子的軍隊,靖難大軍是反賊,是叛軍,誰放著正規軍隊不支持,去支持反賊?

本來想回山東安家落戶的百姓,一看這個政策,直接跑了……

于是乎,山東人口驟降,糧賦也驟減,收上來的賦稅寥寥無幾,想支應遼東,山東布政司的上下官員只能用「呵呵」兩字來回復朱棣。

沒得辦法,朱棣只能另想他法,他打算從太倉和南京運輸物資到遼東。

從太倉和南京運輸物資,這不是朱棣首創的,首創人是他爹朱元璋,因為大明的糧倉在江南,僅靠山東一地的賦稅,不可能養活遼東數十萬軍民。

這次朱棣下旨讓陳瑄和宣信兩人,率舟師海道運糧赴北京、遼東,其實大部分的糧草都是給遼東軍民的,動用的舟船約有千艘。

大明的船不都是像李雲睿乘坐的五千料大船,主力船型都是三、五百料的小型船只,一船拉個幾百石、上千石,要拉幾十萬石糧食、棉花、布匹,沒個上千艘根本盛下不來。

大船在海上航行,尚且平穩;但小船在海上航行,那就是在鬼門關晃蕩,輕則傾覆,重則船毀人亡。

順利一點,十石糧食能有八、九石到遼東;不順利,估計也就六、七石,損耗之大,難以想象。

除此之外,還得看天吃飯。

參與海運的官兵,「晝則主針,夜則視斗,避礁托水,觀雲相風,勞苦萬狀」,豈止一個慘字能形容!

沒辦法啊!

大明的海船,大都靠風帆,秋冬時節,大都以北風為主,想渡海北上,難于登天,只能趁著春夏之際,東南風起,開始轉運糧草。然而這個時候氣候多變,還時不時的有台風……

人力終不能和天相抗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