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萬套暖氣片需求鋼鐵的數量,只不過兩百萬斤左右,遠遠低于十二家鋼鐵作坊每月一千萬斤的產量,李雲睿還要每個月多收五百萬斤,放在倉庫里,剩下的三百萬斤,鋼鐵作坊自主消化。

知畫對李雲睿的這個決定,有些不解,每個月幾百萬斤的鋼,就放在那里放著,產生不了任何收益,這等于把錢打水漂啊。

李雲睿可一點都不急,如果改成噸李雲睿或許還有些害怕,但幾百萬斤而已,毛毛雨啦。

苟在大明工學院的李雲睿,把墨塵找了過來。

「巨子,我最近正在研究一種專門用于建築的材料,稱為水泥,加水攪拌後成漿體,能在空氣或者在水中硬化,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粘結在一起。」李雲睿準備把水泥拿出來,開始大搞建設,「這水泥可以用來建房、修路、築壩、修橋,用途非常廣泛,不知道巨子有沒有興趣,一起研究?」

李雲睿就是懶,還怕死,搞水泥這事,他不想自己干,所以才拉墨塵來當冤大頭,畢竟搞水泥這東西粉塵太多,容易得水泥塵肺。

「哦,居然有如此神奇之物?可比那三合土還要厲害?」墨塵听了李雲睿的話,來了興趣。墨家是搞建築的高手,在水利、修城、建房方面積累了幾千年的經驗,自然對這個話題敏感了。

「不是我吹,三合土在水泥面前,那就是渣渣……」李雲睿笑了笑,說道。

「听小公爺這麼說,墨某倒是很想見識一下!」墨塵覺得李雲睿有些吹牛了。

「這個是幾個配方,你找人一起試驗一下,看看哪個配方的效果比較好!」李雲睿說著從身邊拿起一張紙,放到了墨塵的面前。

墨塵拿起來看了看,有些不解的問道,「小公爺,你確信這些東西能做出你所謂的水泥?」

「確信,只是比例我不是確定,需要巨子帶人實驗一下!」李雲睿只是大致記得水泥是由石灰石、黏土、鐵粉、礦渣組成,具體的比例,他還真不清楚。

「這制造過程,應該如何?」墨塵听了李雲睿的話之後,點了點頭。

「煆燒,用焦炭煆燒!」李雲睿說道,「少量的可以在窯爐里做,但大量制作必須使用回轉爐,這個設備我已經安排江心島的工匠,開始制造了。現在主要的難點在找出水泥的配方……」

墨塵對李雲睿的話持懷疑態度,因為李雲睿說出水泥能干這個、能干那個,從邏輯上說,李雲睿應該造出了水泥,才能知道水泥可以做啥?但現在李雲睿居然連配方都沒有……

不過鑒于李雲睿懂得知識,超乎自己的想象,墨塵還是相信了李雲睿的話,于是帶了一群自己的徒弟盤了個窯爐,開始實驗起來。

水泥這東西,制造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無非就是原材料選擇和配比,李雲睿選擇石灰石、黏土、鐵粉、礦渣為原材料,是最基礎、最通用的版本。一爐一爐的燒,各種比例不斷嘗試,總歸能找到一個合適的配比。

對于這一點,李雲睿並不擔心,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回轉爐的制造上。要想讓水泥成本降下來,必須大規模制造,否則光價格就能把人嚇跑,而回轉爐成了唯一的選擇。

回轉爐的做法也不難,就是長的鋼質圓筒,內襯以耐火材料,爐體支承在數對托輪上轉動,以達到讓里面材料均勻受熱的目的。

擱在後世,隨便找個小工廠就能做出來,但在大明,光一個鋼筒的殼體,那就是一個大難題,幸虧江心島的工匠有了煤化工設備的經驗,能夠快速想出解決方案。剩下的問題,就是讓這麼重的殼體轉起來。

用電是肯定不可能了,蒸汽機現在還有一大堆問題沒解決,剩下的唯一選擇就是水動力了,但是要用水力驅動重達十幾噸的回轉爐,談何容易?

李雲睿帶著一群物理系的學生和兵部的工匠,每天空下來就一起討論研究,尋求解決之道。

終于在一個月後,回轉爐的轉動問題解決了。

此時已經到了十一月底,天氣已經齁冷齁冷了。後世有雲,北方的冷不是冷,南方的冷是真的冷,北方的冷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冷是魔法攻擊。

李雲睿對南京的冬天,是非常不適應,這年頭又沒有保暖內衣,有沒有防風服,站在門外,能把人凍死,好在李雲睿機靈,做了套棉衣棉褲,穿上去丑是丑了點,但真暖和。

棉花在中國的種植和棉花紡織業的興起是在宋元時期,之前棉花都是觀賞花。宋元之後逐漸被開發做衣服,因為一直沒有解決棉籽的問題,產量也不是很大,主要是貴族使用。

到了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無論是軍屯還是民屯,進行大規模種植,用來做百姓御寒之物,但棉籽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這個問題對李雲睿來說,不是問題,軋輥機是個很簡易的設備,李雲睿小時候在爺爺家玩過棉花軋輥機,于是就讓墨家的學生做了出來,然後購買了一批棉花,做成衣服,給工學院的學生和旗下商號的員工,算是福利。

這一舉措,贏得了學生和員工的感激。

古代普通百姓冬天御寒,大都是白天靠曬太陽,晚上靠人擠人,條件好點的燒點柴,把炕燒暖。

李雲睿帶著一群人,穿著棉靴、棉衣,站在七米長回轉爐前,準備調試。

一個純鋼制的水車,江水帶動槳葉,槳葉帶動一連串的齒輪組進行減速,巨大的回轉爐慢慢在托輪上轉動起來。

轉了能有一刻鐘,墨塵看了看李雲睿,李雲睿點了點頭頭。

「停機,投料!」墨塵開口喊道。

有人上前,將水車主軸上的制動閘按了下來,齒輪就停止轉動,人們開始忙了起來。

整個回轉爐,前低後高,有個5、6度的傾角,原材料從尾端高處加入,燃料從前端低處加入,熱氣與原材料形成逆流,可以最大化加熱原材料。

原材料和燃料加好之後,重新啟動水車,更加笨重的回轉爐,再次轉動了起來了。

「成了!」李雲睿緊攥著拳頭,笑吟吟的說道。

「小公爺,水泥還沒燒出來呢……」墨塵在一旁說道。

「巨子,只要回轉爐能轉起來,即使這一爐燒不出水泥,那我們就再來一爐,十爐、百爐,所有的工業化過程都是在不斷的總結經驗中成功,如果一次就成功反而不是什麼好事……」李雲睿笑了笑說道,「即使已經投產的煤化工設備,我們也在不斷收集客戶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斷的進行調整、修改、升級。」

這次試驗的目的就是回轉爐能轉起來,只要能轉起來,後面肯定還面臨無數的問題,這些問題就要兵部的工匠去解決。

墨塵對李雲睿這種不精益求精的態度,感到非常詫異,他不明白李雲睿為何這樣說。

其實,李雲睿很清醒,他給自己的定位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至于好不好的事情,那需要一個團隊去不斷完善。

畢竟,李雲睿本人不是專科出身,他懂得很多知識,大多都是某一學科的一鱗半爪,又或者是浮于表面,根本不深入。就算他是帶著圖書館穿越到大明,那些書上的知識,也沒辦法告訴他實際運行過程中,會發生什麼問題?

所以,不斷的試錯,不斷的遇到問題,在李雲睿看來是件好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