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77章 還需要一個人來立牌坊

謝彥身居前軍都督府僉事,正二品朝廷大員,他的神道碑不是一般人能寫的,要麼請名噪一時的大儒、要麼請至親好有里最有名望的人、要麼是位高權重之人。

李景隆乃是超品的國公,位高權重,給謝彥寫神道碑,倒也能說得過去。但這種事情,不是關系親近到一定程度,就算出再多錢,李景隆也不會拉下臉來,出這個手。

「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建文帝命梅駙馬帶大軍傾巢而出,進駐淮安,以防北軍南下。彼時京城兵力全被抽調一空,如果遇到攻擊,根本無法守住。定國公徐增壽將這個消息送給了皇帝,結果謀事不密,被建文帝所殺……」李景隆抬頭望著李雲睿,說道。

李雲睿听了這話,點了點頭,這樣就全部對上了︰建文帝自己作死,讓梅殷帶了五十萬軍隊建立江淮防線,南京成為空城。徐增壽把消息透露給朱棣,結果被建文帝召入宮中,直接砍死了。朱棣接到消息後,帶領騎兵直接從北平殺向南京,放棄攻打淮安,繞道揚州,從揚州渡江,然後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的幫助下,拿下了南京城。

「皇帝帶領大軍放棄攻城略地,一路南下,等到攻克揚州城時,南京城中一片慌亂,建文帝听從方孝孺、黃子澄等人的建議,遣慶成郡主到北軍大營,乞割地求和,準備與皇帝劃江而治,被皇帝言辭拒絕!」李景隆說道這里,嘆了一口氣。

割地求和?劃江而治?

我去,還有這種事?李雲睿有些驚了,堂堂一國之君,居然這樣,還派一個女人去談判,也是沒誰了。

建文帝不丟天下,天理難容。

「求和失敗的消息傳到南京城後,城中百姓人心浮動,城內的勛貴與宗室也是一片慌亂。谷王朱橞因建文帝收其三衛,心懷不滿……」李景隆繼續說道。

谷王朱橞洪武二十四年獲封如意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宣府,宣府古名上谷郡,後來就改成谷王,乃是十三塞王之一,手握三衛兵馬,戰時可調動宣府附近的邊軍,權勢赫赫。

朱棣起兵靖難後,建文帝下詔,命谷王朱橞帶三千兵馬,趕赴京師護衛金川門。要說朱橞,當時的心態其實很復雜建文帝剛上台就干掉了自己五個兄弟,削藩之心昭然若揭。

朱橞有心不想去南京城吧,當時耿炳文帶著幾十萬大軍,就在北平城附近,離宣府也不過三百里地,如果朱橞抗旨不遵,搞不好耿炳文會分出一部分兵力,先把宣府給滅了。

宣府可不比北平城,北平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而宣府當時還沒建好︰谷王洪武二十八年就藩,開始興建王府、擴展宣化城,一直到永樂七年才完成。

朱橞最後沒辦法,只能帶了三千兵丁南下勤王,走之前,令守城官兵將宣化城的宣德、承安、高遠三門封堵,以圖固守。

朱橞這意思就很明顯了,朱允炆和朱棣兩不相幫︰如果他真想出手幫朱允炆,只要朱棣出去跟人打仗時,朱橞命自己手下三衛抄朱棣後路即可,宣府到北平城三百里,突襲一下肯定沒問題,朱棣就會首尾不能相顧,陣腳大亂。

朱橞就在南京城守了三年的金川門,與朱允炆相安無事。偏偏問題出在了建文四年四月,朱允炆下旨讓朱橞交出宣府三衛,調歸朝廷指揮。

其實朱允炆當時也沒辦法了,梅殷把南京城的守軍全部帶走了,朱棣率領大軍,五個月的時間,從北平城打到了揚州城。朱允炆下旨時,正好是朱棣連破何福、平安大軍,除了梅殷大軍,朝廷已無兵可用。

朱允炆的想法很簡單,朱橞的三衛兵馬在宣府,讓這群人去攻打北京城,那麼朱棣必然回軍救援北平城。朱允炆也是被逼急了,他也不想想,耿炳文和李景隆兩人帶領幾十萬大軍,都沒有把北平城拿下來,區區宣府三衛人馬,兩萬余人能干什麼?

朱允炆的這種做法,在朱橞眼里無疑就是削藩削權,自己大老遠的帶兵來幫皇帝守門,功勞沒撈著,反而賠了個底兒掉,這事誰能忍?

但當時朱橞有心無力反對朱允炆的聖旨,他人都在南京城了,如果拒絕,當時就會被抓起來送進大獄,連自己帶的三千兵丁,都會被朱允炆接手……

所以,朱橞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但終究是意難平。

听李景隆說到這里時,李雲睿也開始佩服朱允炆清奇的腦回路,這都火上房了,朱允炆居然自己還往上潑油……

「谷王便私下找謝駙馬商議,謝駙馬本來就是我淮西武勛中人,當听了谷王的打算後,便來找為父商議……」李景隆從桌上站了起來,在房中踱起步來,繼續說道,「當時為父乃是敗軍之將,御史大夫練子寧、宗人府經歷宋征、御史葉希賢、太常寺卿黃子澄紛紛上疏,認為為父失律喪師,請求誅殺為父,以謝天下……」

說道這段,李雲睿來了興趣,他腦海里可是有些記憶的,當時李景隆可謂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曹國公府門口,都不知道被那些讀書人扔了多少雞蛋、青菜。

當時李景隆出任主帥,就是黃子澄推薦的;李景隆一失敗,黃子澄為了推月兌責任,立馬翻臉,大罵李景隆是國賊,頗有點「以前叫人家小甜甜,現在叫人家牛二嫂」的意思。

「所以您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李雲睿開口問道。

「這事並非為父一人能做主,乃是淮西武勛共同的決定……」李景隆撇了撇嘴說道,「謝駙馬將谷王的打算告訴我之後,便開始居中聯絡。淮西武勛早就對建文帝不滿,于是便推舉為父與谷王共同打開金川門,迎皇帝入南京城!」

「這其中就沒其他內幕?為什麼是您出面,而不是其他勛貴出面……」李雲睿很是八卦的問道。

「內幕?什麼內幕?」李景隆皺了皺眉,說道,「大明開國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國公之位只剩下為父和魏國公徐輝祖,魏國公當時在淮北與北軍鏖戰,我不出面,誰出面?」

彼時,獻城的最佳人選其實是徐輝祖,徐輝祖既是國公又是皇帝的大舅子,如果他能代表淮西勛貴獻城,淮西勛貴的獲益就會更大,但徐輝祖不在南京城。

于是淮西武勛集團向朱允炆上書,京師不可無良將,應召回徐輝祖。同時,淮西武勛集團還策動御史彈劾徐輝祖,說徐輝祖是朱棣的大舅子,和徐增壽一樣有二心。

各種不同的聲音,讓朱允炆心煩意亂,最後下旨召徐輝祖回京,可惜的是下聖旨的人剛出南京城,朱棣的大軍就到了南京城下。駙馬謝達當機立斷,讓李景隆出面和谷王朱橞獻了金川門。

其實當淮西武勛集團選徐輝祖時,李景隆已經做好了全家上刑場的準備,畢竟他帶兵跟朱棣打過仗,還好幾次殺死朱棣,兩人有深仇大恨。而且,淮西武勛還需要一個人來立牌坊——有人屈膝投降事賊,就要有人仗義死節報君恩,這樣才能凸顯淮西武勛集團的忠誠。

這就好比後世的文官集團,推出了于謙和海瑞,作為忠君愛國、清正廉潔的典範,然後其他人該貪的貪,該通敵賣國的繼續通敵賣國。

有些時候,政治是一種表演藝術,它只讓人們看到他們想看的東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