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62章 做生意最關鍵的是什麼

「精鹽制造之法,鹽田曬鹽之法乃是我傳授給他們的……」李雲睿依舊是盯著眼前的杯子,沒有看眾人的表情。

听了這話,鹽商們不淡定了!

他們個個都是業內深耕多年的主,自然知道鹽田曬鹽能夠極大的增加產量,也知道精鹽利潤之高。如果他們有這種秘技,肯定視若珍寶,眼前這位小公爺,居然隨手就傳給別人了……

就在這時,瑞巨耀商號的傅歡突然開口說道,「小公爺莫非是紅顏會的東主?」

傅歡曾經跟一些鹽場的管事聊過,听說鹽田曬鹽之法是紅顏會教給會員的技術。他還特意打听過紅顏會,听說是一群老娘們聚會的場所,就熄了好奇心,沒在探究下去。

李雲睿听了傅歡的話,終于抬起了頭,笑了笑說道,「我不是紅顏會的東主,紅顏會是我貼身丫頭的產業……」

關于紅顏會東主這一點,承認是不可能承認的,打死也是不可能承認。

這話在鹽商們的耳朵里,就不一樣了。什麼貼身丫頭的產業,沒有李雲睿這個後台,一個貼身丫頭能折騰出這麼大的動靜?

「我那個貼身丫頭,年紀大了,她想掙點嫁妝,我就給她出了個主意,沒想到她做得還不錯,一年光會員費就能收四十萬兩……」李雲睿繼續說道。

反正眼前這些人,根本不了解紅顏會,任憑李雲睿怎麼說都行,想坑人錢財,得讓人看到希望……

「雲睿,你說的那個貼身丫頭不會是秋香吧?」這時候,連朱濟都不淡定了,一年光會員費就收四十萬兩,他堂堂一個郡王,一年都賺不了十分之一。

「對!就是秋香!」李雲睿笑了笑,說道,「最近在太原城中大肆收購煤礦的人,就是我的貼身丫頭。」

鹽商們听了這話,再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收購煤礦這事,他們都知道,畢竟以高于市價三倍價格購買土地這事,一般人做不出來,大家都在猜測,秋香是不是準備囤地種糧。後來秋香找人開始挖煤礦,才讓鹽商們放下心來。

「此事,我等也听說過。」金源德商號的馮滿,開口問道。「不知道小公爺的這位貼身丫頭,買煤礦準備做什麼?」

「馮先生,不好意思,此事事涉商業機密,無可奉告!」李雲睿可不想把賣煤的事,告訴眼前這群人。

這事沒有技術含量,關鍵看誰下手早,下手快,打通所有環節,搶佔先機。

李雲睿的話一出,現場氣氛迅速冷了下來。

宋勉一看氣氛僵住了,趕緊開口說道,「小公爺說的是,幾事不密則失其身,生意場上爾虞我詐,萬事小心無大錯……」

宋勉一出口,打破了僵局,吳銘趕緊跟了上去,說道,「不知道小公爺今天叫我們來,有什麼買賣要談?」

吳銘此話一出,其他幾位鹽商頓時坐直了,準備仔細听李雲睿的合作方式。

「諸位可知,我為什麼看不上鹽利?」李雲睿環視桌上幾人,淡淡說道。

「還請小公爺指教?」鹽商們紛紛說道。

李雲睿站起身來,在包間中踱起方步,慢慢開口說道,「太祖為解決邊軍糧草的問題,別出心裁的提出開中法,以糧換鹽引,同時提出輸粟于各邊者,量地遠近,價各有差。」

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推出了開中法,剛剛推行時,遇到了極大問題,那就是各地鹽引價格和糧食價格相同,打個比方,你在河南和在甘肅同時繳一石糧,都可以換一引鹽,你是選擇河南,還是河南?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朱元璋就根據各地不同的情況,采取價格浮動,根據地方的遠近制定了糧食換鹽引的價格。

比如在解州、蒲州這些地方,三石糧換一引鹽,而在太原府就是一石六換一引鹽,而在河州一石糧就可以換一引鹽。

「以太原府為例,十六斗粟換一引鹽,其中支粟米十五斗,另外一斗折色白銀一分,以太原府現在的粟米價格,八錢銀子一石,也就是說一引鹽折合一兩三,不知道我這個說法,是不是正確?」李雲睿說到這里,停了下來,看著五位鹽商。

「小公爺這麼說,也是可以的!」吳銘點了點頭,說道。

李雲睿說的是市價,但吳銘等人在這邊商屯,除了支付一些租用土地、雇人的費用之外,並沒有太多的開支,他們的成本遠遠低于一兩三,當然,這是鹽商的秘密,不足為外人道。

「諸位拿到鹽引後,到兩淮、兩浙、長蘆都轉運鹽使司提鹽,然後就地賣給水商,依據年景不同,價格在二兩六到三兩二之間,不知道我這個數據對不對?」李雲睿繼續邊走邊說起來。

所謂水商,亦稱「水販」、「販商」,明代實行開中法,有江湖行商專買內商引鹽運銷各地,水商買下引鹽後,必須詳細報告給官府,官府確認引鹽數量後,給水商出具許可,水商憑許可證和鹽引,再運輸到全國各地進行販賣。

而內商就是指手持鹽引,能在鹽場內買鹽的人,也就是常規意義上的鹽商。

用後世的角度來看,一個是經銷商,一個是零售商。

李雲睿這些數據當然不是他隨口說說,是他做了很多功課的。

听到李雲睿這麼詳細的說出數據,五個鹽商點了點頭。

「大明有六千萬百姓,以每人每年吃五斤鹽,一年不過消耗三萬萬斤,一引鹽重四百斤(明初鹽引有兩種,大引四百斤,小引兩百斤,後來改成一引五百七十斤,此處取中間值),三萬萬斤鹽折合七十五萬引。」李雲睿繼續在包間中踱著方步,給鹽商們算著賬,說道,「七十五萬引,以每引一兩的利潤,一年也就七十五萬的利潤。就算你們是自己種地,成本很低,我算你們每引二兩的利潤,一年的總利潤也不過一百五十萬兩。」

「大明北方邊境綿延數千里,類似你們這樣的人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一百多萬兩銀子,你們這麼多人分,一年到頭也不過能掙個三、五萬兩而已。」說到這,李雲睿停了下來,扭頭看著鹽商,說道,「不知道我說得可用錯誤?」

明朝的鹽商沒有清朝的鹽商那麼有錢,原因有二,一是人口基數不同,清朝得益于紅薯的推廣,人口大爆發,人口達到四億,對食鹽的需求量極大;二是因為清政府在鹽商中扶持了代理人總商,整個大清的鹽政把持在幾個總商手里,大量的錢財集中到了總商手中。而明朝的鹽商,只要你拿著糧去邊軍那里,就能換到鹽引,誰干都可以……

听完李雲睿的話,鹽商們點了點頭,並沒有否定李雲睿的話。

「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年到頭,辛辛苦苦,還要時時刻刻擔心天災,生怕干旱或者水災……」李雲睿笑了笑,說道,「為了三、五萬兩銀子,費神費力,非智者所為。瞅瞅各位的頭發,都白了一片!呵呵……」

在做的鹽商,被李雲睿這麼一說,突然感覺有些慚愧,以前自己一年能掙兩、三萬兩銀子,還頗為自得,怎麼到了李雲睿這里,就成了被人鄙視了呢?

鹽商臉色紛紛露出愧色。

「諸位也是商場老手,我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李雲睿走回了位子,坐了下來,對著五位鹽商問道,「諸位認為,做生意最關鍵的是什麼?」

「自然是誠信……」

「應當是人脈……」

「合作吧……」

「機遇……」

鹽商們紛紛回答起來。

「各位所言都有道理,不過我以為,做生意的關鍵周轉率!」李雲睿笑了笑說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