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老孫頭,玻璃暖棚事關永樂薯的推廣,今年如果能按太子殿下的要求,完成冬天這一季的種植,大明百姓就能提前一年吃上飽飯,這是你們要是做成了,那就是萬家生佛,你們功莫大焉,我會向太子殿下,給你們請功!」李雲睿臉色嚴肅的看著老孫頭,說道,「到時候,太子殿下高興了,給你們弄個官職,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老孫頭听了李雲睿的話,激動還是蠻激動的,但也只是听听而已,「小公爺,您就別拿小老兒取樂子了,小老兒大字不識一籮筐,您讓我去當官……」

這倒不是老孫頭謙虛,大明的所有官員都是讀書人,最低也是舉人以上。

明初因為天下大亂,讀書人沒有多少,朱元璋剛剛上台,就開始辦科舉,但科舉都是三年舉辦一次,每次錄取也只有幾百人,這點人哪夠用?為了應對國家管理缺人才的狀況,朱元璋就大規模征召讀書人,填充到各個朝廷部門,這些人要麼是博學多才,要麼是舉人。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永樂後期才結束,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這些規矩是到了成化年間,才形成的。

想當官,首先得是舉人,類似紀綱這種秀才當官的人,只是走了投機取巧的道路而已。

因此老孫頭並沒有瞎說。

「老孫頭,這話要是擱在以前,我就不反駁你了!」李雲睿笑了笑,說道,「但是擱在今天,我們就得說道說道了,大明以前可能冬天種地?大明以前可有如此高產的糧食?你要是把這兩件事整明白了,你說到時候,太子殿下是用你呢?還是用你呢?他有的選嗎?」

老孫頭听李雲睿把道理一掰扯,眼楮瞬間亮了,明白了李雲睿的意思。只要老孫頭把永樂薯種好了,到時候朱高熾推廣永樂薯總是要用人的,那麼老孫頭這些人,肯定是首選啊!要推廣就要給人權力,否則老百姓和官員哪兒會听他們的?

李雲睿拍了拍沉思中的老孫頭,低聲說道,「機會就在眼前,能不能抓住就看你自己了!記住別光顧著干活,得學會總結經驗,只有把經驗總結好了,才能找到成功和失敗的原因,做到堅持正確的,避免錯誤的。」

說完,扔下了老孫頭,繼續回大明工學院,繼續給學生苦哈哈的上起了課,李雲睿最近在趕進度,因為中秋節後,他要北上一次,去太原城辦事。

所以不管學生們听不听的懂,能不能理解,李雲睿都無視了,當然畢竟有聰明人,大致還能听懂,李雲睿就錨定這些人,強化培訓,等自己走後,讓這些學生代他講課。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中秋節前,在李雲睿的指揮下,二十個玻璃暖棚建了起來,第一批種子也播了下去,李雲睿把老孫頭找來,詳細跟他講了暖棚該如何打理,以及一些注意事項告訴了老孫頭,讓老孫頭帶領一群民壯繼續建設和打理玻璃暖棚。

而李雲睿自己過完中秋節後,在李桑海的護送下,帶上了三套煤化工設備,出了南京城。

李雲睿為了快點到太原城,選擇了走水路,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到了揚州後調頭沿著京杭大運河北上,到達淮安府後,逆黃河之水而上(對,你沒看錯,明朝時,黃河的河道不是在山東東營,而是入淮河流進黃海),到了汾水河後繼續北上,就能到太原城了。

之所以選擇水路,是因為走水路人不累,李雲睿的騎術渣到沒邊……

從南京到太原城,兩千多里地,一路之上風塵僕僕,李雲睿足足用了十二天才到,平均一天才行兩百多里。可把李雲睿整郁悶了,這點距離要是擱在後世,坐飛機一個多小時,做高鐵也就七八個小時,自己開車也就大半天的時間。

但這是在大明,就這個速度,還是李雲睿拿錢堆出來的!

一路之上,拿著錢到處拉縴夫,有很多淺灘或者水流湍急的河道,不是劃著船,簡簡單單就能過去的,必須用人力。

這一路之上,沿途很多碼頭上,李雲睿看到了各種各樣依靠河運生活的百姓,有人在碼頭扛大包、有人做縴夫、有人做船夫、還有人在碼頭上做各種買賣……

這一路上的見聞,讓李雲睿想到了後世的一句話——百萬漕工,衣食所系。

雖然現在大明的漕運,還沒有拉開大幕,依靠水運的漕工,還沒有達到百萬,但苗頭已經開始顯現了。

細心的李雲睿發現,在揚州之時,遇到的人大都是江南商人;過了揚州之後,過往的行船,大都是具有軍方背景的船只,可謂是涇渭分明。這讓李雲睿想起了李景隆關于淮西派和浙東派之爭的說法,果然處處是利益!

到達太原之後,李雲睿受到了姐姐李婉茹的「熱烈」歡迎——李婉茹拎著李雲睿的耳朵,在大庭廣眾之下,轉了半個太原城,讓李雲睿很是沒面子。

算了,自己的姐姐,忍了……

進入平陽郡王府後,李婉茹才松開了手。

李雲睿揉著通紅的耳朵,一臉無語的看著李婉茹,說道,「姐,你也太狠吧,哪有你這麼對自己弟弟的……」

「你個小兔崽子,把南京城鬧騰的快變了天,想起跑姐姐這里來躲著了?」李婉茹虎著臉說道。

從秋香來到太原城之後,跟李婉茹講了李雲睿的一些「事跡」之後,李婉茹就對自己這個弟弟關注上了,派人專門在太原城收集南京的消息,尤其是有關李雲睿的消息。

太原城乃是九邊重地,有很多客商積聚于此,尤其是鹽商。

明初,鹽政采用「邊中海支」的開中法專賣制度,即鹽商在九邊繳納糧食,換取食鹽運銷資格——鹽引,這就是「邊中」;拿到鹽引之後,到朝廷在海邊的鹽課提舉司或者都轉運鹽使司支取海鹽。因此很多人在邊塞地區的商人,就在九邊租用了大量的土地種糧,糧食成熟後,直接交給邊軍來換取鹽引。

而太原城是九邊諸多城市中,最為繁華的城市,吸引了眾多的鹽商,這也是晉商的發源地。

李雲睿在南京城中做得各種事情,都被編成了段子,由商人們帶到了大明各地。

李婉茹也收集到了很多段子,這些段子有好有壞,讓李婉茹的心情時而開心,時而心花怒放,時而哭笑不得,時而心驚肉跳……

尤其是當李婉茹听到「李雲睿用魘鎮之法咒死景國公李讓」的段子時,李婉茹差點嚇暈了過去,害得她多日來吃不好,睡不香。自古以來,魘鎮、巫蠱之法都是帝王的禁忌,李婉茹生怕永樂皇帝暴怒,把自己的弟弟給抓起來。

听李婉茹這麼說,李雲睿有些不好意思,心中暗自月復誹,現在大明的通信業太不發達了,所有信息大都靠道听途說,傳著傳著就變味了。「姐姐,我可是乖孩子,犯法的事是不會做的,你可別听那些商人瞎說!」

「瞎說?什麼瞎說?景國公的事,你怎麼說?」李婉茹氣呼呼的問道。

「那是他活該,自己天天抱著夜明珠睡覺,那就是耗子抵貓鼻梁骨——作死,這跟我沒有任何關系,後來連皇上也找我,幫他檢驗了夜明珠……」李雲睿聳了聳肩膀,說道,「如果你弟弟我真要殺李讓,我有一千種不留痕跡的方式,讓他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死亡!」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