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62章 《少年大明說》

咋說來,明朝科舉考試分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一般在秋天舉行,中秋前後,也就是俗稱的秋闈。秋闈之後,中舉的士子第一時間就會出發前往京城,參加會試。

凡是能中舉的人,基本上算是踏入官場了,大明每屆鄉試,錄取士子只有470人,直隸100人,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等布政司各40人,廣東、廣西各25人,而會試能錄取兩百多人,基本上二比一的比例。

沒有被會試錄取的舉人,如果不介意的話,回鄉之後,也可以充當吏員,九品,朝廷認證的。當然,不是每屆只有470人參加會試,往屆落榜的人也會參加,越往後競爭越激烈。

中舉的士子到了京城之後,還有小半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大部分人並不是專心溫習功課,都是走親訪友、拜訪名士,或者參加文會,目的很簡單,拓展交際圈子,積累名望。

很多來參加會試的人,明知無望也要來湊這個熱鬧,就是為了結識名流和朝中權貴,如果認識了這些人,就算考不上,也有可能被放個實缺;最不濟也認識了朝廷重臣,回鄉之後,說一句「我認識**尚書、**侍郎」,當地的官吏、士紳都會給他幾分薄面。

今天的宴會,是李景隆主動發起,邀請這些士子的,所以這些人無論能不能榜上提名,都有了很大的資本,無論是仕途還是名望。

李景隆放低了姿態,讓眾士子很受用,一時間,桌上氣氛很是融洽,氣氛也熱烈了起來。

「能得國公大人相招,乃是我等莫大的榮幸。前些日子國公一首《臨江仙》,名震京師,今日能否請國公為我等賦詩一首,以壯聲威!」周孟簡一直懷疑李景隆的詞有貓膩。

李景隆今年都四十多了,才氣一直不顯于世,他突然間做出一首名震天下的詩詞,任誰都懷疑。現在市面上鬧得紛紛的《小兒語》,周孟簡也看了,他只能用幼稚二字來形容這篇「大作」,完全不符合李景隆文豪的氣質。

一听周孟簡這話,李景隆心里暗喜,他安排這場宴會,除了籠絡曾三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裝叉!李雲睿給了他好多詩詞,讓他當文豪的。

「呃……」李景隆先是皺了皺眉,低頭沉思了一下,腦中不斷盤算,李雲睿給得詩里面,哪首比較符合現在的氛圍。

十多個士子此時齊齊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深吸一口氣,看了看士子,開口說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里最為著名的一首,被李雲睿給了李景隆,如果龔自珍知道了,肯定棺材板壓不住了。

「好一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听後,不禁覺得精神大震。

在眾士子眼中看來,大明剛剛經歷過四年的靖難之役,「清君側」只不過是朱棣爭權奪利的一個借口,數十萬百姓遭遇生靈涂炭,無數忠臣含冤而死,現在朝堂留下的大臣,大都是屈從朱棣的武力,又或者是投機。這些人迫于朱棣的威勢,不敢過多表達自己的意見,搞得朝堂上死氣沉沉,毫無生氣。

利用「九州生氣」指出新帝初立,又用「萬馬齊喑」來指出朝堂氣氛,接下去兩句道出心聲,期望有更多的人才充實到朝廷中,救濟斯民!

曹國公憂國憂民的情懷,果然不是蓋的……

「國公胸懷天下,乃萬世之表……」

「曹國公以家國為己任,我等敬服……」

「昔有範文正,今有曹國公……」

一時間,眾士子紛紛出言贊揚,讓李景隆很是不好意思。

李景隆站起身來,走到窗戶前,看了看窗外的湖光山色,慢慢說道。「諸位士子,我已經年近半百,可謂垂垂老矣。諸君乃是少年之人,大明的將來還要靠你們,我有幾句話,贈予諸位!」

眾士子一看此情此景,趕緊起身恭听曹國公的教誨。

李景隆看了看曾等人,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

「大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

「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世界則國勝于世界。」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大明,與天不老!壯哉我大明少年,與國無疆!」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李雲睿就背過了前後兩段,寫給了李景隆,李景隆今天就拿了出來。這是《少年中國說》中,感情最充沛,氣勢最磅礡、感染力最強的一段,任何人听了,都會心潮澎湃、豪氣叢生、熱血沸騰。

為了規避文抄公的風險,李雲睿肯定不能把「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拿出來,略作了刪改,把中國改成了大明。

听著李景隆激情如潮,文思如海的「教誨」,曾等人非常震撼,恨不得立即拿來紙筆,記錄下來,回去之後好好研習。

「國公諄諄教誨,我等謹記,銘記于心!他日若能金榜題名,定不負國公所望!」周孟簡听了李景隆的詩後,有些慚愧,為自己的小心眼感到羞赧。再听了李景隆的《少年大明說》演講後,更是無地自容,只能對天發誓表決心了。

曹國公這等情懷,豈是普通人能懂?

「我等定不負國公所望!」一群士子滿臉正色,齊齊朝李景隆施禮。

「負不負我,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不負百姓所望,不負大明所望,不負陛下所望。」李景隆將姿態擺的很高,畢竟兒子說了,一定要表現出憂國憂民的姿態。

只有這樣,朱棣在對曹國公府下手時,就要顧慮一下,一個憂國憂民的勛貴,直接一棍子悶死,會不會讓百姓和官員寒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