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章 整頓資產,獲取土豆

楚家莊,

上下百十戶人家。

莊子比較普通,而他則是這里的主家,也就是說,這些百姓全都是他家的佃農,他們生活雖然艱苦但還能活。

逛了一圈,楚楓問道︰「李伯,這莊上人都去哪了?」

「回公子,大陳新立,百廢待興,有一多半男子都被征徭役去修建宮殿了,剩下的老弱婦人也皆在田中春耕。」

李伯解釋道。

「???,這三月天征徭役?」楚楓人都傻了,賊無語︰「不愧是他袁公路,也只有這傻逼能干這種蠢事了。」

李伯︰「……」

其嘴角抽抽,孝子啊!

公子要不咱們回去吃藥吧?

你這三句話離不開自己老爹,孝過頭了,墳頭草遲早三尺高啊!

「走,帶我去田里看看。」

「公子,您身份尊貴,下田折辱了您身份,家主知道定然會責怪老奴的。」李伯一臉為難道。

「前面帶路!」楚楓瞪了眼。

李伯也不敢有違。

「哦對了,咱們這莊上一共有多少畝田?」楚楓挑眉,好奇問道。

「約兩萬三千畝,其中上田七千畝,中田一萬畝,下田六千畝,年景好的時候,莊上百姓一年能繳糧七千余斛。」

《小畝》

李伯頗為得意解釋道。

楚楓咧了咧嘴,嘖嘖,這妥妥的小地主啊,豪橫。可一想到這麼好的日子馬上就被袁術狗逼給禍禍就來氣。

楚楓︰「袁術就該死!」

李伯︰「…………」

————

不一會,農田間。

一眼望去,強壯的男人沒有幾個,幾乎全是老弱婦孺在耕種。

只見老人拿著耒耜(古翻土用具)在那翻土。

婦人則用耨(同鋤)在後面碎土,黃口小兒則開始播種。

這是播種前最重要的一環,可以改善土壤,消滅病蟲,清除雜草,簡單來說,就是盡可能增收。

楚楓挑眉,當即斥聲道︰「李伯,莊上沒耕牛麼?如此翻地一戶才能種多少精耕地?這些你難道不知道麼?」

「公子息怒,莊上本有幾頭耕牛,不過皆被征用了,所以百姓只能用農具翻田,實乃逼不得已。」

李伯心里苦啊,

關鍵袁術征用的他能說啥!

「又是袁術這狗逼?」楚楓一臉無語。

不過民不與官斗,他先苟一波。

上前,看著那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佃農,楚楓心中感嘆,亂世百姓苦,而亂世袁術治下的百姓更苦。

就欲開口呢,眼前又出現兩個選擇。

「1.選擇壓榨百姓,提高佃租至七成,獎勵曲轅犁制作圖解一份。」

「2.選擇為民著想,減輕佃租至三成,獎勵精品土豆500斤。」

楚楓眼楮一亮,曲轅犁雖然好,但是這玩意原理簡單,利用斜面減少受力面積,因為這會兒的犁是平推的。

之後自己應該能研究出來,

倒是這土豆,可是高產作物。

後世一畝平均三千斤是有的,換成現在的大畝,理論上兩千市斤不難,不過考慮到一系列因素,一千五市斤還是有的。

也就是三千漢斤,畝產25斛?

按現在一大畝產糧3斛的來算,也就是增產八倍?

而且這玩意耐旱,這會兒種下去,六月份就能收,到時候追追肥,還能再繁衍一茬,關鍵可以抗住快到來的旱災。

這絕逼是他發家的本錢。

想到這,楚楓上前一步︰「各位鄉老,吾乃楚家莊莊主楚楓。袁術春耕之際強征徭役,違背天道。」

「吾深知爾等不易,所以,今年所有佃租降至三成,我將陪你們一塊面對困難,也希望爾等努力耕種。」

語出,田間百姓愣了下。

面面相覷,渾濁的瞳孔漸漸多了神采,多了一絲盼頭。

三成,這是多麼奢侈。

「公子,佃租不能這麼低啊!」

李伯急了,三成佃租說是白給都差不多,這簡直是當善人啊!

「有何不可?」楚楓斥責。

而此時,這些老弱婦孺才回過神,一個老人惶恐跪地,同時喊道︰「快,大家伙快拜謝主家!」

一時間,所有人叩首跪謝。

「大家伙不必如此,從今往後,大家伙有什麼困難可以隨時到莊里尋我,能幫到的我定不留余力。」

楚楓上前攙起老人,道。

李伯︰「…………」

造孽,這特麼造孽啊!

袁家長子,竟然和百姓廝混?這要是讓袁術知道了,不得被氣死了?公子,不行咱們再摔一跤吧?

交代完這些,楚楓快步離開。

種地,千百年的經驗累計,他相信自己肯定比這些百姓懂得多,最起碼見識夠多,改良一些農具還是可以的。

「李伯,莊上有鐵匠麼?沒有的話去給我找幾個鐵匠過來。」

楚楓邊走邊沉聲道。

「老奴這就安排人尋來鐵匠。」

……

府宅,書房內。

楚楓努力回想,至于手中筆桿則在絹布上勾勾畫畫,雖然形狀怪異,但是能簡單看出是啥玩意。

例如山寨版的曲轅犁,改進後的耦犁(兩牛三人的犁)

例如平整土地用的耙等,都是一些簡單的東西,而眼下自己想成事就得積蓄力量,尤其是糧食。

他若是沒記錯,今年江淮大旱,百姓互食之,簡直人間慘烈。

而袁術應該先敗給呂布,又敗給曹操,在經歷這一場大旱,仲氏基業徹底斷絕,最後他也是嘔血而亡。

而自己最佳擴大勢力的時候就是今年大旱之時,有糧便有兵,想到這他把土豆給取出,這玩意得先讓它發芽。

接著,他又把一些歷史事件書寫在絹布上,他怕以後記混了。

PS︰日常歷史小知識,不喜歡的朋友可以跳過。

《一夫耕百畝(小畝約合後世三分地),百畝產糧一百五十石。》——漢書*食貨志。

《田分上中下三田,上等田年年可種,中等田隔一年,下等田隔兩年。》——漢書*食貨志。

「提︰漢一斤約後世半斤,石為重量單位時約合後世六十斤,為容器單位時,約合後世兩萬毫升。」

「提︰漢朝並無兩季作物,除非開掛,有些小說中寫兩季的,多是主觀臆斷,而限制兩季的主要因素,

其一,時間上比較趕。古代沒有收割機,全靠揮【鐮刀】去割,割完還需要處理,晾曬等等,耗時較長。

其二,土地肥力跟不上,保證不了土地的肥沃度,一年一季都是良田,中田下田甚至需要用綠肥養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