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出了正月,京城的各大衙門已經恢復了正常的辦公,來自兩京十三省的各種奏疏公文送入京師,再分派到各個衙門里處理,最後再由各部把決議上奏皇帝知曉,緊急奏疏除外,那是要直接面聖的,處理完後再發出。

這就是京城官場的運轉模式。

大明的天下已經一百余年,按理說應該是天下太平無事,即便有些地方小打小鬧,天災人禍不斷,可事務卻不見減少。

每天依舊是流水一樣的公文入京再發還,管理著整個大明帝國疆域內發生的大小事兒。

這麼多年下來,雖然明初由太祖朱元章定下了朝廷的框架,可是各部不時出現大量公務堆積,為了運轉順暢,所以不得不一次次擴充人手。

到了地方,類似情形也不顯見,各省三司及地方官署職位更是膨脹數倍。

明朝官場有個很有意思的情況,那就是朱元章定下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官制,但是卻同時出現官冗和官缺的問題。

冗官,指無專職而備執行臨時使命的官吏,亦指閑散無事的官員。

在中國古代,人浮于事、機構臃腫常成為社會沉重的負擔,北宋時期尤為嚴重,歷史教科書上就有北宋的「冗兵、冗官、冗費」的記載。

歷北宋一朝,官員泛濫成災始終困擾朝廷。

明代官制分為三個部分,即中樞、地方和軍事,那時在選用官員上有一種說法叫做「三途並用「,在《明史•選舉史》中也記載「進士為一途,舉貢等為一途,吏員等為一途,所謂三途並用也。」也就是通過這三種途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為官。

朱元章在設置官制時,充分考慮了官員之間相互牽制的職能,分散官員權力,不僅增加了一些官位出來,還因為要拉攏人心,實行蔭庇制度。

對有功勞的官員,往往都能得到蔭庇,子孫就可以享受到特權,有資格當官。

官員多了,處理的事務分散了,結果在遇到事兒的時候往往就會出現相互扯皮、推諉的現象,于是往往又只能新設置一個官職來管理扯皮事務。

當形成循環後就造成了人浮于事,互相推月兌責任,使官場越來越臃腫,幾乎成為了災難,而且對于國家的財政負擔也非常大。

而官缺問題的原因,則主要是因為黨爭和正常的官員致仕以及都察院言官的肆意彈劾。

官員年老致仕很正常,黨爭引發官員落馬也很正常,言官風聞奏事也很正常,只是當空缺出官職後,因為各種原因,往往在官位空缺後卻不能找到合適官員去接替。

不是沒人,而是因為空出來的位置太多人去爭取,結果往往無法達成一致,最後官位就一直空缺。

明初時期,國家建立尹始,還處于建章立制的探索時期,歷經戰亂的士人多隱居不出,加之朱元章對官員要求極高,願意入仕讀書人太少,所以開始執行有利于讀書人的優免條例。

而到了中後期,則基本和黨爭有關,一些重要職位的爭斗往往會引發巨大的朝堂風波。

缺官的消極影響也非常顯而易見,它帶來的辦事效率過低,比如在需要解決一件事時卻找不到相應的官員去辦,這時對于這件事情的解決就會非常滯緩,也會引起怠政的出現。

偶然的官缺,在一些崗位上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是正常的,但是明朝時的官缺卻是長期的,這是非常不利于朝政發展的一種情況。

可以說,從洪武朝到正德朝,大明的官員都是不斷增長的,而在嘉靖朝初期,嘉靖皇帝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精簡,但是到了嘉靖皇帝執政的中後期,面對國內層出不窮的事務,官員群體很快就出現反彈。

不過這些變化,嘉靖皇帝或許都已經看不到,畢竟在他眼里的朝廷,現在似乎只剩下六部的尚書和侍郎,以及其他的五寺二監二院一府的官員。

「前兩日,楊尚書才去了密雲見楊選,沒想到兵部就發生了那檔子事兒。」

京城,裕王府一間書房內,裕王坐在座位上,有些憂心忡忡的說道。

「楊尚書應該也沒想到,興化那邊局勢會變成那樣,看軍報上說,俞大猷和戚繼光可都已經趕到了興化府城外。」

殷士譫也是搖頭嘆氣道。

「人到了,兵還沒到,自然也只能在一邊干看著,卻沒有絲毫辦法。」

裕王苦笑搖頭。

最近這兩年,他的日子過得是越發舒心起來了,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朝堂政務,可是到現在他要發現,這朝廷里,似乎一天到晚就沒多少好消息,盡都是些糟心事兒。

兩人正有一句每一句說話的功夫,門外有腳步聲響起,走到門外才停了下來。

「殿下,魏大人、張大人到了。」

門外內侍向里面通稟道。

「快請他們進來。」

裕王听到魏廣德和張居正來了,急忙喊道。

隨著門簾掀起,魏廣德和張居正相互謙讓後就快步走進屋里。

「善貸,叔大,今日天氣還冷,快先烤烤火,暖和暖和。」

裕王看他們進屋,急忙讓他們先烤火取暖。

「謝殿下。」

「多謝殿下。」

魏廣德和張居正急忙謝道,隨即在火盆邊搓手取暖。

嘉靖四十二年的到來,一開始似乎挺順利,還沒什麼事兒,可是沒想到卻似乎是個倒春寒,二月了天氣突然就再一次降溫,人在戶外感覺寒冬還要冷。

而伴隨著寒冷到來的,還有興化府那邊不利的戰報。

「殿下,興化那邊到底吃了多大的敗仗?」

取暖之際,魏廣德也沒有忘記他們被召來的原由。

在路上,他們就已經听了傳話內侍的說法,知道是因為打听到兵部那邊流傳出來的消息,似乎明軍在興化又一次損兵折將。

「哎。」

裕王先是長嘆一聲,之後才說道︰「據說上月二十九日,倭寇突然撤出了興化府城,退往崎頭方向,那里地勢據說不錯,三面環海,易守難攻。」

「哦。」

魏廣德聞言,點頭附和一聲。

「都指揮歐陽深以為有機可趁,遂在倭寇撤離途中率部突進,想要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沒成想卻遭遇到埋伏,全軍覆沒,自己也死在那里了。」

裕王又說道,「之後,倭寇換上我軍甲衣,假裝是敗逃而回的軍士,騙開了平海衛衛城城門,隨即倭寇蜂擁而入。」

「倭寇逃到平海衛城里去了?」

魏廣德聞言也只是皺皺眉。

換位思考,他如果是倭寇的話,肯定也不會死守在興化城里,待的越久,死的越慘。

死守一座大城,明軍只會源源不斷的派出大軍包圍,等實力累積到足夠以後,攻城就勢在必行。

面對有準備的成建制的軍隊攻擊,倭寇是不可能力抗的。

「沒有,倭寇佔領了平海衛城後,又在許厝建立大營,防備官軍進剿。」

裕王答道。

「就是說,平海衛城前面,倭寇又設立了一個營寨,阻止官軍直接包圍平海衛城?」

魏廣德問道。

「正是,據說從興化府城到許厝,再到平海衛城,沿途都是三面環海的地勢,十分不利于官軍進剿。」

裕王答道。

「消息確實?」

魏廣德和張居正對視一眼,然後問道。

「應該可靠,現在兵部那邊已經封了,在內部商討此事,只可惜楊尚書去了密雲,也不知道兵部什麼時候能夠策略。」

殷士譫這時候開口說道。

「對了,之前听說兵部收到情報,俺答汗曾揚言要在年中攻打遼陽,楊尚書去密雲見楊總督,不會就是因此事而起吧。」

張居正開口說道。

「俺答汗說要攻打遼陽?」

魏廣德吃驚道。

遼陽魏廣德沒去過,不過看過遼東輿圖,大致也知道那是什麼地方,就在沉陽之後,歷史上一直都是遼東的第一大城。

看輿圖的時候,魏廣德也以為明朝統治著後世的東北地區,不過之後了解到實際情況,才打消了他這個念頭。

事實上,明朝別說統治東北,就算是後世的遼寧地區都比較勉強。

明朝曾經控制了整個遼東,實力範圍也確實曾經向後世的吉林、黑龍江等地延伸,但是這都需要朝廷巨大的資源投入。

以當時吉林、黑龍江這些地區的經濟水平,這筆投入肯定是虧本的買賣,是需要來自關內的供應。

因此到了明宣宗在位時期,明宣宗不願意做賠錢生意,于是,明朝勢力從吉林、黑龍江地區撤回。

不過,雖然明朝撤回了駐扎在這些地方的衛所,吉林、黑龍江以及外東北的土著部落,還是常年向大明進貢的,而大明朝廷也會對當地的酋長進行冊封。

這樣的環境下,也只能說勉強納入版圖,但實際控制力非常薄弱。

明朝在東北的勢力退回到遼東以後,而曾經作為拱衛邊疆屏障的朵顏三衛時常叛亂,讓蒙古勢力得不到抑制,進而進入到遼東附近,形成一個蒙漢雜居狀態。

不過進入到遼東的蒙古人,表面上都是自稱和明朝交好的三衛族人,真實情況自然就不好說了。

不過,遼東一代,始終都遭受來自蒙古部族威脅卻是真實存在的,明朝軍隊和蒙古部族每年都會發生大大小小的戰事。

而年初,兵部收到消息,俺答汗兒子辛愛黃台吉、土伯特黑台吉集結部眾,聲言要進攻遼陽,進而控制整個遼東地區。

有了這條情報,做為薊遼總督的楊選自然格外重視,親自督軍準備應戰。

不過在戰略方向上,他的判斷和兵部尚書楊博發生了重大分歧。

在楊博看來,辛愛黃台吉和土伯特黑台吉所謂進攻遼東地區明軍不過是聲東擊西之計,目的就是為了吸引明軍主力東移。

因為在楊博眼中,遼東地區苦寒,其實明朝對這個地方的統治只能說勉強做到收支平衡,甚至遇到天災還要倒貼錢財進行賑濟,就比如從嘉靖三十七年開始遼東旱災,朝廷不得不開通海運濟遼的口子。

這樣的地方,蒙古人又如何能夠站穩腳跟。

說白了,就算俺答汗真把地盤打下來,他們也守不住,只會分散他們本就不足的實力。

這是一筆虧本買賣,俺答汗必然不會去做,所以他判斷這些話根本就是謊言,不可信。

不過從蒙古人的作態來看,楊博更加擔心俺答汗部今年可能會對明朝薊鎮發動更加突然的進攻。

【目前用下來,听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 換源App】

而作為薊遼總督的楊選看法則和楊博相悖,他認為俺答汗應該是有心從明朝手中奪取遼東的控制權,將明軍趕回長城內。

此時的東北平原並未得到有效開發,對于漢人來說耕種非常困難,但是對于草原部落來說,卻是天然的牧場。

一旦讓俺答部實現佔領遼東的局面,那整個東北平原的奪取無疑會壯大蒙古人的實力。

為此,楊選選擇逐步分兵東移,決心在遼東和俺答部發動一場大戰,利用遼東的城堡消耗俺答部的實力,讓其再無力南下威脅宣大和薊鎮。

二楊分歧嚴重,為了保證邊境安定,楊博以巡邊的名義前往密雲,意圖說服楊選,遼東地區采取守勢,重點加強薊鎮,特別是京城北面長城沿線的防衛力量。

張居正把之前自己听到的消息給魏廣德進行了介紹,讓他知道楊博去密雲的目的。

張居正說了這麼多,也覺得有些口渴,拿起內侍端來的茶水一飲而盡後,就好奇問道︰「善貸,說了這麼多,你選擇支持楊尚書還是楊總督?」

而這個時候,裕王已經忘記了之前召魏廣德和張居正來的原因,而是津津有味听起張居正的消息。

楊博和楊選之間出現分歧的消息,裕王倒是听說了一些,只是對其中內情並不了解,遠沒有張居正知道的詳細,而魏廣德更是沒听說過這事兒。

實際上,黃台吉和黑台吉打算攻佔遼東的消息,還是從薊遼總督府送入的兵部,只是茲事體大,兵部一直嚴格封鎖了消息。

當然,作為內閣,兵部尚書楊博自然也要透露些消息,期望能夠得到內閣的支持。

實際上,只要能夠說服內閣,到時內閣會同兵部嚴令楊選听命也是可以的。

當然,作為外放的封疆,楊選也可以選擇拒絕,只不過到那時,他的仕途也就接近終點了。

「遼東總兵官,現在是楊照吧。」

魏廣德遲疑著問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