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零二章逆向工程

蘇黛不是神,不可能什麼事情都能幫趙桓解決。

但在漕運這方面,還真就在其能力範疇之內。

她研究的工程也就兩項,分別是火車工程跟東京的自來水工程。

自來水系統委實講不算什麼高科技,畢竟上千年前的古羅馬就有了這種工程。

而東京沒有像古羅馬一樣自行發展出自來水技術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地勢平坦,沒有水塔的落差。

太學院和開封府通過人造假山跟蒸汽機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所以對水紋和蒸汽動力,是蘇黛都有所了解的。

趙桓對她說道︰「卿還記得當初我們在圖書館見面時,卿跟朕談的諸多設想嗎?其中就包括陸上行帆。」

蘇黛點了點頭,說道︰「這是書中其他人的設想,予介紹給官家還有範思忠的。」

這些都是無動力系統的設想,最後是靠著蒸汽動力解決的。

蘇黛眼中一亮,問道︰「官家是想設計蒸汽動力的漕船?」

蒸汽動力的漕船,趙桓後世還真在京杭大運河里見過,是個平斗船,後面裝著一台發動機,驅動著螺旋槳,然後像火車一樣拉著一節又一節的浮閥,因為沒有鐵軌,其形狀並不規則,看起來像個蜈蚣似的。

趙桓回道︰「蒸汽火車解決之後,下一步的重點自然是蒸汽動力的輪船。」

這個甚至不用蘇黛去推進,輪船上換裝蒸汽機的進程,要比蘇黛甚至比趙桓所預想的都要快很多。

當下很多腳踏式的輪船都有一套自己的動力系統和扭力臂,只不過之前是人力的,現在要換成蒸汽動力。

這方面的改裝流暢度明顯是要超過火車無數的。畢竟船的造型是沒有多少變化,只改變了其中的動力模塊,比從無到有設計火車要省力多了。

但趙桓說道︰「以蒸汽動力的船只,江南的造船廠早就在設計了。朕希望你解決的不是這方面,而是如何更省力、更廉價的將貨物運送到東京,從而使漕運獲得更大利潤,可以有更好的發展。」

蘇黛想了想,說道︰「要使運輸成本降低無非就兩種手段,最簡單的就是增加載貨量,以往運費一百貫可以運送一千貫的貨物,受益十倍。改進工藝使一百貫運費可以運送一萬貫的貨物,受益百倍。」

這個思路很簡單,以往運一石糧要消耗一石糧食,但只要能改進工藝,使運輸量遠遠大于消耗量,那收支比就很客觀了。

只是這個問題有個麻煩。

趙桓問道︰「運河上有不少橋梁吧?如果增大船只載貨量,是否要重新設計橋梁?」

而且船只吃水變深,運河能否通行又是個問題。

像勿斯里運河,現在就無法通過萬石以上的船只。

蘇黛點頭,說道︰「有些橋梁的確是落伍于時代了,應該重修。漕運要想不被火車所淘汰,增加其船只載貨量,不斷突破萬石,五萬石,十萬石巨輪是必須要經歷的。」

「恩,有道理。不破不立,朕會跟工部商議這方面的事情,重新修橋。」

「甚至東京城里面的橋梁也得一並整治一下了。朕看過我朝畫師畫的《清明上河圖》,漕船要經過某些橋梁,必須放倒桅桿。」

雖然說桅桿可以收放這個技術很是高超,但只要是可活動的技術,基本上相同效率就一定比不過固定的。

蘇黛說道︰「此也是我要說的第二項,改進漕船桅桿風帆。大幅縮減運輸成本。」

沒錯,太學院的提議非常的返璞歸真,就是改進風帆。

蘇黛說道︰「雖然已經有在燃煤的蒸汽機,但按我朝理論,道法自然,越是接近自然原理,其功效就越強大。風帆便是如此,即便有蒸汽機,依舊擁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趙桓笑了起來,道法自然,大宋的科技真的是走了一條東方特色的道路。

老祖宗的智慧,可以說非常原始,但也可以說直指大道真諦,真理本源。

風帆,這個尋常人印象中落後的東西,其實在初代蒸汽輪船中,運用的非常廣泛。後來一度沒落了。

但當超級計算機問世,掀起了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萌芽,這個原始的風帆又再度流行起來。

最先進的制程下,遠洋的新能源動力船只,可以時時刻刻調整風帆的方向,使航行速度有顯著提升,而運輸成本則大幅下降。

所以最先進的巨星油輪上往往會設置有超級計算機跟大量風帆。可以說是把人類跨越幾千年的文明統籌展現在了一起。

這種情形端的是適合一句道法自然。

蘇黛說道︰「官家應該知道帆船的原理吧?帆船並非一定要順風才能航行。」

趙桓點了點頭,這一點還真需要一點文化儲備才知道。

好在他趙桓後世也愛看一些雜書,總算沒有丟高等教育的臉。他在數學、化學這方面的確是很丈育,可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文化荒漠。

帆船是走之字形的,利用的遠離是風經過類似機翼的弧面時會產生一定的升力,所以,為了繼續獲得升力,就需要不斷的調整帆位。

而這一切運用到現實的工程設計中,想要獲得更高航速的關鍵之處主要在于三點,一是盡量減小行駛阻力,二是能夠最大限度的以接近正逆風的角度航行,三是克服側向力和側傾。

這些看起來復雜,但其實哪怕不懂其中遠離,技術熟練的工匠、水手也能通過觀察,選擇出最優解。

而蘇黛和太學院就是要用專業的理論來把這一進程加快,把風帆跟蒸汽機技術迅速結合起來,直指大道本質,走大宋特色的道法自然。

不過這一切其實有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那就是大宋的科技樹順序其實是亂的。

理論上應該是先在經典力學上有所突破,然後技術成功的運用,工業革命的發明隨之出現。

但大宋基本上是反過來的,先有最直接的革命發明,然後研究技術,最後總結其中原理。

比如蒸汽機就是趙桓直接把其完整形式告訴了大宋的科技研發者。

大宋無數學者按圖索驥,開展逆向工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