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九十章玉璽的靈性

建業二十一年(公元1150年)夏六月初三趙桓得到的消息,初七趙桓就一路從燕京極速回到了東京。

不得不說,大宋如今的道路修的的確是四通八達了。

尤其主干路,一條條馳道寬廣而又平坦,鐵騎縱橫,一路坦途。

回到宮中,趙桓來不及休息就直接進入垂拱殿,召集了所有宰相們議事。

所有宰相們都腳步匆匆,從听聞聖駕回宮的第一時間便趕往垂拱殿面聖。

趙桓坐到了軟榻上,尚宮局的主官尚宮唐怡取代了唐婉親自侍奉在一旁,給趙桓遞上了一杯清茶。

趙桓喝了一口,解了解渴,然後立即問道︰「傳國玉璽是怎麼回事?」

唐怡立即說道︰「稟官家,是藩國之民向朝廷進獻的。其出處出自唐末帝李從珂,牛使相再三考究過其詳情,飛鴿傳書來報。玉璽已經在送回來的路上。」

出自李從珂,那應該就是諸夏第一國寶了。

關于傳國玉璽,大宋是有好幾塊的……

沒錯,好幾塊。

趙桓目前用的這一塊,是宋仁宗在慶歷八年冬十一月己亥制作的,名未「皇帝欽崇國祀之寶「。

這塊皇帝玉璽雖然不是秦始皇那塊和氏璧制成的,但這卻代表著趙宋的皇權。

整個天下也承認,至少在趙宋皇室更迭中,這塊玉璽的地位就相當于皇帝之璽。

哪位趙姓子弟想要的登基,至少要得到這塊玉璽才算正式皇帝。

在尚書局代表趙桓發布的正式詔書中,蓋的也是這塊玉璽。

不過尚宮局批復奏折時用的不是這塊,是趙桓的天子劉璽之一。

這就已經有好幾塊皇帝玉璽了,哲宗朝的時候,還有一名農夫名段義者于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但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

等到了太上繼位,太上尤其注重統治名分禮儀,所以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

章惇說︰「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真的不是一句虛言。

經過太上這一頓操作,大宋任何關于始皇帝傳國玉璽的說法都成了荒誕之談。

所以趙桓也只能用宋仁宗那一塊,不管別的朝代認不認,至少當下是認可其地位的。

但現在,朝廷得到的這一塊就不同了,極有可能是真的始皇傳國玉璽。

等大臣們都到齊,趙桓立即開口,說道︰「傳國玉璽,茲事體大,朕不想最後鬧一出烏龍。卿等如此鄭重,若最後證偽,恐怕會動搖朝廷威信。」

在這個傳國玉璽出現之前,大宋百姓正處于國家盛世當中,國家版圖之廣闊,遠邁漢唐,經濟之繁盛,亙古未有。諸夏之文化,更是造極于當世。

有沒有那個傳國玉璽,天下人也都不會懷疑朝廷的正統合法性。

畢竟百姓有吃有穿,生活富足,要比那塊虛無縹緲的玉璽真實的多。

可是隨著傳國玉璽出現的消息,天下人都將目光聚焦到了這方面。

報紙連篇累牘的討論科普,已經將傳國玉璽給傳的神乎其神。

尤其當下還有非常強烈的神話、宗教傳統,在傳國玉璽的故事中充滿了傳奇色彩。

趙桓今日才看過報紙,其中一段關于傳國玉璽消失的故事就傳的神乎其神。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後唐末帝李從珂從登基開始,就面臨一位大敵,河東節度使石敬瑭。

石敬瑭以其賣國行為被後世廣為詬病,他的名聲在大宋尤其惡臭。

因為他把燕雲十六州賣給了契丹,導致大宋無險可守,不得不在河北千里平原上跟契丹鐵騎長期對峙,所以大宋整個天下對他都有各種厭惡。

他帶著契丹攻入當時的京師洛陽,唐末帝李從珂見帶著傳國玉璽與曹太後、劉皇後以及兒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

于是大宋各大報紙上都說玉璽有靈,不肯落入這種國賊之手,所以靈性消失。

右相張浚說道︰「傳國玉璽涉及國祚正統,從秦至唐都脈絡清晰。每次朝代更迭玉璽都會落入新朝手中,在我朝之前都因循如此。後晉滅後唐,理應得傳國玉璽,但國寶卻自此而消失,以至于我朝無璽。因此便使得我朝此前百年都擔憂會重蹈五代覆轍。」

「如今玉璽重現,無論如何都應該予以重視,以定人心。」

趙桓點了點頭,玉璽得作用那是母庸置疑的。

事實上,就如張浚所說。如果代入大宋視角,玉璽其實是志在必得的。

當下沒人會覺得玉璽再也找不到,將消失上千年。

李從珂自焚時是936年,而大宋960年就建國了。事實上,玉璽從消失到大宋建國之間總共才二十四年。

二十四年,這在玉璽身上還真不是一個很長得時間。

別說在王朝更迭頻繁得五代十國,就算是在漢末,天下名義上還都是大漢的疆土。劉宏189年去世,袁紹發起兵變,玉璽消失在宮中,漢室天子手中就長期沒了玉璽。

袁術得知玉璽在孫堅手上,在孫堅死後第一時間拘禁了孫堅之妻,將玉璽奪走。

這可不像演義里說的,數年後孫策拿著玉璽向袁術換了數千兵馬。

所以在近十年的時間里,袁術死之前,玉璽都在袁術手中。

國家名義上還一統的時候尚且如此,朝代更迭頻繁的五代,二十多年真的不長。

要知道大宋取代後周的時候,天下人都還習慣于五代的亂世之風。

包括趙匡胤本人都戰戰兢兢,所有人都不會想到大宋能夠存續三百多年。

當年所有人都害怕大宋朝會是五代的延續成為第六代。

所以站在大宋百姓的立場上,也沒法指責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如果大宋太祖皇帝不解除將領們的兵權,真的可能導致亂世接著延續下去,第六代、第七代周而復始。

而親身經歷過五代十國那黑暗的一幕,百姓們實在是怕了。

五代之慘,吃人都只是最不起眼的表現之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