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二十九章時代紅利

後世常說站在時代的風口上,就算是一頭豬都能起飛。

這屬于時代的紅利,就像現在,廣東南路的商人只要投資一座鋼鐵工坊,引進先進的生產機器,哪怕他閉著眼生產,都能把各種鐵器賣到世界各地。賺回豐盈無比,無數農夫幾十年也賺不到的財富。

這是最原始的積累,也是國家、社會和家庭財富的積攢。

比如內陸的百姓就會很羨慕東南沿海的衙內,因為他們的父輩已經在時代的紅利上分了一杯羹,建好了工廠,固定了貿易路線。

他們只要子承父業,就能香車寶馬,錦衣玉食,過上衙內的輕松愜意生活。

但另一方面,來自內陸的農民子弟從頭打拼也不是沒有機會,他們可以在工業化浪潮中輕松實現階層跨越。

總的來講,當國家經濟騰飛時,大部分人都能享受時代的紅利,分一杯羹。

尤其在當下,一船一船的各種財富運回中原,從奴僕到婢女,從糧食到香料,從金銀到華服,這使得整個社會都從中受益。

一名普通男子可以取到妻子的難度大幅下降,畢竟四海八荒,天下各國的美女都匯聚到了中原,這使得中原的美女數量迅速增加。當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她們想順利婚配,就必須降低標準。

糧食、香料和僕役也是同理,大量聚集在中原,就導致了價格的下降,以前王公貴族才有財富購買的僕役,現在普通中產之家就能買得起。

而以前要中產之家購買的糧食份額,現在底層平民家庭也能輕松買到。

天下大同是否達到還不好說,但財富豐盈是絕對真實的情況。

所以從國家到社會到個人都從中受益。

說完鐵器,趙桓問道︰「除了這些工業品,還有什麼是船上比較多的?」

韓穗思考了一下,說道︰「那大概是帝鈔。」

「帝鈔?」趙桓驚訝了一瞬間。

韓穗認真的點頭,說道︰「其實我朝貨幣流通的範圍極廣,以出海的瓷器為例,都充滿了阿拉伯風情,可是此前出海的船上,也會裝載大量中原貨幣。隨著瓷器一並銷售到波斯一帶。」

他猶豫了一瞬間,然後坦誠的說道︰「不僅僅是我朝貨幣,從秦漢到隋唐的貨幣皆有。」

之所以他敢把這種事情坦誠的在垂拱殿內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相信以天子的心胸不會計較這些過往的陳芝麻爛谷子一類小事。

而且帝鈔的存在,已經廢除了大部分歷朝貨幣的流通可能。

趙桓問道︰「裝載的多嗎?」

「是極多的,通常一船有貨幣幾百萬枚。」

听完韓穗所言,趙桓認真的思考起來,中原貨幣,甚至前代的貨幣都能流通于外邦,可見中原經濟對外部的影響。

說大宋貨幣是世界貨幣也不為過,完全具有跟美金一樣的經濟地位。

這還真的要得益于中原發行帝鈔,大幅縮減了鑄幣成本,不然依靠鑄銅貨幣,根本無法支撐當下這繁盛的工商經濟,以及聯系密切的各國市場。

趙桓問道︰「在我朝朝貢體系中,帝鈔流通情況如何?」

這次沒等韓穗回答,一名鏢局武師主動說道︰「官家,這個帝鈔是嚴重不足的。每次出海,我渾家都讓我多帶點帝鈔,到其他國家換回黃金、白銀。咱家也是不明白,朝廷公卿為什麼不多印點帝鈔?每印一張都代表著大量的真金白銀啊。」

一旁的監察御史立即板著臉,一臉肅穆的說道︰「殿前未得示意,不得喧嘩,此乃君前失儀!」

趙桓擺了擺手,說道︰「算了,今日都隨和點,不用講那麼多繁文縟節。只要別在這垂拱殿里用些粗俗俚語,都可以暢所欲言。」

御史也知道跟這些粗人沒法嚴格遵守禮節,否則剛才就不是訓斥而是彈劾了。听聞官家之言就主動退了下去。

這名被御史嚇了一跳的武師這才重重地舒了口氣,訕訕地對趙桓說道︰「官家別怪俺快人快語。就是俺不明白,明明藩宗體系中,那麼多藩國都缺帝鈔,他們甚至連鐵錢、銅錢都要。廣東那邊就有人不作鐵鍋、不作鐵釘,專門作鐵錢,賣給各國。賺的是真金白銀。」

「可朝廷怎麼就不印帝鈔?」

趙桓能理解他地焦急,畢竟那些私造鐵錢地工坊主賺的錢再多都是屬于大戶地。但帝鈔多了起來,這些飄洋過海地底層也能跟著分一杯羹。

三司使李綱不得不冷著臉跟他說道︰「朝廷有朝廷地考量。你們現在之所以拿著帝鈔就能在四方各國換回大量真金白銀,正是因為帝鈔地緊缺性。」

「如果帝鈔大量印刷,失去其價值,只是白紙一張,就算你們拿著再多地帝鈔也換不回來一兩白銀。」

有些粗俗地武師不懂這個道理,只是說道︰「怎麼會換不回來?這可是帝鈔,有大宋朝廷官府官印!拿著帝鈔就能去朱旗銀行兌換回絕對相等地真金白銀。」

「哪個會不認得嗎?」

「就是就是,哪個不認,不是要叛出朝貢體系?俺們拿著大刀把他押送到衙門去,讓他們國王治他們的罪。」

趙桓臉上露出笑容,制止了李綱得繼續發言,這要跟他講什麼叫戰略儲備,什麼叫價值錨定,那得講上一兩個時辰,還不一定能講通他們得思路。

所以趙桓鄭重地向他們保證道︰「你們要相信,朝廷袞袞諸公和太學院滿堂學者,之所以選擇如此政策,一定是有其深層考量。沒有人會放著真金白銀地利益會不賺,只是朝廷在賺錢之外,首先要考慮整個國家地穩定。」

「你們的提議,朕和朝廷諸公也都親耳听到了,會派人前往南洋調查,然後明年增發一筆帝鈔」

一群人興奮的點頭,有人提議道︰「官家,俺覺得派人去南洋之前,不如先去廣東一趟,查查那些大戶究竟每年鑄幣多少。」

「照著他們的鑄幣數量增發,肯定有賺不賠。」

「這些商人精明著呢,畢竟殺頭生意有人做,虧本生意無人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