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二章藩王拓邊

不得不承認,儒家子弟的精神真的是鍥而不舍,或者說簡直是打不死的小強,非常頑固。

他們有人推行新法,革新儒家經義。有人經營朝廷,布局將來。

這如果趙桓在位不久的話,還真壓不住這些儒家反撲,恐怕會人亡政息,讓腐朽余孽死灰復燃。

還好趙桓直接穿越成了皇帝,能迅速開始改革。

如果穿越成了百姓,打江山耗去十幾二十多年,再穩固好朝堂局勢,開始改革,在位時間已經不足以鞏固改革成果。

所以趙桓直接對吳革吩咐道︰「你稍後安排一名得力人手去把東宮護衛全部換一遍。安排親從官去東宮,教導太子兵法和武藝。」

吳革立即明白官家言下之意,護衛都換了,顯然宮女、內侍也全部要換。同時安插一批探子,嚴格監察太子的一舉一動。

「官家,要不要把太子身邊那些儒家子弟全部清散?」

「不用。留著他們吧,挺好的。給他們賜予官身,其中杰出者賜錢千貫。」

挺好的?

吳革直到離開也沒能想通到底哪里好。

讓他們這樣蠱惑國本,那不是動搖大宋的未來嗎?

而很顯然,太子這個號基本上是養廢了。趙桓打算重新練個小號,培養一位繼承人。

但趙桓也沒有直接廢太子的打算。

怎麼也得發揮他的余光預熱,把太子的號召力拉滿。

帝國未來的天子偏好儒家,而且重用儒家之臣,勢必會吸引大量中原保守儒家子弟的雲集。

沒有比這個更具吸引力的核心了,只要成為淺邸之臣,太子一旦登記,所有人都有從龍之功。可以輕易佔據朝廷上六部九卿等大量顯赫職位,甚至進一步成為執掌朝廷的左相右相。

儒家中的野心分子,勢必會雲集而至。

事實上,趙桓對儒家並沒有太差的感官。

對這個學派的學術,思想和精神,趙桓還是比較欣賞的。

只要他們肯與時俱進,能夠博采眾家之所長,他們可以輕松締造一個又一個強盛地國度。

哪怕後世工業世代,泛儒家文化圈里,也是強國輩出。

儒家不是搞不好工業。

恰恰相反,儒家燻陶的百姓最適合締造工業強國。

儒家只是沒有辦法開啟工業時代。

儒家文明的百姓勤勞、質樸、嚴謹又內卷,簡直是工業時代最好的工人。

趙桓在大宋開了工業秩序後,工業化進程還沒加速,這些工坊主就已經開始內卷起來了。

所以只要工業帝國順利起步,大宋就一定是史上最強大的工業化國度。

趙桓絕不會把儒家趕盡殺絕,需要儒家文化以保持中原工業的長盛不衰。

只要工業強大,帝國就不會衰落,就不會被四方的封國和藩臣所反噬,任何叛逆在絕對工業化優勢面前都不值一提。

儒家唯一的問題是,如果不鞭笞他們,被一群腐儒所統治,他們會躺在舒適區里,兩千年如一日的研究一本《論語》。

趙桓相信,如果是孔子穿越,再世為人,見到徒子徒孫們這副模樣,也會掄起書把他們往死里收拾。

所以趙桓干脆就用太子把儒家的保守、腐朽份子全部吸引起來,然後打包扔出中原,到遠方建立諸侯國,開拓異域,教化蠻夷去吧。

如果是農業社會,趙桓絕對不會選擇這種方桉。

藩國一旦叛亂,對整個中原宗藩、朝貢體系都是一場巨大的沖擊。

越南叛亂,明軍出動二十多萬,連年累月,平定不順,對農業帝國的財政造成了極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對中原而言,越南那可是絕對意義上的中原藩臣,跟自古以來任何諸侯國沒有一絲區別。

整個國家政治體制與中原相同,文字、學術、精神、文化、服裝、禮儀、節氣、習俗、歷法等等,能想到的一切一切都與中原諸侯國一模一樣。

他們定期朝貢,世子由中原指認,繼位要上奏中原,請求天子冊封。

如果趙桓把一位皇子冊封為藩王,那這位皇子與越南國王的做法不會再有任何區別了。

所以可以想象,他們叛亂之後,會對農業帝國造成怎樣的災難。

但隨著大宋如今工業化的發展,工業實力包括質量、規模等兩個最重要的方面,中原都佔據了絕對優勢。

再冊封皇子為藩王,就不會有任何威脅了。

強大工業武裝的帝國軍隊,可以輕松蕩平一切叛亂。

火炮不相信戰術,只相信射程和規模。炮多就是可以為所欲為。

而把儒家腐朽分子都打包過去,既可以防止他們在中原掀起禍端,又能保證封國不被當地蠻夷所同化。

畢竟儒家可是最堅韌的學派,最擅長教化蠻夷。

在中原有這麼強大的文化浪潮劇烈沖擊,他們都能死守傳統,跟趙桓這個天子做激烈斗爭。

到了地方上,他們勢必會更加無法無天。

而帝國就需要他們這如野草般堅韌的品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從而將中原的文明擴散出去。

尤其是在中亞一帶,中原文明退出這里實在是一種遺憾。

要知道,一個帝國的存在,總會留下大量文明與影響。

比如大英的日不落帝國,雖然這些殖民者沒有想過認真統治殖民地。

但哪怕是成為了殖民地,大英的價值觀、政治體制以及文化習俗就顯著的改變了當地的一切。

影響存續數十近百年。

在日不落帝國解體後,依舊保持著大英聯邦文明體系。

盛唐時期曾經攻入中亞,也遺留了極其龐大的遺產以及文明體系。

就比如大食、黑漢國都會向中原朝貢,認可中原的朝貢體系。

黑漢國國王給趙桓寫信就稱大舅。

雖然趙桓對這個便宜外甥沒什麼印象,更是從來沒派兵過去。

但他就是切實存在的,是大宋文明體系里的一環。

只是後來中原閉關鎖國,所以這些遺留的文明痕跡,徹底與中原失去了聯系,消失在了後世兩國的視野中。

而把藩王封過去,能夠將中原文明重新播撒到這片土地。使當地再度朝中原文明的方向演變。從而擴展整個中原文明範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