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四章UFO與龍與汽車

一場小插曲,趙桓沒有多加關注,在侍衛林立的護衛下,繼續看著書架上的書籍。

書籍當中最醒目的就是《夢溪筆談》,雖然這不屬于墨家所著作,但蘭台館的管理者顯然認為這是墨學方面的經典之作,把他擺在了非常顯眼的中央位置。

館閣里的這版《夢溪筆談》看署名是出自皇家出版社,不僅印刷精美,內容更是非常詳盡,比流行在市面上的版本更加齊全、精準。

整部著作的《筆談》二十六卷,《補筆談》三卷,《續筆談》的一卷十一篇全部詳盡在列,排在書架上。

趙桓隨便抽出《筆談》的一卷,抽中了《筆談•神奇卷》。

這一卷,大宋甚至整個世界最杰出、最嚴謹的科學家,大學士沉括用他嚴謹無比的語言描述了各種科學雜事。

而且跟《武經總要》一樣,在各項記載之旁繪制有精準的插圖。

《神奇卷》講的不是科技制造,趙桓翻了翻,最切實的感受是,這是大宋版的《走近科學》。

比如它記述了很多普通人難以理解的現象,其中有一件最令趙桓矚目。趙桓覺得這種事可以輕松引起古今中外,上下百萬年,任何一個人類的興趣。

它名叫《揚州明珠》。

原文是︰「嘉佑中,揚州有一珠甚大,天晦多見。初出于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甓社湖,又後乃在新開湖中,凡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見之。」

「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珠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線。俄頃忽張殼,其大如半席,殼中白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爛不可正視,十余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天赤如野火。」(沉括友人的書齋正建在湖上,一天夜里,忽然看見這顆「珠」離他非常近。開始時,「珠」房微微的打開,有光自吻沿處透出,像橫著的一條金線。突然,「珠」房大開,有半席那麼大,里面白光如銀,中有一顆如拳大的寶珠,耀眼奪目,不可正視。它放出來的光芒像初升的太陽,方圓十幾里地的樹木都能看見影子。只見天空火紅一片,猶如燃燒的野火。)

「倏然遠去,其行如飛,浮于波中,杲杲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焰,殆類日光。」

「催伯易(人名)嘗為《明珠賦》。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

這描述,可比任何UFO事件的記載都清晰多了。

最關鍵的是,凡十余年間,當地無數百姓都經常能在陰天時見到它,都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沉括的好友書齋曾在湖上近距離與其接觸,催伯易還靠近它給它寫了一個《明珠賦》。

以沉學士理工男的極致嚴謹,沒有極為確定的把握,是不會把這種事情寫進《夢溪筆談》的。

趙桓掩卷而思,也不清楚這究竟是UFO還是龍珠,反正大宋版的走近科學也具有同樣的觀賞效果。

看完以後就讓人只剩下一個感覺,這世界是我認識的那個世界嗎?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嗎?

諸夏的圖騰龍,真的僅僅只是個傳說嗎?十二生肖里有牛有馬有羊,十一個是真的,那龍就確定是假的嗎?

「趙兄,趙兄,快看這本書,這里真的有人提出了你適才的構想,車架無牛馬而自行!」趙桓沉思間,範思忠激動的聲音響起,引起了周圍一群人的不滿。

範思忠連忙拱手作揖,賠了個不是,然後捧著一卷書從書架另一端跨過數十步激動的來到趙桓面前,向他展示著書上的內容。

這是一本《器用》類的書卷,名叫《天工造物》,作者是太學格物學院的一名教授。

範思忠打開的那一頁上,右面有詳細的文字描述。

「予周游天下,嘗見輕帆巨艦自行于水上。東坡居士言︰‘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台路。酒病無聊,欹枕听鳴艫。’」

「偶有所思,若舟能掛帆而行,車為何要以騾馬相牽?我朝缺馬,何不移輕帆、流水之力,牽引馬車?」

「設車架有三輪,上置輕帆,以風吹輕帆,便可催動車架向前。」

「若無風,則可以流水驅動轉軸,使車軸向前。」

在文字左邊,他還畫出了九副詳細的構造圖。

整體是一輛造型簡單的三輪車,與馬車唯一的區別是本應該騾馬牽引的地方換成了輪子,又在馬車上面懸掛了幾座風帆。

然後剩下八副圖都是描繪車輛各個部分的詳細構圖,風帆可以調整方向,車軸用齒輪鏈接。

最關鍵的是,在車子的最後方,還有個巨大的水桶,鏈接著後輪的驅動軸承。

大概這位教授也模湖地認識到能量守恆,水流不能源源不斷地循環,從高處落下不可能沿著管道再返回高點,所以他又在軸承之旁加了一個戰艦上的踏板,通過腳踩踏板將水再送回最高點。

範思忠贊道︰「這位教授真是個天才,有水流沖擊,腳踏之力可以省半。或許真的能無騾馬而車架自行。」

趙桓莞爾一笑,這個設計其實沒有什麼先進之處,基本上可以看作一個縫合怪,把大宋如今有地技術都拼湊到了一起。

說他能跑起來,趙桓是相信地。但說他有什麼實際作用,那簡直是在開玩笑!

但這其中所展現地設計理念,令趙桓非常在意。

至少這個教授清楚的認識到,除了騾馬牽引,用推力也能驅動車架向前。

而且他采用的力學布局也十分合理,利用推力去推動後輪軸承,從而帶動整個車軸轉動。

講道理,最初的汽車也就是這種理論構造。

只是汽車用的是蒸汽產生的推力去帶動後輪轉動。其原理跟馬車一樣,也是通過後輪轉動帶著馬車前行。

所以想造出蒸汽車有什麼特別難的科技嗎?

並沒有!

大宋的學者們雖然不懂得蒸汽的原理,但他們只要知道蒸汽能夠產生動力,那把蒸汽利用起來那完全是手到擒來。

畢竟中原的整體思維體系,最擅長的就是這方面的實際運用。通過觀察局部的物理現象,可以輕松制造出技藝超高的實用發明,領先西方數百上千年。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