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四章皇城司的情報分析

完顏斡賽在大宋不是一個什麼名人,他是金世祖之子,也就是完顏阿骨打的弟弟。但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不具備皇位繼承權。

在宋金激烈的戰場上,他拿不到任何權柄,也沒有一分表現的機會。

但在北疆,這卻是一位威名赫赫的將軍,地位堪比金國的韓世忠。

吳革向趙桓介紹道︰「據情報確切消息,完顏斡賽是公認的女真抗擊高麗第一名將。」

「抗擊?」

「高麗?」

趙桓一時有些難以將這兩個詞聯系到一起。畢竟想到高麗,所有人的印象都是國小兵弱。

女真人雖然不濟,但那也是能出動十幾萬大軍跟大宋以堂堂之陣硬剛的國家。

完顏斡賽怎麼還成為了女真人抗擊高麗的第一名將?

吳革說道︰「據情報,女真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系列部落的統稱。在遼東一帶,大量女真人長期認高麗為父母之邦,完顏部逐漸強大之後,便曾代表女真部落聯盟向高麗稱臣。」

「但完顏部落日漸強大,雙方于重寧三年(公元1104年)展開大戰,高麗慘敗。高麗國內引以為奇恥大辱,厲兵秣馬三年,重整數萬大軍奪取曷懶甸一帶。數萬大軍入侵女真,對還未起兵反遼的女真而言,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當時正是完顏斡賽率部抵抗高麗,並大獲全勝。戰事以高麗請和而告終。」

趙桓點了點頭,對完顏斡賽有了更深的幾分了解,覺得他更像金國韓世忠了,只是不明白,這個資料跟西面有什麼關系?便問道︰「完顏斡賽這份資料有什麼異常?」

吳革加重語氣,說道︰「蕭仲恭傳來消息,完顏斡賽近期剛從高麗前線撤回來。」

趙桓眼楮一亮,問道︰「近期剛從高麗前線撤回來?」

吳革重重點頭,說道︰「按日期推算,應該是完顏宗磐在燕雲兵敗,金國主力撤回涿州之後。」

「你的意思是,我朝與金國大戰之時,金國可能也與高麗在交戰?」

吳革說道︰「完顏斡賽是完顏家嫡系,而且他手中的部隊具有非常高的獨立性,調動並不通過朝廷,所以金國的朝廷官員對他行蹤掌握不是很清晰。但臣以為通過情報推斷,他這位抗擊高麗的第一名將被派到前線,至少說明高麗有一定的異動。」

趙桓贊道︰「沒有拘泥于情報,而是主動分析,皇城司業務越發專業精明了。所以皇城司認為無需再聯絡西遼?」

大宋之所以一直拖著不肯跟金國談判,其一是國內正鬧天災,這時候談判,對手會平添幾分底氣,大宋的恫嚇效果大打折扣。

其二則是在等候西遼回復。遠交近攻,是中原縱橫之術最經典的手段了。

金國的崛起,打破了東方所有的利益體系,無論宋人、契丹人、渤海人還是蒙古人都深受其苦。

這里面所有其他民族都要靠後排,損失利益最大的母庸置疑就是契丹人,其次也不是大宋,而是高麗人。

契丹人從北方霸主,被一路趕到了西域。耶律大石率契丹殘部,在西域各種開無雙,刷出一片極大的帝國疆土。

高麗則從父母之國,變成了忍氣吞聲的小弟,一直在國內臥薪嘗膽。

趙桓從來不覺得打女真人,只是大宋一家的責任。

所以十分主動的派出了使節前往聯絡西遼。只要契丹鐵騎重返故土,那對女真人而言就是內憂外患,強敵林立。

吳革分析道︰「我聖朝最近連敗金軍,打得金軍兩次全軍覆沒,其影響絕不會僅局限于我宋、金兩朝境內。女真人以強兵立世,又靠以少勝多,一路戰無不勝才勉強支撐起一個帝國。其最應該做的是消化成果,休養生息。但其並無遠略,一味靠刀兵征伐不斷。這完全是在刀尖上起舞,一旦遭遇挫敗,對其國勢而言幾乎是毀滅性重創。」

「官家,臣聞善弄刀兵者,必死于刀兵。金國內無經邦濟世之才,注定胡虜無百年運。在我大宋境內遭遇挫敗,就注定金軍會遇到內憂外患。我朝積極聯絡西遼,就是判定金軍連續兩次遭遇挫敗後,其國勢急轉直下,四方必定會群起而攻之。既然西遼如此,高麗有趁火打劫之舉,亦應在情理之中。」

趙桓重重撫掌,手指吳革說道︰「皇城司的這份推斷十分合理。金軍以兵威威懾天下,高麗不得不屈服。如今金軍被我朝岳使相挫敗,其兵威已墮,內憂外患的確應該不止西方一處。」

吳革擲地有聲,說道︰「確切的說,高麗並未屈服于金國。自完顏阿骨打強盛之後,去信給高麗王,明言決定雙方世代聯姻通好,成為兄弟之國。金為兄,高麗為弟。類似于澶淵之盟,我朝為兄,遼國為弟。但遼國顯然並未成為我朝臣屬,反而有時亦會起兵南下。同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去世時,高麗便曾派兵到邊境虎視眈眈。」

「直到遼朝天祚帝被俘,靖康元年高麗才按捺下心思,唯恐金國舉兵復仇。只是沒想到金國當年便全軍南下,在我朝東京城下撞得頭破血流。且連續兩年都敗于岳使相手下,折損精銳大軍十余萬。這麼短的時間,高麗可能剛剛提起的野心都還未消散。」

趙桓停到了掛著龐大東方地圖的牆壁前,看向金國狹長而又綿延的國境線,說道︰「高麗能打出多少戰果,朕其實並不在意。關鍵是讓金國落入四面楚歌的情境,要女真人到處與各個國家、民族交戰。然後我朝才能在談判中佔據最大優勢。」

河北的水災注定了大宋這一兩年無法大規模向燕雲用兵。

而且大宋如今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勵精圖治方面,重中之重是整頓好三易回河導致的黃河年年泛濫問題。

趙桓是真不想年年鬧水災,黃河沿線生靈涂炭。

金、元兩朝基本上就是讓黃河的泛濫給拖垮了,這個教訓絕不能再大宋重演。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