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九章宋軍子弟兵傳統(求月票)

元佑黨人是個充滿矛盾的群體,他們為了黨爭不顧國家利益,干出的一些事讓整個大宋對他們恨得咬牙切齒。

但這些人如果不總覽朝政,不負責國家法度、典制,而是在地方處理政務,又的確可以稱之為賢臣良吏,總能造福一方百姓。

比如蘇軾,比如蘇轍。

梅執禮介紹道︰「蘇遲是我朝宰相蘇轍之後,乃是文定公的嫡長子。」

文定就是蘇轍地謚號。

能獲得追謚,並擔任國家宰執,蘇轍地才干是母庸置疑地。

梅執禮介紹道︰「蘇軾、蘇轍二人堪稱我朝立國以來最精于水利的兩位大臣。都對治理黃河有非常獨到的見解。」

趙桓微微頷首,關于這方面,他還真了解一點。

主要是關于蘇軾的內容,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身上有很多標簽,分別是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以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治水名人。

後世共和國水利部曾經精挑細選,推出了一份中原五千年歷史上的治水名人名單,只有十二個人。

分別是「上古,大禹;春秋,楚國孫叔敖;戰國,魏國西門豹、秦國李冰;西漢,王景;東漢,馬臻;唐朝,姜師度;宋朝,蘇軾;元朝,郭守敬;明朝,潘季馴;清朝,林則徐;民國,李儀祉。」

蘇軾就名列這十二人之中。

眾所周知,大宋曾三易回河,導致水災泛濫。

蘇軾賴以成名的治水事跡就發生在第二次改易回河期間。

他知徐州時,神宗皇帝改易黃河河道,黃河東流決口,淹沒古城徐州。

在所有人都驚慌失措,準備逃離時,蘇軾挺身而出,喊出了口號︰「吾在是,水決不能敗城」。

翻譯過來就是,只要有我蘇軾在這里,洪水絕不會沖垮徐州城,我若在,徐州便在!

蘇軾可不僅僅有決心,有毅力,同樣他具有無與倫比的才干。

面對洪水蔓延,他親自設計了一套抗洪工程,設計水平極為專業高超。

只要數千人就能實現︰「分纜城下,以殺河之怒」。

這在滔天洪水中簡直如同神技。

不過難點在于,完成這項抗洪工程,需要數千人。

受制于大宋強干弱枝的國策政策,地方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徐州幾乎都沒有獨立抗災能力。

絕境之下,蘇軾連夜劃著一條小船,緊急趕往禁軍武衛營營地,請求禁軍派兵抗洪。

但要知道,大宋對對軍權抓得極嚴,禁軍只受皇帝直接指揮,沒有皇帝給樞密院下旨調兵,任何人,包括殿前司都指揮使、侍衛親軍馬軍司、步軍司都指揮使都沒有權力私自調兵,蘇軾這個地方知州更無權征調軍隊。

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鐵律,敢犯此制者,唯有劍耳!

但蘇軾不顧生死安危,在武衛營中聲嘶力竭,聲情並茂地請禁軍將士們出兵抗洪。

終于,武衛營被蘇軾不顧個人安危的熱忱之心感動,全軍將士康慨激昂地表示:

「太守尤不避涂潦,吾儕小人,當效命。」

于是這次黃河泛濫,也是在軍隊效命中,守衛了方一安寧,擋住了水患泛濫,實現了人民軍隊的偉大壯舉。

在這個封建時代,一位地方文臣,能夠成功指揮軍隊抗洪搶險,造福百姓,堪稱是一件遠超時代的壯舉。

也正是因為有蘇軾開先河,趙桓下令宋軍不計代價,必須堵住黃河決堤,才在朝廷中十分順利的通過,沒有引起任何物議。

大宋或許曾經因為重文輕武輕賤了禁軍,但禁軍中忠貞熱忱的將士卻一直在全力守衛著這個國家。所以才會在國難時涌現出岳飛、韓世忠這種忠肝義膽,盡忠報國的將士。

不過,蘇軾雖然在地方治水大獲成功,不論治理徐州還是治理杭州都徹底解決了當地的水患,但其在朝廷的影響相對有限。

反而是蘇轍曾經擔任左相,曾經完整的規劃過黃河治理,影響更加被如今的朝臣所重視。

梅執禮說道︰「在回河之爭中,我朝曾三次改易黃河流向,因為政治、經濟以及黨派之爭,黃河走東流還是北流爭執長達百年。主要是朝廷欲屈大河之勢以從人願。高太後理政期間,支持文彥博等人提議,盡閉北流,強逼黃河走東流。左相蘇轍便曾激烈反對,並提出一套整治方桉。回河之爭結束,高太後一系東流決堤,證明還是蘇轍的方桉更加合理。」

「蘇遲作為蘇轍嫡長子,曾經耳濡目染蘇家先輩如何水患,並有大量文獻、經驗可循,只要朝廷給其堅定支持,提供優厚人力、物力,蘇遲必能在前線迅速理清形勢,堵住黃河缺口。」

听完,趙桓也不知道該夸自己祖上的歷代先君,究竟是雄心壯志,還是無知無畏了。

那是黃河!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的黃河。

綿延廣闊,橫亙中原的天下勝景。

當那是玩具呢?可以隨手拿捏。

想起來就去改改河道,把整個黃河的流向走勢都給變了。

後世科技更發達,都沒你們這麼浪。

還是趙桓心里有點數,十分現實的說道︰「既然蘇遲有經國濟世之才,那就讓他在前線全權負責黃河治理方桉。朕會給他提供最充足的資金,最優握的人力,希望他能成為我朝王景,拿出一套最完善合理的治河方桉,最大程度減少黃河水患發生的可能。」

王景是東漢明帝朝的水利專家,為了配合他治理水患,大漢發民夫數十萬,開始了治河工程。

這位大臣也的確才干卓越,親自到前線勘測地形,規劃堤線,親自統籌工程建設,使治水大獲成功。成為治水的一代典範。

所以自漢之後,任何朝代治水,都繞不開這位名人總結的各種治水之策。

在朝廷廷議之時,前線的蘇遲已經學著王景,親自帶著官吏乘舟深入澤國之中,到了館陶縣決堤之處附近。

大雨依舊傾盆,撐舟的船夫抹了一把滿臉的雨水,視線稍微清晰後,大聲吼道︰「蘇侍郎,水流太過湍急,不能再靠前了,否則隨時可能翻船。」

------題外話------

又是月初求票時,拜求一波月票~

求月票,求月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