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九章從司馬光開始,結束黨爭

國家法令是解決很多社會習俗問題的最快捷方式。

比如幾千年的春節放煙花爆竹的傳統,一道法令就從中原大地消失。

亦比如民國的剪發易服,一道法令︰「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數以億計的百姓從此徹底與長發告別。

李清照體貼人意,問道︰「會不會給朝廷帶來麻煩?」

趙桓澹笑著擺了擺手,說道︰「一件小事而已。朕會讓朝廷下令,女子與男子同,年滿二十方才算是成年,準許結婚生子。」

大宋女子是十五加笈,也就是十五歲就成年了。這個年紀嫁人,委實講有點早。

在後世這還是蘿莉的年紀。在封建社會卻已經是為人妻,為人母。

太過年輕,就結婚生子,女子身體尚未發育成熟,導致生產過程中一尸兩命的情況屢見不鮮。

不論是為了教育,還是為了大宋子民的健康,趙桓都打算改一改這種傳統習慣。

女子不得早婚早育,結婚的最早年紀為二十歲。也就是加笈與加冠並到一起,統一年齡。男人總不能比女人更弱?男人二十歲方才成年,卻要求女人十五就成年,承擔起一個家庭的重任。

這條法令推行起來不會有什麼難處,朝廷一直政令下去,各地官員嚴格執行,沒有人敢迎難而上,頂風作桉。

畢竟皇帝不要臉的時候,下令全國女子不準結婚,等候皇帝挑選,這天下也沒人敢違抗。

但推行之後,大宋女子將會得到一個更加寬松、自由的生活環境,至少在嫁人之前有足夠長的時間讓她們去見識這個世界。

後世女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結婚的也不是多麼罕見,她們的年紀大概就相當于大宋女子的年紀。畢竟這個時代,女子相對早熟,不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都呆在象牙塔里,只學習知識。

李清照博文多學,笑著說道︰「妾身代天下女子拜謝官家仁政。此令合乎古禮,不亞于三皇之治。」

「《禮記》曰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近風氣浮薄,不拘古禮。民間有早婚陋習,至于初婚之時,少年血氣未定,不知撙節,故早生病根。」

「朝廷此前便有公議,以世俗早婚之弊不可猝革,議提高婚嫁年齡。」

趙桓眉頭一挑,當下還有人有如此遠見,跟自己想法相似?問道︰「是何人有此提議?」

李清照眉頭緊蹙,遲疑著說道︰「是司馬君實。」

司馬君實,也就是司馬光。他號迂叟,也就是迂腐的老頭。

截止到如今,中原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位大臣身後名如司馬光這般波折起伏。

從最高光時刻的大宋宰執,國家希望,到追贈太師,謚號文正,一路迅速急轉直下,被剝奪一切追謚,然後追貶為副節度使、參軍。之後短暫恢復為太子太保,旋即落入了深淵,被剝奪一切榮譽,成為奸黨領袖。

靖康初年,這位大臣好不容易等到了恢復清譽被重新追復為太師,可是這次連一年的時間都沒待上,趙桓穿越過來執掌大宋,他迅速跌落塵埃,再次被扔進了奸黨一列。

他這起起落落的名聲,整個中原幾千年能與之相比的也只有另一位儒家保守派大臣朱熹。

朱熹的名聲也是在大宋歷經起起伏伏,不過朱熹比司馬光強的一點在于整個大清都對他推崇不已,所以他名聲保持了數百年。直到偉人把他打落神壇,就再沒機會翻身。

基本上這兩個人的地位就能深刻折射出當權皇帝的心態志氣。

封建、軟弱的皇帝上台,這倆人地位就扶搖直上,簡直人中聖人,無人能比。

銳意進取的皇帝上台,這倆人迅速就會承擔這個社會與國家的罵名。

看他倆的風評基本上就能知道當下整個社會的是生機勃勃,氣吞萬里如虎。還是封建腐朽,軟弱而卑劣。

很不巧,趙桓不論穿越的前世今生,這倆人名聲都黑的不能再黑。

但拋開政治斗爭的立場去看,這兩人其實學問、見識、才干都堪稱一個時代的英杰。

站在趙桓的立場,他自然是不喜歡這個保守的老頭。他喜歡岳飛、韓世忠這種盡忠報國,開疆拓土的名將,也喜歡李綱、梅執禮這種對外強硬,堅定維護國家利益的大臣。

司馬光在這兩方面的確是做的不盡如人意,但對國家治理、撫恤百姓、致知求學方面,他還是很令人欽佩的。

趙桓笑著起身,說道︰「朕會下令宰相重新審視司馬公的功過是非,大宋的黨爭自今日起便應該被終結了。傾力合作,戮力同心,才能共建我朝不世之基業。既然南京皇家女子學院一切順利,朕就不再耽誤卿等。卿二人可以去太學參觀一番,爭取讓南京皇家女子學院更上層樓,年末之前為官學提供一批女教授。」

梁紅玉和李清照同時起身,恭敬行禮告退。

趙桓則轉而開始處理起國家政務,隨著督察院對官員肅清進入尾聲,大宋朝野都對這個新的御史機構充滿了畏懼之心。

左都御史的赫赫威名此時已經完全不弱于宰相。

畢竟宰相只決定官員升遷,這個督察院可是決定了無數官員、士大夫的生死。

借著這一次肅清,趙桓著重提升了一番督察院的地位。

論功封賞,左都御史的品秩被提升到了正一品與宰相平章政事完全同級。

按傳統,大宋平章政事其實是正二品,左相、右相才是正一品。

但政事堂完全取代了三省,所以平章政事才被提升一級,成為正一品大員。

這是趙桓的有意為之,因為平章政事屬于強升一級,所以面對正兒八經定級在正一品的新官職左都御史,就難免有些底氣不足。

當初趙桓放任台諫成為黨爭工具,就是為了給官員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當台諫、言官、御史參與黨爭,究竟會有多麼慘烈的結果,多麼痛苦的經歷。

所以朝廷為了不重蹈當初的覆轍,百貫都十分贊同督察院地位不弱于宰相,以免淪為宰相的工具。

在大宋台諫一向對宰執具有監察權。

趙桓也正式定下章程,督察院對宰相具有監察權,而宰相對督察院沒有領導權。徹底使督察院不在可能成為宰相的附屬工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