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章解決北方游牧民族禍患的方法

在計相楊時繼續說下去之前,趙桓打斷了一下,問了一個公卿大臣們不太感興趣的話題。

「三司使是否統計過各地畝產量大概在多少?這八億四千萬畝良田,總共能生產多少石糧食?」

這個數據,對朝廷財政,對軍隊戰力並沒有多少影響。

但卻是最真真切切影響整個國家生產力的一個數據。

不管上層建築如何,農業生產力才決定了社會的發展程度。

只有農業生產力高度發達,才能有充足的人口從田地里解放出來,發展工業。

大宋的城市經濟無疑是十分發達的,尤其東京,親自走在這個城市里,你幾乎無法感受這是一個傳統印象中的古典城市。

穿越者能想到的,想不到的發明,幾乎都能在這座城市里找到。比如煉焦、洗煤,繅車、水轉大紡車,水晶透鏡、拉桿活塞式風箱,培育水稻、肥料積制,甚至連商標、廣告這種東西都有,而且是遍布整個東京城大街小巷,茶坊青樓。

就城市商品經濟角度而言,東京已經具備了完善且優良的運行模式。

但之所以卡在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這一切的背後並沒有強大的工業生產。

這繁華的一切,並沒有一個堅實而又強大的後盾,或者說沒有供應這繁華的肥沃土壤。

只是一國養一城的,不惜代價從各地運來的奢侈品,維持著這曇花一現似地繁榮。以滿足京城士大夫們奢欲無厭的腐敗。

不論是眼前這座東京城,還是整個大宋,如果想打破當前桎梏,突破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都必須發展出強大的工業。

上天給趙桓穿越來一遭,他自然不甘于只打打殺殺。

不然他都用不著改革,用不著苦心積慮的跟士大夫們咬牙博弈,只要躺在內宮跟曹叡一樣花天酒地,把軍隊交給岳飛,早晚也能打贏金國。

但既然來到這個時代,總要有點宏偉追求,給這個時代注入不同的氣象。

他又不會發明創造,又不會著書創作,能做得就只有把國家文明水準推向更高層,徹底拉開與周圍國家的差距。讓後人閉著眼也能吊打周圍所有國家。

便比如漠北。

似乎有中原王朝以來,北方胡虜都是中原王朝的心頭大患。

一代代中原英杰都想著要怎樣抵御胡虜的入侵,彷佛這是一個無法根治的死節。

如果穿越到秦漢,趙桓還真不好說,必須要小心翼翼,培養國家精神,貫徹國家武德,建設精銳大軍,然後還要配合以外交、羈縻,才有可能解決。(一如大孟神武皇帝張瑞)。

這是由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兩者的屬性決定的。只要農業文明無法跨越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將勢力扎穩在北方草原,那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的沖突就是個無法根治的死節。

但穿越到大宋,這一切就完全沒有那麼復雜了。一切的問題,都能夠一個方法輕松破解。

那就是把文明往前推動一步。

游牧文明是農業文明的死敵?

戎狄熾強,為患北疆?

那來跟工業文明試試?

當游牧鐵騎南下,遇到一個強大的工業帝國。

那畫面簡直……慘烈的不忍直視。

當工業文明出現那一刻,所謂的漠北,所謂的北方游牧民族,就再不配談什麼「勁兵驍將強于中國」了。

能歌善舞才是他們的民族特點。

不要跟工業帝國強大的動員能力比軍事實力,更不要用弓劍刀槍嘗試去沖擊工業帝國先進的火器陣線。

因為趙桓有這份規劃,所以關注點與一眾大臣們略有不同,更加在意整體糧食產量。

楊時眉頭微蹙,思考了片刻,認真的回道︰「官家,我大宋幅員遼闊,疆域萬里,各地糧食產量差異極大。如陝西、永興軍、秦鳳路等地,糧食產量略低,畝產只有兩石左右。」

「而在成都一帶,據聞糧食產量最高能達到七八石。」

「我朝最受人景仰的千古名臣,範文正公,知蘇州時,曾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詳述,蘇州一州之田,系出稅者三萬四千頃。中稔之利,每畝得米二石至三石。這是精米,在大宋任何地區基本都是稻子二石折米一石。」

「這就意味著在我朝糧倉,蘇湖一帶畝產約有四至六石。」

趙桓听的極為認真,如陝西、秦鳳路這些地區畝產量略低倒不是技術問題,完全是因為降水量不足。而南方畝產較高,反而不是因為降水,而是因為溫度。

千古有名的佔城稻,早在大宋開國之初就已經傳入中原。而且南方各州,歷任監司官員都極力推廣,在大宋已經十分普及。

這種水稻一年能夠三熟,從種下到收割僅僅五十余日,是提高畝產的良種。

因此在大宋,南方土地的畝產量一般要高于北方。如果精耕細作,改進農業生產水平,也會出現成都那種令人驚嘆的情況,一畝地產量八石。

趙桓算了一下,說道︰「僅蘇州一地,田地三萬四千頃就能產谷一千四百萬至兩千萬石左右?」

「遠遠不止。」計相楊時糾正道︰「這三萬四千頃田地數量是範文正公上報的,系出稅者數量。當地還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稅土地,以及隱匿的田地。」

「蘇州一帶的土地在這次肅清中屬于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我司統計的蘇州良田為五萬兩千頃,產谷至少亦在兩千一百萬石,高可達三千萬石。」

三千萬石。

大宋禁軍士兵月糧為二點五石,廂軍兩石,到靖康年間禁軍口糧一路下滑至八九斗月糧,繼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換大斗。

這說明一個壯漢一個月的口糧在兩石以上,婦女兒童老人,一個月八九斗也餓不著。

大宋男女老少平均下來,每月糧食消耗在一石至兩石中間。

這三千萬石糧食足夠供養近三千萬人一個月。而大宋總共也才一億人口。

難怪說蘇湖熟,天下足。

趙桓說道︰「雖然產糧數無法確定,但區間總能有所合算,最低也有二十億石,高或可達三十至四十億。朕算的沒錯吧?」

「的確如此。」

「可按我朝百姓每月耗糧一石算,一億百姓一年也不過十二億石消耗。所有數據皆取下限,也至少應該還有八億石存余,這些糧食都到哪里去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