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六章大宋的鋼鐵機床

南北作坊,是負責大宋武備、器械生產的軍器三監之一。

今日一早,整個作坊附近就被皇城司戒嚴,大宋「受四海之圖籍,膺萬國之貢珍,內撫諸夏,外綏百蠻」的聖君即將在今日位臨巡視此處!

旭日剛剛升起,趙桓率領大量文臣武將抵達。

這已經是趙桓作為天子今年內第三次巡視軍器作坊了,通過這一點,所有人也都能看清當官家對軍器武備的重視。

皇帝的意志總能使他目光聚焦之處,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

在皇帝的時刻關注下,軍器三監的貪斂腐敗有了極大的收斂。

畢竟軍器三監如今已經不再是國家官員一列,沒有了保護傘,台諫收拾起他們簡直易如反掌。

另一方面已經徹底失控的台諫官員們這會兒完全是破罐子破摔,瘋狂肅清同僚,以給台諫官員們自身刷資歷,準備在台諫倒台之時,能以更優秀的資歷背景轉任其他寺監。

在這種雪上加霜的形勢下,軍器三監官員完全不想用自己的腦袋成為其他官員的進階墊腳石。

而且軍器三監改制之後,直接從朝廷那里獲得采購經費,大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也掙得是盆滿缽滿。

要知道今年僅是花在軍隊采購方面的經費就超了了八千萬貫錢!除了少部分是到處采購糧食,剩下的全部都砸在了軍器三監身上!

無數人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錢,這可是真真正正的會下金蛋的母雞,能夠讓所有人吃一輩子的差使。

誰敢敗壞自己曹司的品質名聲,那簡直就是砸所有人的金飯碗。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軍器三監內部都不能容忍這種行徑。

也因此三處作坊都拼了命的提升品質,提高效率,以期從朝廷那里獲得更多的采購訂單。

南北作坊就是其中佼佼者。

其名聲,甚至趙桓在宮中都數次听說,宰相、計相、樞密院、尚書省,對此都贊不絕口。

皆稱南北作坊在軍工品質方面堪稱三代以降之巔峰,戎具精進,亙古未有。

隨著軍器三監各自獨立,互相競爭後,三監的生產重點在這大半年內都已經有了明顯的傾向。

弓弩造院擅長制作神臂弓,這是他們的看家本領。除了神臂弓,他們還主要負責旗幟、戎帳生產。

御前軍器所則更傾向于研發火器,在激烈的競爭下,他們對火藥的配比掌握最精準。這一點遠遠不同于歷史上中原歷代王朝對火藥配比含湖湖弄的情況。

御前軍器所對火藥的精細配比,已經到了錙銖必較的程度,不許工匠有毫厘之差。

認真起來的工匠們會用毫厘級別的銅匙精準掌控油紙上的材料重量。

所以大宋火器雖然還相對落後,但論火藥質量,爆炸威力,輕松碾壓清朝。

甚至用清朝跟御前軍器所相比,有點委屈侮辱了這個軍器作坊。

清朝去鎮壓白蓮教,火藥質量不行,平叛用的不是火藥槍械而是瓦礫、磚石。

如果兩軍列陣,以火器交戰,大宋如今的熱武器水平,能把大清碾的渣渣都不剩。

而南北作坊,則是最擅長制造甲胃、兵杖,可以說已經達到了冷兵器的巔峰,無以復加。

之所以有如此超絕的水準,倒不是工匠們有何高超技藝,而是南北作坊大規模的使用了機床與流水線。

趙桓听說後簡直驚為天人,大宋居然有機床!更令人驚嘆的是,還不是最近有的,是960年就有的。

之所以趙桓如此清楚的算準了時間,是因為那一年正好是建隆元年,也就是陳橋兵變,大宋開國的那一年。

運用到如今已經快兩百年的歷史了,南北作坊最近又把他進一步改進了。

進入南北作坊後,趙桓就同岳飛說道︰「朕听聞南北作坊有一種利器,能極大提升甲胃質量,令我朝甲胃堅不可摧,瑩徹光明,可鑒毛發。」

「瑩徹光明,堅不可摧?」岳飛驚嘆,說道︰「若真有此等甲胃,我朝將士戰力必定能更進一步。」

南北作坊的監司是一名胖胖的官員,名叫蘇熹。

這個名字不是很出名,但他子承父業,他父親的名字就如雷貫耳了,名叫蘇頌,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右丞,以太子少師致仕,追謚太子太保。

這個人歷經元豐改制,元佑更化,親身經歷了王安石、司馬光、章惇、蔡京等一系列人的斗爭,但不立黨援、以禮自持。

所以你以為他是個張居正一樣的官員?

不!他是與沉括並立的大宋名垂千古的兩大科學家之一。

而且更難為可貴的是,這位大臣科研之余也沒有落下造人,生下六子三女。三女全部嫁給了當朝大臣,六子也全部文官散秩加身。

六個子嗣中總算有人秉持家風,把科學研究,格物致知的傳統給繼承下來了,就是眼前這位胖胖的官員蘇熹。

因為出身相府,蘇熹眼界寬廣,曾親眼目睹過大宋巔峰時的各種器械,所以執掌南北作坊後很快就架設了機床,設置出生產線。

听聞官家之言,蘇熹笑著說道︰「官家所提及的器械就在前方,名為旋作。」

在蘇熹德引領下,趙桓很快就看見了一座龐大的機床,竟然不是木制的,而是黝黑的鋼鐵打造而成。

機床結構極為復雜,有龐大敦厚的鋼鐵臂桿,也有精密的齒輪,巨大的機械聯動,一切環環相扣。讓趙桓有種置身于墨家機關眼前的錯覺。

可是墨家那個時代鋼鐵產能不足,用的都是木制材料,到了兩漢齒輪變成了青銅的,除了材質不同,其結構與後世齒輪完全沒有區別。(不要問我古代怎麼做到的,我也不知道。去年在真正的漢文帝墓里考古發現大量實物)

到了大宋,青銅齒輪終于變成鋼鐵齒輪,驅動著這龐大的鋼鐵機床,為大宋提供源源不斷的武備。

趙桓問道︰「這個旋作主要用在何處?」

蘇熹躬身答道︰「主要用于鍛造冷鍛甲,標準化切割進行金屬切削和鍛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