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三章正式確定收稅數額,四億貫!

楊時向趙桓說道︰「自有稅法以來,朝廷一直是量出為入。一旦度支不足,則加征賦稅。轉移到民間,則是各種苛捐雜稅。例如為將士制作弓箭用的牛革筋角稅,為繳納歲幣用的銀絹,還有支移與腳錢、板帳錢、月樁錢、頭子錢等等數不勝數。此外還有更賦錢、役錢等一系列徭役稅收。」

「凡此種種,都是因為朝廷稅收輕佻、隨意。可以巧立名目, 繁瑣疲民。所以臣以為官家若要改革稅賦,應該以最堅決的利刃斬斷一切瑣碎。堅定立場,朝廷一年只征一次賦稅!任何官吏,敢復征者,立斬!全家流放嶺南,禁錮其三代不得出仕。」

「以此改量出為入的度支傳統為量入為出!」

封建社會對百姓毒害最大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各種苛捐雜稅。

無論孔子的苛政 于虎, 還是《捕蛇者說》, 都對各種苛刻稅收,痛心疾首。

而如果在趙桓的改革下,大宋斬盡苛捐雜稅,那無疑是千古以降最大的仁政。

只是驟然要扭轉數千年的積弊,改量出為入的傳統為量入為出。趙桓眼前一片迷惘,問道︰「那朝廷應該征收多少賦稅才能夠滿足財政所需?尤其如今國家剛平定叛亂,對局勢掌控還不明確。這個數字該如何確定?又該如何分配給百姓?」

楊時胸有成竹,說道︰「我炎宋聖朝財富冠蓋古今。巔峰時稅收約為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

「因為收實物為主,所以貫、石、匹、兩分別為錢、糧、絹、白銀,四者相加一億六千萬。」

「如果全部折納銀錢,那麼數字約在三億貫至四億貫之間。事實上純銀錢收入,我朝巔峰在太上政和年間,財政收入六七千萬貫。」

趙桓眼楮中有神采閃過,大概明白了楊時所言。一億六千萬貫石匹兩,這是大宋所有苛捐雜稅、國家正稅、賦役徭役等全部稅收收上來的財富。因為主要收實物,其中銅錢約為六千七千萬貫, 剩下的都是糧、絹、白銀等。

這是巔峰時期的稅收,大宋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稅收數字了。將糧石、布匹、白銀全部用銅錢計價,大宋一年能收到的稅賦約為三億貫到四億貫之間。

朝廷如果施行量入為出, 那麼一定會選擇最巔峰時的數據為參考, 從而為財政開支留下一定的冗余空間。

楊時說道︰「便設首年度支總額為四億貫,將這四億貫分給百姓,一次性征齊即可。」

「四億貫……」趙桓沉吟,這數字委實講亙古未有,看起來似乎要將百姓敲骨吸髓。

雖然知道這是將所有人頭稅、田稅、更賦、徭役、以及歷代以來積攢的苛捐雜稅全部匯總,一次性征收的。

趙桓還是有些心有余季。實在是這個數字太震撼了。大宋要是能拿出四億貫的財政支出,用錢堆也能輕松堆死一切強敵外患。

「這個數字是否太多了一些?」趙桓慎重的問道。

楊時眉毛一挑,堅定的說道︰「怎麼會?若真能如此征稅,簡直是中原百姓數千年以來修來的福分。自三代以降,沒有比這更輕徭薄役的仁政了。」

四億貫?四千億錢!還三代以降最輕徭薄役的仁政?

趙桓盯著楊時,我感覺你在吹牛X,只是找不到證據。

見趙桓臉上布滿質疑的神情,楊時笑著說道︰「那臣為陛下算一筆賬。國家施行方田均稅法,計畝征銀。這四億貫錢均分到十億畝良田上,每畝良田只需要繳納四百錢。」

「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47年)年,明令詔告三司,以上等梗米每石為錢一千。而到了太上政和年間, 由于戰事不斷, 糧價漲至二千五到三千錢。」

「意味著畝產兩石, 收入少則兩千錢, 多則六千錢。」

「向者禁軍薪酬之低堪稱天下之最,以至于禁軍大率貧窘,妻子赤露饑寒,甚至有禁軍妻女不得不涂抹胭脂,倚門賣笑。可即便如此,禁軍薪酬每月亦有一千兩百錢。」

「而東京普通百姓,一月收入往往在三貫以上。」

趙桓神情一肅。合並賦稅,計畝征銀,這是大明一條鞭法的核心呀。

如果楊時計算的沒錯,那他這套改革,真的對得起他的夸贊,是三代以降稅賦最低的改革。

楊時說道︰「按聖朝土地十億,人口一億計算。每人才均分十畝地,全年要交四貫錢。四貫錢,百姓在東京勞作一月即能支付。若在鄉下種田,按畝產兩石最低標準,也只需要兩畝地即可支付。」

「稅率不足什一!」楊時做了個對比,說道︰「漢室厥名三十稅一,實十稅五也,所以餓殍遍野,民不聊生。至魏晉,則什稅六七。我朝宋又賦、役幾十倍于漢唐。如今降到十稅一,可謂仁政。」

趙桓微微頷首,已經有了幾分相信,繼續問道︰「跟前代對比倒的確是如此。比之此前我朝稅收,百姓壓力如何?」

楊時嚴肅的說道︰「漢代田稅三十稅一。我朝稅重,田畝收一石,輸官一斗。僅田稅一項就高達十稅一。」

「臣再給官家舉幾項雜稅。其中江南地區,生子不舉,溺嬰成風,這是因為江南丁賦極為苛刻。在浙江,丁錢至有三千五百者。」

「再比如募役法所設免夫錢,百姓出錢免服徭役。以京東路為例,京東一路差夫一萬六千人,為錢二十五萬六千余貫。平均每名百姓僅交免夫錢就有十六貫之多。「

「僅此兩項就有近二十貫錢。除這兩項外,我朝苛捐雜稅還有曲錢、牛皮錢、鹽錢、鞋錢、腳錢、公用錢等數十種。」

趙桓臉色蒼白的擺了擺手,只感覺心痛不已,知道封建百姓疾苦,只是沒想到百姓被苛捐雜稅壓迫到如此地步。平民辛辛苦苦勞作一年,到年終收獲還交不起官府賦稅,最終不得不賣兒蠰女,就是這麼來的啊。

楊時臉色凝重的說道︰「若國家能合並賦稅,計畝征銀。那不僅為百姓省了丁賦,更減免了各種苛捐雜稅。稅賦從每人每年數十貫,驟降至數百錢。甚至貧民無家業者可以不繳納任何賦稅。」

「臣斷言,若官家能最終推行此仁政,必可超越堯舜等先王。三皇五帝以降,沒有任何仁君能與陛下相提並論。我大宋將開闢新元,光明至德!」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