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十五章大宋張居正

「臣推薦龜山先生!」

「臣推薦楊時!」

「臣推薦楊中立!」

三位宰相同時開口,下一刻三人又同時互相瞪了一眼,怒目相對。

趙桓不禁一樂,笑著問道︰「所以三位相公所推薦人選,應該是同一人?」

李綱畢竟年輕,身強力壯,立即接過話茬, 向趙桓介紹道︰「官家明鑒,這楊時字中立,號龜山先生,熙寧九年(1076年)進士及第。」

「熙寧九年?」趙桓簡單推算了一下,驚訝的問道︰「這位老先生如今怕是年逾古稀了吧?」

「的確如官家所言。五年前龜山先生便年逾古稀,如今已七十五歲。」

七十五歲!

這個年紀在後世也是高齡了啊。

將這種老人家任命為計相,梳理浩大繁瑣的稅賦體系, 趙桓有些猶豫, 問道︰「他身體能擔負如此重任嗎?」

可別改革剛開始,他就病逝了。那既浪費趙桓精力,又耽誤改革時間。

李綱笑著說道︰「官家放心,楊時雖然年逾古稀,但身體極佳,不弱于廉頗。能擊劍能挽弓,就算臣這般青壯也不敢說能拿下他。若心情愉悅,他再活十年、二十年亦不在話下。」

趙桓眼神一亮,雖說大宋醫療體系發達,但沒人會對長壽抗拒。趙構歷史上活到八十一歲,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弱于他。就算不任命楊時為計相,閑著沒事向他請教請教長壽之道也是極好的啊。自己誓要努力成為中原五千年最長壽的皇帝!

「既然諸位相公都如此鼎立推薦楊時,便為朕詳細介紹一下。」最讓趙桓疑惑的是,這三位宰相是怎麼搞得?都信誓旦旦,覺得楊時會成為自己心月復嫡系!你當他楊時是張居正嗎?能左右逢源, 讓清流、嚴黨都確信這是自己人!

李綱早已有所準備, 為趙桓介紹道︰「楊時祖籍弘農華陰人,少年時便聰穎好學, 被譽為神童。」

「其出身家族曾經顯赫一時, 為五姓七家之一。但在大宋並未給其帶來多少助力。關鍵是其出身于關中,幼時所學即關學。」

關學是大宋曾經的顯學之一,在大宋名聲未有多 赫。但在後世那卻是如雷貫耳,創建關學的張載提出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及其成年,又向東游學于洛陽,求學于程顥、程頤。及其學成歸家時,程顥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吾道南矣!這是最高的評價了。這意味著楊時已盡得程顥創建的洛學真傳。

對這位博采關學、洛學兩家所長的學者,李綱贊道︰「其才學之淵博,即便高麗國王亦傾慕已久。高麗國王遣使進東京朝賀時,還專程慰問楊時。」

趙桓點了點頭,越是文明的國家就越會敬慕學者。可是即便如此, 也不應該被三位宰相同時推薦啊。

一個出名的學者, 不一定是一位優秀的官員。更何況一位優秀的官員, 也不一定是一位杰出的計相。

大宋最能搞錢的黨派是哪個黨派?那自然是元豐黨人。

先不論王安石的一系列改革是否導致民間疾苦,在元豐一派人執政時,大宋府庫大量盈余是絕對的。

包括宋徽宗這種貨色,都能憑著國家遺留的充盈府庫,打的西夏跪地稱臣,甚至買回燕雲。

就可想而知元豐黨人搞錢的能力了。

趙桓問道︰「難道楊時還精通文公創建的新學?」

新學又叫荊公新學,是指導變法的思想理論。

如果楊時還精通新學,那他就太恐怖了,博采三家之所長。

孫傅跳出來說道︰「稟官家,楊時親身經歷了文公改革的一系列法令。但對文公頗有微詞。」

「頗有微詞?」趙桓眉頭一擰,倒不是他听不得有人諷議王安石,而是孫傅都敢當著趙桓的面說楊時對王安石有意見,那恐怕就不是有微詞那麼簡單了。恐怕說的極為難听,就差破口大罵了。

「他說什麼了?」趙桓問道。

孫傅回道︰「楊時曾評之曰靖康之禍,實從王安石以啟有之。」

趙桓了然了,難怪孫傅會推薦他擔任計相。

孫傅這種士大夫自然對改革派王安石不懷好感,遇到一個批評王安石的盟友,自然會將其引為盟友。

下一刻,左相梅執禮據理力爭,說道︰「官家,右相這是斷章取義。楊時原文,並非評價文公。而是評價六賊之首的蔡京。」

「恩?怎麼又牽扯到了蔡京?」趙桓訝異,這個楊時這是孤身一人攪動滿朝風雲啊。

梅執禮說道︰「官家繼位之初,論蔡京罪行。楊時評之曰,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國害民,幾危社稷,人所切齒,但論其罪者,卻世人皆不知根本。」

「蓋因蔡京以繼述神宗為名,實挾王安石以圖身利,故推尊安石,加以王爵。因此其總結靖康之禍,自王安石啟。」

「名為批叛文公,實則貶損蔡京所推行文公變法,皆失去本來面目。」

失去本來面目?

趙桓問道︰「他對變法非常清楚?」

梅執禮點頭,說道︰「楊時畢竟親歷文公主導的熙寧變法,對變法種種非常清楚。只是……他極力反對變法。主張,願明詔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

趙桓不禁一笑,問道︰「所以到最後,諸位相公給朕推薦的計相,居然是一位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大臣?」

李綱向來強硬,說道︰「楊時若升為計相,則負責管理財政。他的政治主張並不重要,因為變法改革都歸宰相所負責。關鍵是他曾親自批駁文公的一系列改革,對文公改革的各項措施了如指掌。由他管理財政,必定能使國庫充盈。」

這就看出李綱的性格特點了,他太過強硬,其他人都是他手中的工具。哪怕是同僚,他也不在乎其政治理念與傾向抱負。

他只關注楊時升任計相後,能給他提供多大幫助。

所謂最了解一個人的,可能不是自己,而是他的對手。楊時既然曾經批判熙寧變法,必然對王安石的各項舉措了如指掌。

也就是說升任計相的不是元豐黨人,而是元豐黨人現存的最大死對頭!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