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十章崇霸尚戰

官與兵,一字之差,千差萬別。

在大宋,武官雖然不如文官,但那也是堂堂正正的統治階層。

一名百姓,說自己去當官去了,與說自己當兵去了。給鄰里街坊留下的印象,絕對不可同日而語。

這項制度對軍隊軍心,全軍士氣與將士戰意都具有非常大的激勵。

岳飛作為神武右軍都指揮使,對此當然是十分贊許。唯有一點擔憂,向趙桓問道︰「官家,一次性增設如此多的武臣,是否會形成冗官,使國家府庫入不敷出?」

趙桓慎重的說道︰「關于軍費壓力,朕有思索過。目前只增加神武右軍百余名武臣,應該不至于有多大影響。」

「除了增加這百名武臣外,朕最近一直在精簡文官隊伍,剔除冗余官員。包括尚書左丞等數十名高官已經被朕裁撤,省下的費用足以支付武臣薪資。」

「最關鍵的一點在于,神武右軍施行義務征兵制。征兵制相比募兵制,費用能夠節省八成。」

大宋往年稅賦的八成都用在了支付軍費上,也就是供養那只存在于紙面上的百萬禁軍,以及規模更加龐大的廂軍。

但伴隨著靖康之難,金軍圍困東京,大宋雖然遭遇了重創, 但也迎來了輝煌的轉機。

百萬禁軍,如今只剩下了東京城內這六千余人。冗兵包袱, 一朝盡去。

再過幾天, 這六千人領了獎賞離去, 支撐東京防衛的就只剩下了用征兵制組建起來的神武右軍。

大宋便在趙桓的規劃下,順利從募兵制過渡到了征兵制。

以往佔財政八成的軍費開支, 便能節省下來,作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組建一支精通兵法、驍勇善戰的軍官團,顯然就是當下最具意義的事情之一。

在國家戰略層面, 這項制度無疑具備非常高的可行性。只是在具體執行中,趙桓對軍官選拔就比較迷惘了,向岳飛問道︰「卿以為這百余名武臣,應當如何選拔任命?」

岳飛謹慎的說道︰「莫如從禁軍中擇精干者充任?」

趙桓立即斬釘截鐵的拒絕道︰「斷然不可。朕希望這支禁軍能夠氣象一新,絕不能沾染禁軍的陋習。」

岳飛也暗中舒了口氣, 這個提議是自己作為臣子不得不提的方案。軍中將領的任命, 無論如何都不能出自自己一人, 否則軍中豈不成了自己的一言堂?

但不代表, 岳飛真的就希望禁軍的將領來禍害這支新軍風氣。畢竟禁軍什麼德行,大宋是有目共睹的。

官家的態度,給了岳飛極大的信心, 這支新軍不受禁軍陋習影響,自己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整編訓練了。

于是岳飛終于提出自己的內心想法,說道︰「臣聞治軍者, 無外乎公、明、勤三字。不公不明,則三軍將士難以悅服;不勤, 則軍紀營務, 皆廢弛不治。」

「所以臣以為, 若要任命一批武臣,不如公正開明,頒布統一法度,從全軍將士中選而舉之。」

「武舉?」趙桓若有所思。

談到這個詞, 岳飛跟趙桓都為之嘆息。

大宋不是沒有武舉, 但是大宋重文輕武、將從中御的風氣下, 武舉形同虛設,有宋一代, 名臣、名將中無一人出自武進士。

理想有時候還是要向現實低頭的。

岳飛說道︰「我大宋以文制武,若以武舉選官, 難免這些武臣再次被文官所卑侮。臣建議武臣選拔, 以文考為主。考《左氏春秋》,以選拔忠義之士,考《武經七書》以選拔優秀將才。」

這無疑是向現實的妥協。《左氏春秋》也就是《左傳》,是儒家經典。給其作注,是進入文廟的最高標準。

截止到大明,中原數千歷史中,唯一一位同時進文廟、武廟的人才,西晉名將杜預,就是因為他曾給《左傳》作注,而且後世流行極廣。

不過這份妥協,趙桓倒不是很抵觸。

因為趙桓雖然對儒家很有意見,但對《左氏春秋》真的非常贊賞。

這本書在中原文學史和史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是無書能出其右。

而且他的思想,很難讓任何有大志氣節的中原百姓抵觸。

他的核心思想分別是「崇霸尚戰」,「忠義愛國」,「以民為本」。

尤其「崇霸尚戰」,是其中的重點。《左氏春秋》不僅直接論述表達,還花費了濃墨重彩,以誘人辭令描寫、記述了一場又一場波瀾壯闊的戰爭典故。

當然《左氏春秋》里不僅有慷慨激昂的國家戰爭,還有無數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女佳人。大概相當于《三國演義》加《新白娘子傳奇》的完美結合。

所以關羽就特別喜歡讀《春秋》,當然岳飛也喜歡。

這沒什麼好避諱的,金戈鐵馬、美女佳人、家國大義、英雄氣節交織在一起,才是他最迷人的魅力。

若武將都熟悉《左氏春秋》,那培養的模板,都是弱化版的關羽與岳飛。

百余名將領,其忠義、膽氣、氣節都將顯著改善神武右軍的軍魂與氣度。

而且文臣還不好跳出來卑侮、批駁。

總不能對方因為精熟于儒家經典而升官,反而去鄙夷他吧?那不是把自己一眾儒家士大夫給罵了?

趙桓心中馳往,崇霸尚戰啊。什麼時候, 這種思潮真正遍布在大宋社會的各個角落, 那大宋君臣的軟弱風氣,就算徹底被祛除了。

無論是崇霸尚戰,還是忠義愛國,都值得去宣揚,趙桓便沒有反對, 算是默認了關羽的想法。

繼續問道︰「只是關于《武經七書》難度是否會太高?軍中將士能夠了解嗎?」

岳飛信心十足,說道︰「民間遍布武學學校,都有傳授《武經七書》,臣相信若有志于投戎報國者,平日都有所涉獵。」

聞言,趙桓露出笑意,大宋民間武德真是充沛啊,竟然還有專門的武學傳授兵法。

最好的老師是興趣,要培養一位名將至少也要他自身對軍事感興趣才是。

從頭到尾梳理了一番,趙桓覺得這建議頗具幾分可行性,便說道︰「大敵當前,一切從急。便按卿所規劃,前去部署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