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十七章軍工復合體

乘輿從啟聖院出來,軍器監就在路對面的興國坊。

軍器監的南北作坊與弓弩造院都在此處。

大宋冗官制度下,雖然這兩個作坊名稱大不相同,但其實職權大抵相差不大。都負責全方面的軍器制造。

比如弓弩造院,雖然他起了個弓弩的名字,但他可不僅僅制造弓弩,同樣還制作旗幟、戎帳、矛槊、刃鏃、甲冑與馬鐙之類的器具。

而且這兩個機構與城外的御前軍器所,三司並立,誰也管不了誰,各行其是。

趙桓與梅執禮走進興國坊,趙桓向梅執禮說道︰「軍器監各司冗余,互不統屬,卿怎麼看?」

梅執禮諫言道︰「如今大敵當前,臣以為不宜妄動各司,以免產生混亂,影響生產。」

趙桓笑著說道︰「朕知道,而且朕並不打算將軍器監各司合並。相反朕打算將這三處衙門拆分,各衙門完全獨立。」

說話間二人抵達弓弩造院,弓弩造院是一片連綿的矮房,采用的是木制結構,布局方正、廊屋周連,只有幾處拐角建有兩層閣樓。

在四面圍牆內側種有一排排長青松,一年四季阻擋著外人對此窺探的目光。

如今天寒地凍,一群工人卻熱火朝天的在院內打磨弓弩,搬運筋角。就在二人談話期間,趙桓便見到一名官員檢測完了一批神臂弓,下令工匠將其搬入庫房,等待軍人來取。

梅執禮的傾向是,弓弩造院專司造弓弩,南北作坊生產甲冑、武器,御前軍器所制造儀仗、旗幟、戎帳。

所以對趙桓的安排大感意外,問道︰「若三處衙門各行其是,豈不是浪費人力,重復無用功?」

趙桓笑著說道︰「怎麼會呢。若東京有三家酒樓,相公去一家酒樓,就再不去另外兩間了?」

梅執禮嚴肅的說道︰「按大宋法度,官員不得去酒樓宴飲,此乃鐵律。只要被御史彈劾,必定罷官。所以臣從未去過東京酒樓。」

趙桓哈哈一笑,說道︰「祖宗法度都是好法度啊,所以我大宋治隆漢唐。但在實際運行中,卻總出現各種意外。冗官成風,機構臃腫。所以朕打算在保留祖宗法度的前提下,一些方面縮減政府管轄,從而提高生產效率。」

梅執禮還未說話,弓弩造院的都監急匆匆來到二人面前,恭敬的向趙桓拱手說道︰「小的拜見官家,恭問官家聖安萬福。」

趙桓打量了一眼來人,與工匠、技術人員黝黑粗獷的面容不同,來人膚白細膩,臉上無須,是一名再明顯不過的宦官。

「弓弩造院由內侍掌管?」趙桓問道。

「回官家,小的只是監官,真正負責具體事務的是三班使臣。」

趙桓笑了笑,又是大宋經典的分權風格啊。是擔憂三班使臣會帶著一群技術工人起兵造反嗎?

「跟朕講講你的工作內容。」

都監不敢隱瞞,立即一五一十的詳細說道︰「若要生產軍器,臣便按軍器監所定兵器樣式,交給工匠制造;審查工匠領取原材料。」

「每十日對所制兵器的數量進行統計,並以此檢查、考核,實行賞罰;」

「兵器制成後,要抽樣呈送便殿等衙門檢查,將合格制品送交庫存;」

「對泄漏兵器制造式樣者,以違制論處。」

趙桓看向梅執禮,說道︰「听完卿可有何感悟?」

梅執禮不知官家何意,只能含糊回道︰「臣以為軍器監法度非常完備。」

趙桓笑著問道︰「若真的非常完備,那甲冑脆軟,不能當矢石,應該向誰問責?」

都監嚇得面目失色,以為官家要向自己清算過往的貪污腐敗。

梅執禮卻眉頭微蹙,察覺到了官家言下之意。軍器監的法度是非常完備的,只是靠人治,在實際運行中出現了偏差。

言下之意,最應該做的是保持軍器監內在法度,增強外在監察。

趙桓沒有繼續繞下去,說道︰「朕打算將這三司從軍器監中獨立出來,不歸軍器監管轄,也不歸兵部管轄,甚至也不歸內侍管轄。三班使臣自行對本司事務負責。」

「官府只提出軍器采購需求目錄,哪司能夠提供最優質產品,最短交貨時間,便將訂單交付給哪司。」

這是什麼模式?很顯然是一定程度上照抄了後世米帝的軍工復合體。

這是一個能極大提升軍工技術,增強國家尚武、好戰風氣的模式。

能一改朝廷的軟弱之風,為朝廷增加幾分武德。

大宋如今的問題是,朝廷凡事都傾向于議和,相較于將錢投入軍備,大臣們更傾向于將錢拿來買和平。

此時軍工復合體的出現就很有意義了,他們會以各種關系威逼利誘大臣們增強武備。

雖然這個制度有些偏激,但委實十分適合大宋這個過于文弱的朝廷,正好兩相中和。

梅執禮對這個模式沒有什麼深刻認知,感覺這相比于征兵法案簡直不算是制度改革。只是將監察從內部換到了外部。

便說道︰「臣稍後便去草擬制度,待官家批閱之後,公諸有司。」

趙桓嘴角上揚,大宋的開放包容,真的是讓愛不忍釋啊。朝廷公卿、各部寺監都對改革持有非常開明的態度,習慣于與時俱進。

這樣開明的國度,這樣積極的文明,怎麼忍心讓她毀滅于野蠻部落,最終墮落到十幾戶人家共用一把菜刀?

隨後趙桓吩咐道︰「草擬法度時,注意增加監管內容。由兵部向三司提交軍器采購目錄,三司提供方案。除了兵部與三司要監察軍器質量外,台諫也要定期檢察。」

「若兵部檢查出質量問題,責任歸咎于軍器三司。若台諫檢查出軍器質量問題,責任歸咎于兵部。」

梅執禮頷首,說道︰「將權責嚴格分明,能使兵部與軍器三司互為敵對,二者很難沆瀣一氣。畢竟最終是兵部簽字畫押,全權擔責。」

官員最擔憂的是什麼?當然是自己的烏紗帽。若一處機構完全沒有存在意義,隨時可能被裁撤,官員們一定提心吊膽,處心積慮的去爭奪權柄。

在這種情況下,三個軍器生產部門一定會努力提升自己的工藝,最終形成自己的優勢產品,然後去爭奪官府的軍器采購份額。例如弓弩造院擅長生產神臂弓,便會逐漸增加工人,提高產能。東西作坊擅于造甲,便會新築熔爐,增加生產線。

這比官府一刀切去強制劃分各司生產內容強多了。

當然,為了提高競爭力,這三個機構也一定會改善技術,發明創造。

例如東西作坊在生產遠程武器方面勢必比不過弓弩造院的神臂弓。

可以想象,南北作坊一定會嘗試其他技術突破,例如研究火藥、火槍。

神臂弓已經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了,想在弓弩方面超越他已經基本沒有可能。

而火藥在大宋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工匠們勢必會研究火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