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章大宋民間武德

震天動地的呼喊聲,仿佛是東京城這座沉寂許久的巨大城市發出的怒吼。

自皇帝以下,內城所有君王將相、守城官兵都被吸引了目光,震驚的望向外城。

只見在蔡河以南,到處是怒吼的百姓,正在從四面八方猛攻金軍的砲座。

于是趙桓再一次親眼目睹了,東京城百姓欲巷戰,其來如雲的那一幕。

百萬軍民被鼓動,金軍直接陷入人民(和諧)戰爭的汪洋大海當中。

至少四萬開封居民帶著弓弩刀劍,主動前來圍殺金軍。

與後世人印象中的宋朝重文輕武印象不同,大宋在民間其實十分崇尚武藝,保家衛國熱情高漲。軟弱的是朝廷君臣,民間百姓卻不願背負「文弱」的評價。

對此千古大文豪蘇軾贊為「戴弓而鋤,佩劍而樵」。中原五千年,帶槍生產的風氣再次出現,要在千年後,天朝初建時那個熱情如火的年代了。

所以《水滸傳》中各種好漢的故事背景就取材于當下。

在當下最流行的兩種運動,其一是關撲,其二就是射箭。

而射箭尤盛,堪稱是全民最流行的運動項目。從君王將相,到普通百姓,都對射箭運動十分酷愛。這種射箭風氣,可謂彌漫大宋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角落。宋人對弓箭的熱衷,幾乎堪稱歷代之最。

「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這句話直接被寫進兵書,當作全軍教條。

而且宋朝民間還遍布「弓箭社」,這種民間武裝組織甚至得到大宋官方背書。大宋弓箭社里可是奇才輩出,中興四將中的兩位都出身于弓箭社,韓世忠以挽強馳射,勇冠三軍而發跡。岳飛更是自幼學習武藝,最著名的就是他射藝無雙,能開三石強弓。

宋軍朝軍隊的暗弱,正凸顯了古典軍隊與近代軍隊的區別。在軍隊中至關重要的還是組織性。沒有良好的組織能力,普通士卒個個梁山好漢也沒用。而另一方面,代表時代巔峰戰力的岳家軍也不以士卒善戰而聞名,讓舉國天下及後世崇慕者都印象深刻無比的是岳家軍的軍紀。

但在眼下東京,數以萬計的「梁山好漢們」,進行巷戰,卻著實展現了宋朝好漢們的實力。

金軍砲座周圍士兵在忙于發砲,陣型並不密集,有十數座砲座被東京好漢們突襲成功,亂刀砍碎。

最激烈的戰事發生在麥秸巷口,因為在這個巷口正南方就是國子監與太學,足足上萬太學生,一個國家最激昂熱血的群體,參與了此次圍殺金軍。

太學一直在靖康之難中非常活躍,無數太學生曾一次次向官府請願主戰,要求官府任命主戰派宰相李綱上台。

此次太學生的領袖就是陳東,歷史上這位太學生就曾組織數萬人參與學生(和諧)運動,逼迫趙構御駕親征金國,結果被趙構所殺。

金軍主力也就是女真人本部猛安,列陣在麥秸巷十分嚴整,陣型未亂。

但問題在于麥秸巷口阻塞了太多的潰兵,他們從保康門街退下來,結果被迎面而來的東京好漢與太學生堵在了巷口。

雙方約兩千余人在巷口慘烈廝殺,南北方向還有漫長的隊列擠不進戰場,結果使得金軍主力也無法擠僅此處。

而金軍行動受阻,大宋好漢們卻大得便利。長街兩旁的商鋪,不斷有人家打開大門,里面的店家、跑堂都熱情的跑到街頭,大喊道︰「好漢,好漢,到咱家店鋪二樓,那里站得高,射得準。」

有了普通百姓相助,東京城民兵、弓手、好漢們紛紛登樓,居高臨下的射殺金軍。

除了東京百姓,另外最積極的當屬軍巡捕屋的吏員。

軍巡捕屋主要職責是防火、巡警,後世隸屬消防、警察,但在當下都歸禁軍管。

東京城內每三百步就設軍巡捕屋一座,每處有士兵五人,負責夜間巡警和拘捕犯人。又在軍巡捕屋高處用磚砌望火樓,有人執勤眺望。

除了這些,樓下還有若干間公房,駐扎百余名士兵,並儲存有各種器具,斧鋸、梯子、火叉、繩索、鐵鉤等。

這些人十分看重趙桓給出的懸賞,畢竟直接進職三等,很多人甚至可以月兌離吏員身份,轉為大宋官員了。

再加上他們平時多有訓練,膽氣比普通百姓要更大一些。在他們的指揮下,東京百姓或直接爬上軍巡捕屋的望火樓上,或從屋里搬出梯子,直接爬到各個房屋的房頂,佔據了最高的視野,對金軍的動作一覽無余。

陳東就站在屋頂上,向下面的東京市民大喊道︰「不用往巷口擠,金人太多,我們不可能殺完。去拆毀金人的砲座,金人主力沒有騎馬,正步行列陣,前去營救潰兵。守衛砲座的人不多。」

下面一名膀大腰圓的猛漢重重的吐了口唾沫,抱怨道︰「最不待見的就是這些讀書人,只會磨嘴皮子,要廝殺還不是讓我等去!」

「寶哥,那我們去不去?」猛漢身邊一名持槍棒的男子緊張的問道。從沒上過戰場的他,初見這麼慘烈的廝殺,早已慌了神,毫無章程。

「他女乃女乃的!去!雖說不待見這些磨嘴皮的,但這次他們說的沒錯。」

這位猛漢被敬稱一聲寶哥,是因為他在整個東京城都頗有名聲。他名叫李寶,善角抵,都人號為「小關索」。

此時赫赫有名的《三國演義》還未問世,《水滸傳》更是要等滅了南宋的蒙元末代時才開始創作。

而李寶就已經有了小關索的名號,可見其勇武已經極似民間傳說人物。甚至《水滸傳》中「病關索楊雄」,創作形象應該就是受他影響。

陳東是太學生的領袖,他李寶就是東京好漢們默認的領軍人物之一。

李寶敢率領一眾弟兄主動前去撩金人虎須,最大的底氣是從外城四壁被破時,李寶便以縱橫之術,連結城內諸多志同道合者。有三百余好漢直接听其調度。

更曾經前往官府,乞請軍器以備緩急。官府拒絕後,李寶便鼓召東京軍民結集私造。

當初孫傅、張叔夜組織民兵與金人巷戰,欲重奪四壁,李寶便曾經率眾參與,還分得了幾套甲冑。

李寶轉頭望向身後跟在自己身邊的三十九名披甲好漢,臉上頗為得意。

官府只分了幾套甲冑,剩下的三十多套可不是這些好漢們私自打造的,私造鎧甲是重罪。而是他們搶的!從禁軍手中搶過來的。

四壁失守後和,無數的禁軍潰散,散兵游勇沒勇氣抵抗金軍,卻在城中四處打劫。

靖康之難中,前期給東京城造成最大傷害的就是這一批人。開封府數次頒布政令,讓他們上交軍器,允許百姓檢舉揭發。

李寶,或者說城中大部分有心的豪杰,都或多或少的搶了一批弓劍槍甲。

比如團聚在李寶身邊這三百人,人人都有槍棒,還有強弓兩百一十七副,皮甲一百八十三件,盾牌六十七面,重鎧三十九套。

甚至他們還有五張神臂弓!這種神器,出現在民兵武裝手中,地位可是堪比李雲龍手中那門意大利炮。

只是神臂弓的弩箭,他們只在城中尋到了三十七支,平均每人只能射七箭。訓練折損了十二支,如今每人只剩下了五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