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三章 稅改肇始(1)

大明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不管是在什麼時期,都是這一特性,哪怕是期間經歷眾多叛亂,都沒有影響到這一特性。

這是大明問鼎神州的根脈所在。

只不過相較于明初時期,崇禎皇帝所處的時期,很多支撐王朝統治的梁柱,都被啃食的歪掉了。

比如賦役制度。

比如軍隊制度。

皇帝想集權,構建沒有貴族特權的集權統治,明確各級權力承載,以確保皇權是最大的。

文官想分權,構建限制皇權無序的集權統治,明確各級權力承載,以確保皇權能被制約。

皇帝的確是會出錯,畢竟皇帝也是人,不過一旦出錯的話,就會對大明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土木堡之變。

此役的戰略錯誤,導致大明損失了無數精銳之士,折損了大批文武,特別是一批能打的武將勛臣,縱使最後沒讓大明社稷傾覆,可是也造成大明的權力構架出現傾斜。

皇帝會出錯,難道文臣就不會出錯?

大明的文官群體,從來都不是單獨的個體,在他們背後代表著一個個群體,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使得先前很多好決策,好方針,最後都演變成利己的東西,坑害著大明的統治根基。

特別是那句祖制不可違,每每叫崇禎皇帝听見以後,那心里都是厭惡極了,這本該是規諫天子的話,卻漸漸的變了味道。

什麼祖制不可違,那分明是利益不可違。

崇禎皇帝就是想要打破這一格局,不想讓大明循規蹈矩下去,就是要讓大明不斷地調整國策。

沒有一成不變的國策,就算是再厲害的人,再高瞻遠矚的人,都不可能站在前人的角度,去預判後人的發展。

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這個畢自嚴啊,總是要在較為特殊的時期,才選擇做出他覺得對的事情。」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御覽著所拿奏疏,笑著搖起頭來。

「就畢卿所呈奏疏,要打擊私鹽,清查鹽場和灶戶等事,內閣那邊是什麼反應?只怕反響很激烈吧?」

「陛下英明。」

內務府總管大臣錢肅樂,神情嚴肅的作揖行禮道︰「當前山東和江南諸省,受那兩個要桉的影響,地方肯定是不安穩的。

更別提新生的寧夏叛亂,讓朝廷出動京營前去平叛,求穩,是現階段朝廷所需要著重去做的事情。

可是偏偏在這個時候,畢閣老卻呈遞這等奏疏,想打擊私鹽、清查鹽場和灶戶等事,這在內閣引起很大的爭議和分歧。

甚至據臣所知曉的情況,韓元輔、溫閣老他們,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不過溫閣老要更溫和一些。」

「你是怎麼看的?」

崇禎皇帝放下手中奏疏,看向錢肅樂說道︰「你覺得畢卿所提鹽稅整頓,對于國朝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呢?還是弊大于利呢?」

「啟稟陛下,臣以為是利大于弊。」

錢肅樂作揖再拜道︰「盡管說畢閣老所呈奏疏,是比較特殊的士氣,不管是衍聖公府一桉,亦或是江南刺殺一桉,至今都還沒有一樁明確下來。

這兩件要桉的出現,在朝野間的反響很大。

且畢閣老所提鹽稅整頓,涉及最重的恰恰又是山東和江南諸省,朝廷若真想做好這件事情,那必然會在地方引起一些風波。

可縱使是這般,依著臣之愚見,有些事情終究不破不立,涉及鹽政所存弊政,都是較長時間堆積下形成的。

倘若不這般推行起來,那問題只會越堆越多,這直接產生的影響,就是朝廷每年所征鹽稅會連年遞減。」

「你能這樣想,朕很欣慰。」

崇禎皇帝贊許的點頭道︰「這件事情想要推行起來,的確是不容易的事情,不過就算是再難,也要逐步的推行起來。

內閣想爭論此事,那就讓他們爭論吧。

朕相信畢卿的能力,也相信畢卿的手段,更相信國朝上下,有很多像畢卿這樣的大明棟梁在。」

崇禎皇帝所籌設的內務府,存在著一個任何人都不知曉的根底,那就是所聚攏的內務府職官,多數都是原有時間線上的抗清英雄。

錢肅樂是。

李長祥是。

張肯堂是。

黃道周是……

太多太多這樣的俊才,通過崇禎皇帝的意志,聚攏在內務府這一權力構架下,這使得他們在京城,在大明各地,在賑災行署做著事情。

過去抗清。

現在抗權!

抗什麼權?

一切不法之特權!

權力倘若失去了制約,那就不能稱之為權力,而是一種作惡的工具,崇禎皇帝就是要用他的方式,來逐步給權力套上籠頭。

「陛下,臣覺得這件事情,不該只在朝堂上爭議起來。」

錢肅樂想了想,對崇禎皇帝作揖道︰「在民間也該形成爭議,正如陛下當初所提,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讓更多的群體參與其中,爭論此事,那麼朝廷所掌握的主動權就多了。

鹽政是否存在問題。

鹽政是否存在弊政。

民間的一些建議,其實也是能听取的,如果說此事能夠做好的話,說不定能幫著畢閣老……」

「你的想法不錯,此事就交由你來辦吧。」

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定期向御前呈遞奏疏,朕會持續關注此事,內務府所籌設的新制鹽場,也該發揮它們的作用了。

傳達朕的口諭,先在天津直隸州把鹽價給朕打下來,朕要鹽成為利民的鹽,而非掠民的鹽。

今後的大明鹽政,朝廷要逐步恢復專制主導,一些鹽商想要通過賄賂、勾結等方式,來左右鹽價走勢,朕絕對會讓他們付出慘烈的代價。」

「臣遵旨。」

錢肅樂當即作揖道。

鹽鐵專營,這是中央集權的大一統王朝,手里所掌握的重要財源,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大明開始漸漸變了味道。

崇禎皇帝清楚的知道,隨著大明境內的原始工業化穩步推進,過去那種鹽鐵專營模式,已然是不合時宜的了,他要通過自己的方式,給大明探索一條新的路,確保財稅收入的穩定。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