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二十八章 黑科技(2)

「砰!」

在崇禎皇帝等一行注視下,方正化手持線膛燧發槍,通過火槍自帶準星,瞄準50米處木耙,就扣動了扳機。

硝煙在銃口出現,50米開外的木耙,應聲出現破損,這讓崇禎皇帝見到後,臉上露出澹澹笑意。

不管是射程穩定,亦或火槍精準度,方正化所持線膛燧發槍,都碾壓初代燧發槍,更別提魯密銃、鳥銃之類的火繩槍。

「繼續。」

崇禎皇帝伸手道︰「測試射擊100米木耙。」

方正化不敢遲疑,在畢懋康的指導下,開始退膛、清理藥室、裝填底凹彈,然後忍著激動,重復方才的動作。

「砰!」

「繼續!」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在崇禎皇帝的旨意下,方正化一次次的退膛、清理、裝填、射擊,從100米木耙,到150米木耙,到200米木耙,到250米木耙,進行相應的射擊測試,而隨著頻率的增多,方正化心里生出擔憂。

這般頻繁的射擊測試,一旦所持線膛燧發槍出現炸膛,那他必然受傷,可天子的旨意讓他不敢違背。

不過讓方正化感到驚愕的是,所持線膛燧發槍並未炸膛,甚至隨著射程的增加,而讓方正化感到震驚。

方正化所持線膛燧發槍,相較于先前的魯密銃、鳥銃、初代燧發槍,其有效射程能達到驚人的200米,其精準度之高,不僅讓方正化感到震驚,亦讓王承恩、劉文炳這些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要知道魯密銃、鳥銃等火繩槍,有效射程僅不到50米,這種射程上的差距,所形成的碾壓優勢,一旦運用到戰場上,那簡直是不敢想象的。

「好槍!」

崇禎皇帝一甩袍袖,快步向前走去,對畢懋康他們說道︰「像這等精良的火槍,若是能大批量列裝軍隊,在戰場上所形成的優勢,將會是不敢想象的。」

本興奮的畢懋康、宋應星、焦勖他們,听聞天子所講的這些,卻紛紛收斂笑意,一個個神情變得躊躇起來。

「陛下,盡管說線膛燧發槍研制出來,不過想和初代燧發槍那般,具備較高的生產效率,還要經較長的時間。」

畢懋康上前作揖道︰「不管是膛線的刻畫,還是特殊鋼材的生產,亦或者底凹彈的制造,那都帶著極高的成本。

據武備院的預算,生產1桿線膛燧發槍的成本,能抵得上5桿初代燧發槍,且對銃炮匠的要求極高,依著當前的生產水平,還不足以大批量生產。

僅西山所籌軍工產業,每月能量產200桿線膛燧發槍,想實現真正的大規模量產,必須提升上下游產業,這需砸進去的銀子很多……」

說著,說著,畢懋康閉上了嘴,而焦勖、宋應星他們,無不是露出凝重的神情。

這才剛剛起步啊。

本心情不錯的崇禎皇帝,听到畢懋康所講的這些,輕嘆一聲,心里生出感慨,大明的原始工業化,還有著較長的路程要走啊。

想量產線膛燧發槍,就必須提升上下游產業,這又將砸進去大量銀子,這就是新的沉沒成本。

這個沉沒成本,或許100萬兩銀子,或許200萬兩銀子,或許更多……

「武備院出一份詳細的方案,哪些產業需要提升,如何培養技術人才,怎樣推動產業新產品等等,盡快呈遞到御前來。」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伸手對畢懋康他們說道︰「如果能通過量產線膛燧發槍,而推動諸多產業的提升,哪怕調撥再多的銀子,朕都會勒緊褲腰帶的。

與此同時,對線膛燧發槍和底凹彈的技術封鎖,必須絕對重視起來,絕對不能出現外泄的情況。

此外西山籌建的軍工產業,從即日起準備有計劃的進行革新,將初代燧發槍的生產線剝離,並向天津、遼前等地進行轉移。」

「臣等遵旨。」

畢懋康他們當即作揖道。

對崇禎皇帝來說,既然線膛燧發槍順利研制出來,那初代燧發槍的生產,就變得不那般重要了。

和李自成的軍火交易規模,可以相對應的提升,後續要增加傾銷對象,比如朝鮮,比如倭島,比如歐羅巴各國,以此增持軍火交易的規模,用賺取到的錢財,來填補武備院這一吞金獸。

甚至崇禎皇帝還迫不及待的,想要看著建虜獲取初代燧發槍的技術,以此將黃台吉所領建虜八旗,引進軍備競賽之中。

掌握著新一代火器技術,使得崇禎皇帝的底氣更足,在後續的謀劃部署中,能佔據更強的優勢。

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必然伴隨著產業規模的攀升,唯有形成真正的良性循環,才能確保相應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檢校完線膛燧發槍後,在畢懋康、宋應星他們的介紹下,崇禎皇帝又先後檢校了幾款輕型火炮、中型火炮、重型火炮的試驗,還觀測了新型開花彈的炮擊,唯一出現意外的是熱氣球。

「熱氣球的研制和改進,要繼續進行下去。」

看著被摔死的死囚,崇禎皇帝皺眉說道︰「該領域出現死傷,是很正常的情況,武備院的人才,絕不能親自試驗,只能用死囚來代替進行。

什麼時候武備院這邊,能研制出一款穩定性強、持續性高的熱氣球,那對今後的戰爭格局,必然會帶來全新的改變。」

「臣等遵旨。」

神情有些低落的宋應星、焦勖、湯若望等人,紛紛拱手作揖道。

在武備院這邊,分屬有相應的研制團隊,所涉足的領域很多,這也使得武備院在過去耗費的糧餉,是極為龐大的存在。

可是就當前的研究成果,在崇禎皇帝逐一視察後,心里是非常滿足的,大明在科研領域的進展,開始真正意義上的蓄力了。

「武備院,是大明的前沿陣線,你們要給朕守好了。」

看著宋應星他們,崇禎皇帝伸手道︰「不要怕花銀子,需要再多朕都給你們,但該保密的保密,該培養的培養,該發展的發展,你們所鑽研的這些領域,才是大明復興崛起的關鍵。」

崇禎皇帝並不精通火器、火炮等諸多領域的技術。

不過崇禎皇帝卻明白一個道理,大明想走原始工業化,就必須有一批人走在前面,去鑽研各種現階段未知的領域。

唯有他們取得相應的成果,那大明原始工業化的承載基礎,才能相對應的夯實牢靠。

就像現階段北直隸等地,所進行的整飭馳道、整修水利等工程,能持續不斷的進行,就跟各類型號的水泥成功研制,是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大明的皇帝可以不懂,但大明的人才不能不懂,這才是關鍵所在。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