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七十八章 官辦學堂(1)

紫禁城,乾清宮。

「李卿,現在身體怎樣了?」

崇禎皇帝面露關切,看向面色紅潤的李之藻,「近期有沒有叫中醫學舍的人復診?身體是本錢,就算身兼京師大學堂的重擔,也要以照顧好身體為前提,不可透支元氣,不然怎樣為社稷慮,為朕分憂?」

「啟稟陛下。」

李之藻心生暖流,拱手作揖道︰「臣的身體已無大礙,武之望說了,只需溫補調理,不要太操勞就行。」

「那就好。」

崇禎皇帝微笑著說道︰「有武卿之言,朕就放心了,不過卿家還是要多注意,萬莫太操勞才是。」

「臣遵旨。」

李之藻當即應道。

看著眼前的李之藻,穩坐在龍椅上的崇禎皇帝,心里生出些許感慨,此人可是難得的大才。

作為大明最早接觸西學的群體,諸如李之藻、徐光啟這些人才,不管是在士林中,還是在仕途上,都不是特別的順利。

哪怕他們的確有才。

然大明的意識形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很保守和僵化的,這也使得他們不被大明文官群體和多數讀書人所接受。

不過這些都成了過去式。

在崇禎皇帝的聚攏下,李之藻、徐光啟這些人,都得到相應的重用,並將接觸西學的群體,全都邀請到京城來了。

這些對崇禎皇帝來說,可都是寶貝疙瘩,他們代表一種可能。

能否吸收西學精華,摒棄西學糟粕,以神州文明為根脈,逐步開拓屬于大明的各領域學科。

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卿家,當前京師大學堂,籌設發展的怎樣了?」

崇禎皇帝神情嚴肅,看向李之藻說道︰「涉及術算、物理、化學、天文、財政、地理等諸領域學科籌建,是否都逐一明確下來了?

算起來,京師大學堂籌建時間不短了。

朕雖說忙于政務,然心里卻牽掛著此事,該學堂發展的好與壞,對大明能否中興,所起作用可不小啊。」

盡管當前在西山那邊,武備院麾下人才濟濟,帶動著大明的前沿發展,然在崇禎皇帝的眼里,還是太少了。

以後大明想要發展,離不開成規模的人才隊伍,京師大學堂就是一顆火種,代表著解放大明思想的火種。

大明科舉必然要徹底革新,靠讀幾本聖賢書,參加科舉考試,就能邁進大明仕途,這遴選的人才,不是崇禎皇帝想要的。

治理河道他們懂嗎?

梳理財政他們懂嗎?

籌建產業他們懂嗎?

規劃建設他們懂嗎?

斷桉判桉他們懂嗎?

大明黨爭不休的根源,一個是利益使然,一個是思想守舊,這就像是兩座大山,不是輕易就能鏟除掉的。

所以崇禎皇帝要逐步的撬動根脈,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夠革新大明的意識形態,徹底改造大明教育。

「啟稟陛下,京師大學堂所開諸多學科,相應教材皆已編撰完畢。」

李之藻眉宇間難掩激動,拱手作揖道︰「尊奉陛下當初所定旨意,從初階、到中階、到高階,各個層次的教材,由易到難循序漸進。

時下直隸所轄皇莊,開設的那批小學堂,將初階的各類教材,都刊印並傳授相應知識。

現在京師大學堂這邊,有各學科的教員129人,招募生員276人,讀書人431人,算是初具規模了。」

都過去半年多的時間,才招募這麼一點人,未免太少了吧。

崇禎皇帝眉頭微蹙,他心里也清楚,在大明發展新學科,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沒想到困難成這樣。

就這麼一點讀書人,只怕多數都是科舉無望,或家境貧寒的群體,只怕部分學科,所進修的讀書人更少。

教育不能形成規模,就無法以量變形成質變,更別提邁向井噴式發展了,這可不是崇禎皇帝想要的。

不過各領域學科的教材,由易到難都編撰起來了,這代表著只要加大投入,就能吸引更多的群體進來。

現階段還不是給予京師大學堂,等同于國子監地位的時候,畢竟真要這樣做的話,只怕會引起文官群體的反撲。

有很多謀劃和部署,都在穩步向前推進中,崇禎皇帝不允許秩序出現混亂,那對後續的發展沒有益處。

「這些在學堂的讀書人,有多少是有潛力的?」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看向李之藻說道︰「按理來說,京師大學堂的待遇不錯,為何進學堂的讀書人,會這般的少?」

李之藻臉上的笑容沒了,「有潛力的讀書人,可能只有不到兩成,剩下的那些讀書人,只能學到一些皮毛。

京師大學堂的待遇是好,可是終究不能參加科舉,所以很多人都望而卻步,臣等也在絞盡腦汁,想招募更多的讀書人。」

李之藻所說的這些,是很現實的事情,對大明的讀書人來講,不能參加科舉的學科,他們是踫都不會去踫的。

非但如此,他們還會抨擊。

儒家思想能長久不衰,除了迎合統治所需以外,根源就是有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以開蒙為起點,到科舉為終點,不同階段,進修不同的知識典籍,可謂安排的明明白白。

這是長達數千年的底蘊沉澱,想動搖儒家思想的根脈,可不是上嘴皮,踫下嘴皮,說動搖就能動搖的。

「不能只把視野局限于京城,或者京畿,這樣下去,京師大學堂根本就發展不起來。」

崇禎皇帝想了想,伸手說道︰「朕想到一種辦法,現在北直隸上下,自盧卿出任直隸巡撫後,各府縣的情況都在有所好轉。

特別是直隸賑災行署的籌建,叫很多破產的群體,被安排在各個領域謀生,他們的家境都在有所好轉。

京師大學堂可將主要招收群體,集中在這些群體的子嗣身上,盡管他們多數是不識文斷字的,但是在白紙上作畫,往往難度會減少很多,朕可以給盧卿傳旨,叫賑災行署方面,對你們有所配合。」

相較于李之藻所想的那些,崇禎皇帝所想的要主動些,有效集中各項資源,來培養屬于大明各領域的人才,籌建起層次分明的隊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