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十五章 農科

小農經濟下的大明,對待農事這一塊,是極為重視的。

甚至還設有治農官,不過職權多與催收農業稅收有關,但是現在吧…嗯,跟虛設沒有什麼兩樣。

重農抑商的國本下,大明的主流思想,就是輕商稅,重田賦。

只是在崇禎皇帝的眼里,只把眼界盯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是極其不負責任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現在的大明,處在多災多難的小冰河時期,不增加糧食籃子,不設法提高畝產,那糧食荒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被韓贊周急吼吼趕去文華殿,傳口諭特召,趕來軍機處的徐光啟,心里很是疑惑,天子究竟是為了何事,叫韓贊周表現得這般著急。

是因武備院的事情?

還是因督倉場事?

現在的徐光啟,雖說群輔,但是崇禎皇帝的特別倚重,其在內閣的地位和話語權,都是不容小覷的。

不過主抓的這兩件事情,也叫徐光啟變得非常忙碌。

帶著種種疑惑,徐光啟跟隨韓贊周一起,便匆匆趕到軍機處這邊,見到崇禎皇帝後,便要拱手作揖。

「臣…徐光啟……」

「愛卿快免禮!」

崇禎皇帝走上前,面露笑意,伸手托起徐光啟的雙臂,此幕叫王在晉他們瞧見以後,心里是唏噓不已。

自建虜進犯大明關內,天子御駕親征,擊敗來犯建虜,凱旋歸朝以來,就對朝政的處理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

先前是事事都要過問,事事都要催促,但現在卻變得不一樣了。

「徐卿啊,朕方才听王卿說,你先前呈遞過甘薯疏?」崇禎皇帝說道︰「現在培育甘薯一事,徐卿還有在做嗎?」

「有…有!」

徐光啟從疑惑,到驚奇,再到激動,當即拱手作揖道︰「啟稟陛下,甘薯一物,絕不像世人所言那般,是……」

「徐卿,朕明白。」

見徐光啟的情緒這般激動,崇禎皇帝就清楚是怎麼回事,對紅薯這一舶來物的接受,大明並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高,甚至是不屑一顧的。

處在頻繁的自然災害局勢下,糧食危機持續加劇的大背景下。

遠在北方的京城,身處南方的金陵,所設的兩套大明班底,都沒將眼光放到其他的地方上,為大明解決糧食問題,只是在被動的承受這一切。

那麼像這樣的大明,又怎麼可能會有救呢?

「現在有關甘薯的良種,培育出來多少了?」打斷激動的徐光啟,崇禎皇帝開門見山道︰「現階段的良種,能否在我大明北方規模化種植?」

「啟稟陛下……」

徐光啟強壓激動,穩了穩心神,開口說道︰「先前…臣所培育的良種,有數百石,但多數皆在臣的家鄉窖藏,少數帶到京城來了,不過種植的成效並不理想。

但是臣的心里堅信,甘薯一定能大規模種植,不過需要悉心培育,尋找到最適合種植的良種。」

個人的培育良種行動,永遠比不上國朝的培育行動,畢竟培育一事,需相應的人手,還有大量的銀子。

「這樣啊。」

崇禎皇帝不假思索道︰「那就特設一個農科,由徐卿親自主抓,所需的一應人手,包括銀子,具體由徐卿和王伴伴對接,需要什麼,就提供什麼。

韓贊周,你現在就去找王伴伴,將此事給他講明,並明確的告訴王伴伴,此事朕非常重視!」

「奴婢領旨!」

韓贊周聞言,哪里還敢遲疑,當即拱手作揖道,在王在晉他們詫異的注視下,就匆匆離去了。

天子對甘薯培育一事,所表現出的這種態度,的確叫王在晉他們沒有想到,難道這甘薯一物,果真有這般了得嗎?

「對了徐卿。」

瞅著激動不已的徐光啟,崇禎皇帝接著又說道︰「朕特設的這個農科,不要只側重于甘薯培育這一個小項。

在其他的糧種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要擔心多耗費銀子。

比如尋找培育新的糧種,比如耐寒性、耐旱性等等。

不管是武備院,還是農科,內帑會一直調撥,你所負責的這些事情,皆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大事。」

徐光啟在政治方面的能力,或許是相對較低的,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可以算是全才了。

對待這樣的人才,多面手,崇禎皇帝肯定要保護好,並叫他在該有的領域,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陛下,若是這樣的話,能否在北直隸治下八府,皆挑選一處皇莊,用作良種培育?」

徐光啟想了想,開口說道︰「不管是甘薯培育一事,還是其他糧種培育,都需要盡可能多的,在不同的地方,觀察具體的變化……」

「需要哪些皇莊,直接向王伴伴言明,到時悉數解決。」

見徐光啟有些躊躇,崇禎皇帝當即表明態度︰「培育良種的人才,徐卿還要多多的收攏聚集。

一個人的力量和能力,終究是有限度的。

農科所做只是,或許見效慢,耗費的銀子多,可若真的能為大明培育出好良種,哪怕是一類,那都是利國利民的大事。

所以徐卿這邊,千萬別有任何心理負擔。

特設的農科,內帑暫撥二十萬兩銀子,後續還需要什麼,直接找朕即可。」

「臣領旨!」

在王在晉他們驚疑的注視下,徐光啟忙拱手道︰「臣定不會辜負陛下厚望,做好農科這邊的事情,還有其他的事宜,臣也定會做好的。」

士為知己者死。

像崇禎皇帝這般信任徐光啟,對其所做的事情,都是堅決的支持,該放權放權,該給銀子給銀子,面對這樣的恩遇,徐光啟除了發光發熱外,還能做些什麼呢?

而對于王洽、王在晉來講,那感慨也是頗深的,一個甘薯,竟能引起天子這般重視,甚至還特設農科。

這樣的一種情況,也叫王在晉他們頗為好奇,倘若甘薯真能培育出來,在大明治下大規模種植,那麼對于整個國朝而言,將會帶來一種怎樣的改變呢?

畢竟災害頻繁這個問題,是國朝最為頭疼的事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