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百六十八章不想升官

興化很窮,這是段鵬來到興化的第一印象。

這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地方讓人很是郁悶。

八山一水一分田,那一分田還要再一分為二,許多是貧脊的砂地和旱地,南方多水稻,這種地方並不能種,打一點麥子也不夠吃。

興化說起來還是一個沿海縣城,只可惜這里的海岸線只有幾百米,是大宋朝海岸線最短的縣城之一。短就算了,海岸線上竟然滿是灘涂,連港口也建不了,有個南日島,只是離興化太遠太遠,那距離幾乎與到清源港差不多。

這樣的區位代表要向海而生幾乎是不可能。

大山又成了興化人民永遠的痛!

段鵬來到興化,才發現這里沒有傳說中沿海地區的發達,只有西南地區一般的貧困與落後,大山讓這里的交通十分不便,老百姓一代接一代受著窮,幾乎沒有翻身的余地。

直到段鵬發現了梁川。

梁川堪稱武侯再世一般的人物,能挽救亂世于危亡的那種人才。鳳山原來是興化貧困重災區,老百姓是窮出名的,如今呢,這里成了福建路有名的富貴鄉,老百姓這日子過的,都快趕上清源港里面的那些城里人了!

為官一任需要造福一方。

如果只想著魚肉百姓,跟蠹蟲何異!

段鵬正是抱著這種思想,才多次來尋訪梁川。

段鵬早就研究過地瓜這種作物,這種作物幾乎是有土就能活,而且地不分肥瘦,往地里插一根藤就能長出一片地瓜。

來年地瓜收成之後,只要留下一點地瓜作藤,將來的地瓜繁育速度將會非常地快!

這可不就是為窮人量身打造的經濟作物!

谷種可不便宜,水稻打理起來可不比養小孩容易。下雨多的時候要去田里劈田埂放水,旱季的時候還要去打桔槁舀水,沒有幾天是舒坦的日子,農民差不多就得天天盯在地里面,這樣收成才堪堪好一些!

踫上蝗災或是水旱災,那就完了,夏季的時候還有台風,一刮地里的水稻就全倒在地上,谷子跟著也爛了!

生活是多麼的不易!

只是段鵬也有難處道︰「地瓜推廣起來可不容易!」

小米與麥子老百姓吃了幾千年,大米同樣久,地瓜鳳山鄉的山民僅僅是吃了幾天便大吐酸水,這種作物配合著吃還可以,但是要完全成為主糧,難度確實不小。

梁川便說道︰「這個倒是簡單。」

段鵬眼前一亮。

「大人只需要逢年過節的時候自己去種一小塊地,收成之後請一些興化城里面的有錢人上門來共同享用地瓜,他們便會知道這地瓜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能吃得起的,連大人也在吃,老百姓有一種攀比和靠攏的心理,一定也會跟著大人,去吃地瓜,只要老百姓吃過幾回地瓜,他們便能依賴上這種作物,到時候大人再做粉的方法傳授出去,老百姓不愁沒有活路!」

「這樣可行?」

梁川透著一股子壞

笑道︰「大人盡管可以試試,豬吃的老百姓肯定看不上,但是知軍老爺吃的,他們可就當寶貝了!」

段鵬嗯了一聲,听見屋外的讀書聲,心中頗有感慨道︰「文先生被你請過來了?」

梁川有些不好意思地點點頭道︰「孟先生去了汴京城,學堂里孩子們也需要先生,便截了知軍老爺的胡!」

「孟先生也是大才,只怕將來功名不遜!」

「他不會去科舉了,但是將來的地位一定不會低。」

「何以見得?」

「孟先生的教義現在正在汴京城開枝散葉,這些理論雖然超前,但是對于社會來說,如果能夠真正實現起來,絕對能讓大宋朝千秋萬代,作為發揚人的孟先生如何會籍籍無名?」

「早前我也曾與孟先生討論過這個社會主義理論,三郎我且問你,這條路可行?」

梁川眼中泛著光,突然無比驕傲地說道︰「當然可行,我們老家已經踐行了快一百年,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全部是有跡可循的真理,如何有假!」

話說著說著又繞到了那個老話題︰「三郎你家不是在大宋?莫非不是皇土,還有搞這一套我不知道的地方?」

這時候梁川就不能跟段鵬再論下去,再說下去可就是大逆不道。社會主義取代了大宋,不就意味著大宋亡國了?

「大人是不信?」

「既是有人提出來,肯定就是有存在過,我自然是相信三郎的話,三郎見識廣博遠勝于我,我如何敢坐井觀天妄自匪薄!」

段鵬頓了頓道︰「只是不知道在興化實行社會主義能不能行得通?」

梁川擺擺手道︰「還早!咱們的生產力還達不到那個層次,大人首要的任務就是讓咱們興化的老百生這創造力和積極性提高上去,首要的任務就是讓老百姓月兌貧,肚子吃飽了他們才有能力來建設興化,讓興化更加富強,在我們那里一直就提倡生產力一定要與生產關系相適應,搞大躍禁是注定要失敗的!」

梁川說得雲里霧里,什麼大躍禁段鵬壓根听不懂,不過有一句話他是听進去了,不管搞什麼名堂,首當其沖的一定要讓老百姓吃飽!這個是實實在在的道理!

咆不飽飯老百姓就會造反,造反的後果是什麼那就不用說了!

梁川一路走來,看到的官員太多太多,形形色色的官員,有的以天下蒼生為已任,有的純粹為了盤剝老百姓,全然不把老百姓當一回事。

京東路的那些狗官,生生把老百姓逼上絕路,做了壞事還要斬草除根,實在是壞得流膿,再看看有些高官,佔著高位同樣不作為,賈朝昌這個平章有做過一件好事嗎,他最喜歡的就是排除異已。

排除異已也有好的,有的人是為了實現自己更大的理想抱負,有的人呢純粹就是為了斂財。

梁川看著這個堪稱不入流的小官,段鵬以前號稱著作郎,以研究孔子的經義聞名官場,他還自己自掏腰包去清源把自己的作品印出來,就

想著能開文脈傳教化。

原以為是個窮腐酸儒,沒想到是一個心懷天下的干吏。這小子因為手下人把老百姓拒之門外,竟然羞憤之下可以拔劍自刎,光是這份通氣就讓梁川折服。

看著他一片躊躇滿志,準備放手大干一場的樣子,梁川內心有幾分觸動!

這年頭可沒有幾個官員會去考慮下面的老百姓誰吃不吃得飽。

他們清一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手底下的這幫人要听話,一定要做順民,絕不能挑事,更不能給他添亂子,誰亂來就殺寫,讓老百姓富起來,那還有天理,這幫人口袋里的錢一多,腦子便開始活絡起來,到時候全是不安定的因素,哪個當官的願意看到這個場面!

在段鵬看來,這與先師的教義並不沖突,衣食足而知禮義,先吃飽飯富起來,到時候才能把禮發揚光大,屆時的興化才會大變革,這才是他身為孔孟學子的應有之義!

兩人正坐著,梁川沒由得來了一句話︰「听說趙王爺想回汴京。」

很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甚至有幾分突兀,段鵬一听先是一怔,然後是有幾分緊張起來,眼神灼灼地看著梁川坐在原地往茶碗里吹著氣,那茶葉明明都不燙……

段鵬讀書多可不代表他是書呆子,難道……

梁川是在暗示他什麼?

「三郎這是……」

梁川淡淡地道︰「我見大人一片赤心為了百姓,這是咱們興化十萬黎生的福氣,本應該把你這好官留在這里,但是如今好官不多了,大人留在此地好比龍游淺水,明珠蒙塵。天下之大自有大人更適合施展拳腳的廣闊舞台,讓更多的老百姓去受益,這才是應該的。我只是听說這個小道消息,特來告知大人……」

梁川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你在這鳳山也呆了這麼多年,泉州府這個位置要空出來,有門路趕去跑一跑,上面的平台更大更容易做出一番事業,能不能成就看你有沒有本事把握住這個機會了!

段鵬听了很是激動,可是這激動就存在了一瞬間,當泉州知府,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除非背景通天不可!

這一任趙惟憲是什麼人,人家是正兒八經的皇親國戚,根正苗紅的太祖後人,自己呢,祖上三代都是貧農,翻一翻祖譜連個九品官也找不出來,想去爭取這個門路,那真真是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談何容易!

段鵬竟然不為所動!

梁川不禁多打量了這小伙子幾眼,怎麼,他知府都看不上?

梁川心里的盤算是,自己在泉州府這一片多有產業,而且難得踫得上一個對商業對老百姓增加收入這一方面頗為熱衷的好官,這于公于私都是一件好事,萬一再來一個宋光斗式的狗官,那自己的事業不是還要仰人鼻息,這官跟自己一個鼻子出氣還好,萬一跟自己不對路,那自己不是要再想辦法除掉他!

與其自己辛苦去下手,不如想想辦法,成全趙惟憲,拉段鵬一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