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三十四章 給朝鮮扣帽子

黎明到來了,東方的天際上泛起了一抹魚肚白,漸漸的黑色褪去,天空上被一層灰白色籠罩。

視線變得更好了,投降不殺的吶喊聲也開始響徹四方。

登陸的陸戰部隊專門學習過怎麼用朝鮮話來說這四字,雖然發音並不怎麼標準,但此刻听在諸多朝鮮兵耳朵中,卻是宛若天音一般動听。

自始至終白馬山城里都沒有兵馬出動,作為義州郡治,作為朝鮮于西線的核心重鎮,白馬山城內常年駐扎著上千兵呢。

別覺得這個數量少,實在是局勢使然。

朝鮮現在根本就不敢在西線屯駐大量兵勢。

他們的主子都已經快搬空關外了,結果你個小棒子卻要在鴨綠江囤積重兵,你想要干啥?

也就是當初丁卯之役前——天啟七年,後金對朝鮮發動的一次戰爭,白馬山城(義州)還會屯駐好幾千人馬,因為那里是朝鮮西線防御的核心啊。哪怕朝鮮撮爾小國,那也是能擠出一些兵的。

但是現在麼,先是丁卯之役,朝鮮被打斷了胳膊腿,再是丙子之役(崇禎九年),朝鮮徹底被打斷了 梁,至此朝鮮王李倧就再無抵抗韃清之心。

縱然他深深的以臣服韃清為恥,更對當初跪拜皇太極耿耿于懷,但李倧已經完全躺平了。一切的憤怒全歸于口中、心中,而再不會宣之于手上。

這樣的一個朝鮮,只敢在義州如此重地布置千把人守衛,就也理所當然了。

沒有義州兵搗亂,登陸部隊完全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三千朝鮮火槍兵幾乎一網打盡。

當太陽升起時候,江邊朝鮮營地一切都已經歸于平靜,大批的俘虜蹲坐地上,一個個垂頭喪氣又惶恐不安。

萬道金光照撒下來,能看到的就只有那未燃盡的營地升騰起的白煙。

安義飛並沒有就此滿足,五十余艘炮船上又趕下來上千名水兵,拖拽著一門門五斤炮和臼炮,與岸上的登陸部隊匯合。

這是一股超過了兩千人的力量,安義飛還要拿下白馬山城!

而至于岸上的俘虜,安義飛則根本就不在意,哪怕立馬就放了他們也無關大礙。

他已經徹底摧毀了這支軍隊不是?

火槍、彈藥、刀槍和甲衣全都被繳獲,這就是一群赤手空拳的人,能當個屁用。

三四百名水兵拿著刀槍,足以讓這些俘虜乖乖的老實。

「老周。那白馬山城我就教給你了。盡快給我拿下來。」

周雲海立馬就應道︰「這事兒包在我身上。今個我就能叫你進城。」

作為陸戰部隊的長官,周雲海已經去到白馬山城外偵查過了,且打骨子里他就看不上朝鮮兵。

「我等你的好消息!」

安義飛滿意的笑了,如果今天周雲海就能打下白馬山城,那就意味著他今天就能抓到金自點這孫子啦?

雖然這個金自點于中原言,毫無分量,可這無疑是對朝鮮親清派的重重一擊,更是對李倧的重重一擊。

因為這個人是可以起到‘孫之獬’的作用的。

通過他的口,秦朗這邊不止可以詳盡的了解到朝鮮朝堂上的一些秘密,還能通過他的口把一些爛事兒套在李倧的頭上。

這個朝鮮王的王位在丙子之役後可就不怎麼穩當了。

安義飛在朝鮮內線口中也听到過不少朝鮮朝堂上的秘聞,知道一些事兒。

丙子之役後,清軍撤軍,帶走了作為人質的昭顯世子、鳳林大君(後來的朝鮮孝宗)與約50萬朝鮮俘虜回國。力主斥和的洪翼漢、尹集、吳達濟三學士也被帶到盛京處死。此後朝鮮不僅向清朝稱臣納貢,還出兵幫助清朝攻打明朝(皮島海戰、松錦之戰)。李倧在此後盡可能順從韃清之意,對恥于向韃清稱臣的大臣則深惡痛絕。

他認為自己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誤國」,又說︰「此輩(斥和派)以國之存亡置之度外,謀佔美名,黨同伐異,竟使宗國覆沒,甚可惡也!」與之相應的是重用主和派和親清派,他在丙子之役後拜崔鳴吉為領議政,崔鳴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後又起用金自點。

所以現在秦朗對于怎麼處置朝鮮這一問題,始終有些游移不定。但他對李倧卻半分好感也無。

這他麼就是一個爛人。

自己心里頭敵視韃清,但戰爭一失敗,就向外推卸責任。所以他的王位要是能穩了才有怪。

因為萬歷年間朝鮮之役的前功,在朝鮮親明那就是先天的政治正確。李倧本身能夠登臨大位,就是打著親明排金的旗號的,然後一舉把光海君給搞定了。

所以他的政權合法性也就在兩次清軍來犯後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大家本身捧你上位就是要親明排金,但你卻兩次向韃清屈膝臣服,這自然就使人們倍感失望。尤其是丙子之役後,李倧的施政政策明顯帶著‘順清遠明’之意,這就叫朝鮮朝中掀起了好一陣辭職和隱退的風潮,其風評與形象也一落千丈。

甚至早在丁卯之役後,朝鮮國內的叛亂陰謀就層出不窮,天啟七年(1627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禎元年(1628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禎五年(1632年)柳應泂謀逆、崇禎六年(1633年)李時說欲立錦原令李倬、崇禎八年(1635年)李基安謀逆、崇禎十二年(1639年)貞明公主及宮人的詛咒事件、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挺海叛國事件、崇禎十七年(1644年)反正功臣沉器遠欲立懷恩君,還有剛剛發生不久的,崇禎十九年(1646年)的姜嬪詛咒事件和安益信謀逆,等等,可以說這是朝鮮王朝歷史上謀逆事件最頻繁的時期。

這些謀逆事件雖然基本在未然之時便被李倧扼殺,其中李倧還毒死了他的兒子昭顯世子,並不顧大部分朝臣的反對,一意孤行,親自下令賜死兒媳姜氏(愍懷嬪),並把他三個孫子(昭顯世子之子)通通流放濟州島,任其自生自滅。

就可見其王座之下人心之浮動。

而這也讓秦朗看到了一個機會,一個給李倧扣帽子的機會。

只要把這帽子死死的扣在李倧的頭上了,把他打作一罪人,那以後怎麼去泡制朝鮮可就有太多的選擇余地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