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301章 石破天驚

張延齡見徐光祚和朱輔皺著眉頭沉吟,于是沉聲道︰「二位公爺,也許我該向二位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做朝廷機構的變革。或許,在二位國公,以及天下人許多人看來,這是一種倒退。畢竟這是太祖高皇帝在位時廢除的制度。也是為了防止臣子坐大專權所采取的措施。就是怕又會出現胡維庸藍玉那樣的人,野心膨脹,動搖大明根基。這一點,我是能夠理解的。但是,在我看來,朝廷機構的改革勢在必行,現如今的架構已經讓我大明陷入內耗之中,導致眾多麻煩的產生,造成了更為危險的局面。我們無需諱言,內廷外廷以及勛戚之家這朝中三股勢力已經不能合力為朝廷效力,而是陷入了各自為各自集團利益謀私,甚至各自的利益已經凌駕于大明的國家利益之上,這已經是舍本逐末,完全背離了太祖高皇帝的初衷了。」

徐光祚和朱輔沒有回答,但他們听懂了張延齡的話。確實,大明三股勢力之間確實陷入了某種不正常的傾軋和爭斗。彼此之間的敵意甚大,相互排斥,一有機會便會下狠手。互相之間收買策反滲透,搞得一片烏煙瘴氣。而且釀成了巨大朝廷動蕩。這顯然不是健康的朝堂氛圍。

「當初的劉謹,不久前的楊廷和,都為了爭奪主導權搞出了大亂。相互之間對抗不合作,導致朝廷諸多政務荒廢。為了爭功顯位,劉謹搞土地新政和清查屯田之事,搞出了寧夏之亂和劉六劉七的大亂。楊廷和搞出了河套之敗,害怕受到懲罰,又做出弒君作亂的天理不容之事。可笑的是,他們身邊還有那麼多人支持。那便是將小集團的利益置于朝廷利益之上,枉顧朝廷大局而只顧私利。當然,這並非完全是因為朝廷機構的問題,和人的關系很大。但是,正是這種勢力三分,潛移默化的將朝廷分裂,這便是這一切發生的最基本的原因。沒有劉謹楊廷和,一樣還有其他人會成為那樣的人。」張延齡繼續說道。

徐光祚和朱輔皺眉撫須思索。這些問題他們其實根本沒有考慮過。在他們的一生之中,關于這些方面的考慮基本上沒有。以徐光祚為例,之前他和英國公張懋私下里商談最多的便是重振勛貴集團的榮光,如何維護勛貴集團的利益以及自家國公府的存續和振興。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

這其實也是正常的。自土木堡之敗,老一輩勛貴國公全軍覆滅之後,勛貴集團衰落後,勛貴集團基本上考慮的都是這些問題。

對于朝廷里發生的事情,勛貴集團采用的大多都是不參與不站邊的原則。除非別人將手伸進勛貴集團之中,損害了勛貴的利益才會進行反擊。

張延齡說出的這些問題,他們根本沒有想過。但其實,作為皇族的共同利益者,他們應該要考慮這些的才是。

張延齡吁了口氣,看著窗外的陽光樹影,繼續道︰「太祖皇帝的本意固然是為了大明的穩定。或許也是希望權力分散,讓各種勢力互相牽制,這便是所謂人君御下之道吧。但最終演變的結果卻是每個人都打著皇上的名號,打著為大明著想的名義相互傾軋,推諉,扯皮,攻訐。各種無底線的事都做得出來。朝廷嚴重內耗,導致國力衰弱。為了爭取皇上的支持,一個個不擇手段,完全枉顧大局,枉顧朝廷和百姓的利益。為滿足皇上喜好,好大喜功,奢靡浪費,致使國力疲敝,民生凋敝。我大明朝原本財政充盈,但如今,朝廷寅吃卯糧,百姓民不聊生。這些難道不需要改變麼?」

徐光祚和朱輔有些震驚的看著張延齡,張延齡的話已經涉及了一些不可言述之事,已經涉及到了皇權身上。

張延齡索性不管不顧了,話說到這個份上,挑明了反而更好。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APP&——免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