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183章 永載史冊的一戰

就像攻城作戰一般,崖頂隘口便是城牆,一旦被攻上去之後,便成突破口。

外四軍五千敢死隊在付出了兩千多人的傷亡之後,成功佔領崖頂隘口上方方圓三百步的距離和位置。韃子在崖頂的工事被明軍佔領,反而成為了明軍的工事。利用這些工事,許泰率領剩下的三千敢死隊頂住了韃子的反撲。

當一千名明軍投彈手沖上崖頂後,戰斗立刻變成了另外一種模樣。冒著青煙的手雷四處開花,爆炸聲此起彼伏,崖頂上血肉橫飛泥石飛濺。近距離手雷的威力可想而知,更何況是一輪便要丟出數百枚手雷,造成的爆炸的傷害讓韃子兵馬死傷慘重。

明軍敢死隊的防線進一步穩固,有刀盾兵為投彈手舉盾掩護,並且有崖頂工事的防護,韃子雖有弓箭手掩護沖鋒,卻無濟于事。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告^在線免。費閱&讀!

蠻夷沒有記性。馬背上的民族一旦上了馬背便不知天高地厚,好了傷疤忘了疼。總以為上了馬便天下無敵。總是沉浸在自己的夢境里。

所以,他們很快便夢醒了。

在騎兵進入兩百步距離之後,鳥銃轟鳴,冒著火焰的五挺徐夫人機槍開始怒吼。子彈如雨傾瀉而出,光是六百支鳥銃便夠他們受的了,何況再加上五挺徐夫人機槍。

崖頂上的地形雖然開闊,但是明軍的陣型卻很緊湊,接敵面只有三百步。韃子騎兵還要避開一些亂石,一些之前搭建的土工事,一些凹凸不平的地形,以及一些之前進攻的韃子兵馬的陣型。

所以他們的陣型不得不被壓縮在相距不遠的兩處寬度只有六七十步的沖鋒通道內。這種狹窄的隊形為火器的發揮創造了極佳的條件。明軍火器最不怕的便是扎堆,最怕的是分散從四面八方進攻,那樣會分散火力四顧不暇。

但今天,是個大日子。也是大明朝護國公自研制出來鳥銃和徐夫人機關槍以來最能證明其威力,足以載入史冊,震撼世人的一天。也是真正證明熱兵器碾壓冷兵器時代,槍炮面前,最強兵種騎兵狗屁不是的日子。

無數韃子騎兵猛沖而至,火銃和徐夫人機槍轟鳴著,怒吼著,將無數的子彈傾瀉在那些毫無防護的血肉之軀上。一排排的鳥銃一輪射擊便可殺傷兩三百人,因為陣型太過密集的,根本無需瞄準,也根本不會月兌靶。若不是大部分的子彈都打在戰馬身上的話,鳥銃射殺的人數會更多。

但是,這已經足夠了。鳥銃連發,射速已經很快了。數息之間便可完成一次擊發,已經是令人恐怖之極的殺傷力了。連續射擊,槍彈如雨,殺傷力又比弓箭更加的凶猛,韃子落馬無數。

但最恐怖的還是徐夫人重機槍,機槍操縱手旋轉著槍口,沉悶的轟轟轟聲中,旋轉的槍管噴著紅色的火焰,子彈嗖嗖嗖射出去,一條彈帶十幾息便全部發射出去,那可是上百枚的子彈,堪比數十名鳥銃手拿著鳥銃一起射擊。

射擊手操縱著後方的把柄,可以隨意俯仰調整角度,通過前方準星瞄準射擊,除了花些氣力之外,簡直輕松又簡單。五挺徐夫人機槍一起射擊,沖過來的韃子騎兵難以寸進。所有暴露在射程之中的人馬都難逃厄運。

討論群563743675

如果說上一次韃子沖陣,令人震撼的還只是鐵齒拒馬和鐵絲網陣,以及手雷轟鳴的震撼。那一次的機槍和鳥銃完全淪為配角,徐夫人機槍只是驚鴻一現韃子便撤兵了的話。那麼這一次,鳥銃和機槍便是證明了他們才是此戰的主角。

在傍晚血紅的夕陽之下,在轟鳴聲中,看著無數的血色花朵在韃靼人的身上和坐騎上盛開,爆裂。就像是死亡之花,又像是用最後的生命澆灌的靈魂之花。一朵朵綻放的艷麗而恐怖。

韃子騎兵不肯退卻,他們像是為了證明什麼似的往前沖鋒,像是要證明他們的悍勇無敵一般,即便前方兵馬密集倒下,無主的戰馬四處亂竄,眼前人馬的尸體堆積如山,他們也不肯退卻。

這些有著蒙元血統的北方馬背上的民族,雖然野蠻殘忍,但是他們也有他們的優點,便是強悍勇猛。就像這草原上的狼群一般,他們不肯放棄自己的尊嚴,不肯承認自己的失敗。他們沖鋒著,吶喊著,總以為像是他們的祖先一樣,像是以往他們經歷的戰斗一樣,一定能夠沖到敵人面前揮舞彎刀砍下對手的頭顱。

但是今天,他們的倔強卻是一種不識時務的可笑的送死行為。

鳥銃槍管滾燙,鳥銃手每人配備的兩百發子彈已經即將告罄。五架徐夫人重機槍已經用冷水冷卻的四次,其中一挺已經因為機械故障徹底的啞火了。

這時候,韃子騎兵才吹響了悠長的如哭泣之聲的號角。進攻的韃子騎兵才開始停止沖鋒,連同山崖上的韃子兵馬一起快速逃走,瘋狂撤離。

而山崖上方的草原和山崖交接之處,亂石之間的草地通道上,鋪滿了尸體。到處是血紅一片。

尸體是血紅色的,地下的草是血紅色的,石頭是血紅色的。

夕陽也是血紅色的。

這一戰,雖然持續時間不長,前前後後不過是從清晨到日落時間而已。死傷的人數也不算最多,雙方死傷人數加在一起不超過兩萬人。規模也並非最大,雙方直接交戰兵力不過三萬余人。

但是這一戰,創造了僅僅數百鳥銃和五挺徐夫人重機槍協同射擊,外加部分弓箭和手雷協助之下,硬生生讓兩萬韃子騎兵沒能沖到陣型前沿五十步之內的奇跡。

此戰也因此被載入史冊。

……

三天後,大明北征軍霍世鑒部協助袞必力克莫日的鄂爾多斯部落兵馬攻克黑水城。

五天後,張延齡和張侖率軍攻戰巴圖蒙克位于漠南的王庭所在之處,大青山腳下的達魯城。同時橫掃了陰山和大青山以南的三處部落城寨。將河套以北草原區域盡數控制。

遭受大敗的巴圖蒙克收拾兵馬退回忽蘭忽失溫。那是巴圖蒙克的老巢。後世稱之為烏蘭巴托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