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六章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錢聾四十八年,除去臨清鈔關之外,整個山東解運到我韃清國庫的秋稅才八十多萬兩,現在一個沂州府就收上來一百萬兩的秋稅?

這麼離譜的事兒,別說朱勁松不相信,就連匯報這個消息的曾誠也不敢相信。

要知道,我韃清每年在在山東收上來的秋稅應該有個幾萬兩兩,但是解入我韃清國庫的秋稅就只有八十多萬兩。

這中間的彎彎繞,換了孟良崮上其他的扛把子們可能不太清楚,但是在韃清那邊擔任過泰安府知府的曾誠曾府台卻是再清楚不過。

想在沂州府征收一百萬兩的稅不難,隨便一個知府老爺都能收到不止這個數兒,難的是怎麼在不欺壓百姓的前提下征收一百萬兩的稅,更別說大當家的免了農賦農稅,還三令五申的不允許欺壓百姓。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一百多萬兩的秋稅才會顯得如此離譜。

但是吧,這事兒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兒,不管這事兒有多離譜,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這收上來的秋稅就擺在那兒,也由不得你不信。

在反復核對了好幾遍,甚至帶親自帶人到下面的村、縣去查訪了一番之後,曾誠曾府台也不得不相信這個讓人蛋疼的結果。

曾誠一邊組織著語言,一邊糾結萬分的向朱勁松拱手道︰「大當家的此前曾經囑咐過,咱們孟良崮治下的地區免三年農賦農稅,各地的農會也都知道這事兒,所以沂州府下屬的各個縣衙都沒收什麼農賦農稅。」

柯志明望著朱勁松點了點頭,說道︰「啟稟公子爺,小人確實未曾收到相關的情報。」

被柯志明這麼一說,朱勁松頓時也來了興趣。

要是其他人替曾誠打這個保票,朱勁松可能還會懷疑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問題,可是連柯志明這個明面上的情報頭子都這麼說,那就只能明曾誠說的都是真的。

柯志明手里的情報來源很復雜,並不僅僅只是明面上的天地會,還有殘存的錦衣衛和東廠也會把情報送到柯志明的手里。

當然,朱勁松也毫不擔心柯志明會有什麼威脅性,因為錦衣衛和東廠之所以會把情報送到柯志明手里,完全就是朱勁松的意思。

比如說,整個孟良崮都知道朱勁松的身邊總是跟著一個啞巴一樣的護衛,可是又有誰能知道,這個被天地會派到朱勁松身邊的護衛,其實是殘存下來的錦衣衛的現任都指揮使?

說白了,柯志明就是被朱勁松推到明面上的情報頭子,如果沒有朱勁松點頭,哪怕是殘存的錦衣衛和東廠也不會有人去鳥柯志明,反倒是天地會里面有很多人都是錦衣衛的探子。

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天地會剛剛確認了朱勁松的身份,殘存的錦衣衛和東廠就很快找上門的原因。

殘存的錦衣衛和東廠的反清意志,甚至比天地會的反清意志更為強烈,對于朱勁松的擁護也更為堅定。

天地會,殘存的錦衣衛和東廠,這三家互不統屬,相互之間的關系也是一團亂麻,各自的內部都有對方的探子,各自也有對方所沒能掌握的機密和手段。

相比起來,天地會所掌握的消息大多都是關于民間的,錦衣衛所掌握的消息大多數都是關于官場的,東廠掌握的消息則是韃子皇宮那邊的。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如果朱勁松想要知道錢聾老狗昨天晚上吃了什麼,那麼相關的情報只需要三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擺到朱勁松的案頭上。

也正是因為如此,柯志明這個明面上的情報頭子才能對韃子官府那邊的動態了如指掌,就連阿桂和傅桓、福康安等人的進剿計劃都知曉的一清二楚。

也正是對柯志明的情報來源及真實性都了如指掌,所以在柯志明說沒有收到相關情報之後,朱勁松就更加好奇了。

沒人跑去搜刮百姓,沒收農賦農稅,這就意味著,收上來的這一百多萬兩就只是商稅?

這特麼不是更離譜了嗎,簡直就是離譜到離譜他媽給離譜開門,離譜到家了!

就在朱勁松想著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時,曾誠又接著說道︰「這一百多萬兩,確實就只是今年的商稅,而稅率也僅僅只是十五稅一。」

「一開始的時候,我也確實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甚至還帶人暗中去了一趟下面的鄉縣。」

「直到昨天,我才弄明白這里面的關系。」

朱勁松嗯了一聲,曲指敲了敲桌子︰「說說看?」

曾誠再次拱手答道︰「啟稟大當家的,沂州之所以會出現一百萬兩商稅這麼夸張的數字,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因為大當家的緣故。」

「首先是大當家的親自帶領百姓們大量挖井,今年沂州百姓的收成並沒有受太大影響,再加上大當家的免了咱們孟良崮治下百姓的農賦農稅,所以百姓的日子就好過了一些。」

「其次,就是因為咱們孟良崮大量的收購糧食、鋼鐵、硝石、木炭、硫磺以及其他各種物資,又都是現錢結算,從來不拖欠,所以來沂州的商人也就多了一些,民間也興起了許多工坊。」

「商人本身要交商稅,這一點沒什麼好說的,重點在于民間興起的那些工坊。」

「興辦工坊,就必然要用人,用人就要給開工錢,許多百姓都趁著農閑的時候涌到工坊里面作工,甚至還有許多家里地少人多的干脆省出幾個人來到工坊里作工賺錢。」

「如此一來,百姓手里的錢就慢慢多了起來。」

「百姓有了錢,就想著稍微改善改善生活,這樣一來,又引來了大量的商人」

「所以,哪怕僅僅只是十五稅一的稅率,哪怕僅僅只是商稅,也達到了驚人的一百萬兩。」

說到這里,剛剛還越說越興奮的曾誠,忽然間又變得糾結起來︰「只是我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在泰安府的時候收稅就那麼困難,到了沂州卻又變得簡單?」

「按理來說,商人逐利乃是其天性,十五稅一的稅率雖然不高,但是這些人怎麼就能心甘情願的繳納?」

「另外還有一事,便是許多進到工坊里做工的百姓,張羅著想要搞什麼工會,這個一時之間卻是讓人頭疼。」

「按理來說,咱們孟良崮的許多律條都是承襲大明,百姓本就有結社之權,又是咱們孟良崮率先搞起來的農會,所以,百姓既然想要搞工會,那麼只要報備到官府,別鬧出什麼亂子,那便該由著他們。」

「只是這工會搞起來的後果是好是壞,我一時之間卻是想不明白,如今正在斟酌。」

听到曾誠的這幾個問題,朱勁松曲起手指,慢慢的敲著桌子,心里也開始琢磨其中的利弊。

像曾誠說的之前在泰安府收稅不好收,而在沂州府的商人卻願意老老實實的按照十五稅一的稅率交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利可圖這四個字。

跟孟良崮現錢現結比起來,我韃清朝廷又是個什麼尿性?

只是工會……

工會一旦出現,無論是對于孟良崮的統治還是對于百姓來說,都能算得上是有利無害的大好事兒。

但是,該怎麼樣才能讓那些工坊主們接受工會的存在?

看看後世就知道了,那些互聯網大廠和大部分的私企基本上都沒有工會的存在,有工會的基本上都是官方正規軍。

阿狸直到2021年12月28日才成立了工會,疼訊系更是根本沒有。

工會法?

呵呵!

這其中亂七八糟的原因多如牛毛,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資方不願意自己給自己添堵,另一個原因就是工會的本質有一種碗著資方的碗還要跟資方對著干的嫌疑。

這兩個原因加一塊,這事兒基本上也就廢了個差不多。

除此之外,還有更為操蛋的第三條原因。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懂的都懂。

說白了,這些原因放在孟良崮這邊也是一樣,而且孟良崮這邊剛剛起步,很多東西還不夠完善,萬一步子邁的太大,後果很可能會扯到蛋。

也別說什麼沒了張屠夫也能不吃帶毛豬,這種話听听就好,別信,因為一旦沒有了張屠夫,就很可能連帶毛的豬都吃不上。

心中斟酌了半晌後,朱勁松忽然開口問了幾個跟工會毫不相關的問題︰「咱們孟良崮現在有多少糧食儲備?如果離開了那些商人和工坊,孟良崮能不能實現自給自足?」

曾誠被嚇了一跳,仔細斟酌一番後才試探著答道︰「咱們孟良崮在各縣、鄉都設有糧倉,里面儲備的糧食多以麥子和玉米為主,輔以紅薯、土豆,足夠當地百姓一年之用。」

「至于那些商人和工坊……鋼鐵方面還好說一些,畢竟他們的鋼鐵不足以供應百丈崖那邊,布匹方面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其他方面就難免會受到影響。」

「其他的還好一些,就算受到影響也不會有什麼太大影響,最起碼不會致命,問題在于鹽,二當家的那邊沒有組織好登萊鹽場之前,咱們孟良崮的鹽還是得靠那些商人想辦法運過來,目前的儲鹽,不足三月之用。」

一年、三個月、不致命,等等關鍵字在朱勁松的腦海里不停閃過。

過了半晌後,朱勁松才開口道︰「咱們能走到今天這一步,靠的是什麼,想必大家伙兒的心里都有數兒。」

等眾人點頭之後,朱勁松又對曾誠說道︰「工會之事,暫且擱置,不過,你曾府台要做好一定的準備。」

曾誠心中一凜,拱手應道︰「請大當家的吩咐!」

朱勁松道︰「等咱們打退了韃子官兵的圍剿,曾府台便多找些人手,修訂出一份關于工坊用工的條例,規定好每天的勞作時長以及每月的該有的休沐時間,最低的工錢標準等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凡二十人以上之工坊,必須有工會的存在,若是那些工坊主們要關閉工坊,那咱們孟良崮就自己建立新的工坊。」

工會,不能只是發發電影票,不能只是發幾塊肥皂幾副手套。

工會,必須得替工人們當家做主!

我韃清既然沒有工人階級,朱勁松就自己培養出工人階級,自己鍛造出錘頭。

如果那些工坊主們以關閉工坊相威脅,那朱勁松就搞出國字頭的工坊。

錢聾五十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機,彼時的日不落已經開始進入機器和蒸汽時代,這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朱勁松打算自己先率先搞起工業革命。

砸碎 清!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都建立在能夠成功打退阿桂和明興、傅桓、福康安聯手搞起來的第二次圍剿才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