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八章 矯枉必須過正

對于這些村子里的莊稼漢,你要是文縐縐的跟他們說什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些老農未必能听懂,也不一定有興趣听,但是你要跟他們說不趕走韃子,子子孫孫都得受建奴朝廷和滿大人的欺壓,這些老農就能听明白。

朱曉松說的很直白,所以這些老農就來了興趣。

抽煙那個老家把煙鍋子磕了磕,問道︰「朱郎君,那你說的農會,又是個啥?是讓咱莊子里的泥腿子們當官?」

朱曉松嗯了一聲,說道︰「您老這麼說,既對,又不對。這個農會啊,一是全面發動咱們老百姓,大家伙兒一起抗租、抗債、抗稅、抗糧,二是听取咱們老百姓的意見,替咱們老百姓辦事,辦好事,辦實事。」

「那些劣紳想方設方的佔了咱們的地,還要咱們向他們交租子,一交就是五、六成,踫到個災年還得逼著咱們欠下驢打滾的利錢,恁說,這不是欺負人嗎?」

「還有官府,要是替咱百姓做主,規規矩矩的收稅收糧,那咱也沒啥好說的,畢竟這朝廷養著兵,還有河道橋梁啥的要修要建,收稅收糧也說的過去,可是這韃子官府是怎麼做的?」

「咱老家寧陽縣,乾隆四十九年就要收乾隆九十四年的稅,听說有的地方已經收到了一百多年以後,恁說說,這個稅糧,咱怎麼交?」

「那錢聾皇帝倒是一路南巡一路免,可是他免他的,官府收官府的,頂多就是換個名頭,恁說說,明明有巡撫有御史,那些官怎麼還敢收?那錢都到哪兒去了?」

「還有,前些年河南那個事兒恁也應該听說過,遭了災的百姓攔著錢聾告御狀,結果他把原告交給被告審問,還說什麼百姓如子女,官員如父母,這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絕不能讓子女告父母,恁說說,這不就是瞎扯蛋嗎!」

「所以啊,咱才想著辦這個農會,就是想讓咱們老百姓自己替自己做主,咱聯合起來趕跑韃子,從此不再受人欺壓。」

朱曉松一邊說著,那些老漢便一邊笑呵呵的點頭應著,而等朱曉松說完了之後,抽煙的老漢卻冷不丁的問道︰「那你朱郎君收不收糧?收不收稅?」

朱曉松哈哈笑了一聲,正色道︰「收!不過,不是現在收,以後也不是亂收。」

「當年李自成倒是說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可是後來他怎麼辦的,又是怎麼滅亡的,您老也應該听說過。」

「所以,咱要是跟李自成一樣說不收糧不收稅那完全都是扯蛋,恁幾位老人家都是有年紀的,應該明白,這一個國家要養兵,要修路,要修橋,要建學堂,這處處都離不開錢,不收錢不收稅,錢從哪里來?」

「但是吧,咱不會現在就收稅收糧,以後也不會亂收。」

「現在咱們還沒有趕走韃子,韃子官府還在收稅收糧,咱要是再收,那不是讓大家伙兒更活不下去?那咱辦這個農會還有什麼意思?」

「等以後趕走了韃子,咱也沒打算向老百姓收多少稅多少糧。」

「說句不好听的,這老百姓都窮成什麼樣兒了?就算是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月復內刳脂油,又能收上來幾個錢?」

「放著那麼多的豪商巨富咱不收,咱可著老百姓禍害,咱就不怕老百姓再聯合起來把咱趕走?」

「咱今天把話給您放這兒——要是哪天,咱朱曉松不替老百姓說話辦事兒還調過頭來坑害老百姓,那恁就聯合起來把咱也趕走!」

「再說了,這農會都是由咱老百姓組成的,農會不願意,咱能收走錢?」

朱曉松前面說的話,這些老漢也就是听听而已。

老話說,說書唱戲沒真事兒,說的沒有唱的好听,他朱曉松現在各種許諾都可以當戲文來听。

在這些老漢看來,你說的再好听也沒什麼鳥用——趕走了韃子,你朱曉松收不收稅?收不收糧?如果不收,你吃什麼喝什麼?如果收,那你跟官府有什麼兩樣?那有你沒你的又有什麼區別?

唯有最後一句,農會不願意就收不走錢,卻是真正讓這些老漢有些動心。

一個老漢問道︰「听郎君這意思,這農會要一直辦下去?等以後趕走了韃子,還要接著辦?恁官府就不派人來?」

朱曉松認真的點了點頭,說道︰「農會要一直辦,而且這農會的成員得從各個村子里,由大家伙兒選出來,官府只監督這個選的過程,但是不能直接派人。」

「這麼說吧,咱徐莊要建立農會,就得由咱徐莊的百姓自己選,誰受徐莊百姓的擁戴,誰就能當選,不受徐莊百姓擁戴的,那他就不能當選,咱不插手。」

「等以後趕走了韃子,這農會的規矩就得變成三年選一次,最多連續干上六年就得換人,誰也不能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干下去。」

又一個老漢問道︰「那干了這個農會,可是有錢糧拿的?」

朱曉松點了點頭,說道︰「有,這個農會本身是為大家伙兒話說辦事兒,說不準會耽誤自家的事情,所以有點兒錢糧貼補,但是這個錢糧不會多,現在不多,以後也不可能多,別指望這個發財。」

抽煙的老者跟其他幾個老漢互相對視了一眼,又拿著煙鍋子狠狠的吸了一口,然後把煙鍋子磕打干淨,沉聲道︰「那俺干了!俺家三個小子,俺讓老二、老三跟你走!」

「雍正爺還在位的時候,搞什麼攤丁入畝,當時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那麼幾天,後來又慢慢的不好過了,等到乾隆爺當了皇上,這老百姓的日子就更難。」

「俺徐家兄弟五個,三個是光棍!絕戶!」

「但凡日子不是那麼難過,俺那三個兄弟也不至于連個媳婦都討不著。」

「這苦日子俺過了,俺兒也過了,不能讓俺孫子再過!」

朱曉松嗯了一聲,抓著老漢的手道︰「會過去的,這苦日子一定會過去,到時候咱家家都有地種,有飯吃,過年能有新衣裳穿。」

魯迅先生說萬事開頭難,意思就是除了開車之外,其他事情可能會在第一次的時候感覺困難,後面難啊難的可能就習慣了,也就不感覺難了。

現在搞這個農會也是一樣。

只要能在徐莊這里開個好頭,跟徐莊挨著的那些莊子就好辦的多,而且是越往後就越容易,頂多就是多費幾句口舌,把在徐莊說過的這些話再重復一遍。

這也是沒法子的事情,主要是還是識字率的問題,畢竟我韃清恨不得天下人都是不識字的文盲才好,所以朱曉松也沒辦法大量印刷文章報紙之類的東西,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重復宣揚。

朱曉松也從來不擔心農會/運動會誤傷到某些不欺壓百姓的士紳。

我韃清時期就只有兩種——人和奴隸的區別。

 州八旗的老爺們是人,剩下的全都是奴隸,只不過這些奴隸里面有的靠著討好滿大爺當了官,發了家,有的有自己的土地,有的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所以就區分成了士紳奴隸、小自耕農奴隸和佃農奴隸。

很明顯,除了士紳奴隸會竭力維護他們的主子的統治以外,剩下的小自耕奴隸和佃農奴隸是絕對不會擁護 大爺的統治。

其中,像佃農奴隸肯定會擁護朱曉松這樣兒的逆匪,因為他們本身就已經一無所有,他們盼著有朱曉松這樣兒的人站出來,來一場驚天動地的變革,把騎在他們頭上的 大爺趕出去。

而像那些小自耕奴隸則是會猶豫游移,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地,他們會遲疑,會擔心,他們既盼著朱曉松能把 大爺趕出去,同樣也擔心朱曉松跟 大爺一樣欺壓他們。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個農會才更加要搞。

要團結那些小自耕農和佃農,打擊 大爺和那些擁戴 大爺的士紳奴隸。

……

徐石頭總感覺這些天是生活在夢里。

這輩子第一次離開家,這輩子第一次敞開肚皮吃了頓飽飯,這輩子第一次穿上了完全屬于自己的新衣裳。

是的,自從記事起,徐石頭就從來沒穿過新衣裳,小時候一直都是撿的三手貨穿——自家大哥穿不下的衣裳給二哥,等二哥穿不下了再給自己。

好不容易等到長大了,自己家也沒錢給自己做衣裳,只能接著穿父親和哥哥們的舊衣裳。

听說,那幾件舊衣裳,是自己爺爺曾經穿過的……

一想到爺爺,徐石頭又想起了爺爺跪在田埂上痛哭流涕的模樣。

不對,不是爺爺一個人在田埂上痛哭流涕,而是一家人都在流淚,娘親抱著爹爹的胳膊流淚,大哥望著田埂流淚,二哥抓著自己流淚。

因為自己家終于有了屬于自己家的地,不需要向地主老爺交租子的地。

有了地,就能種糧食,有了糧食就不用餓肚子,如果糧食有多的,興許還能換回一些錢來,有了錢,興許還能給大哥說門親事——大哥早就過了該說親的年紀,可就是因為家里沒錢,到現在還是光棍漢一個。

也不知道大哥現在的表現怎麼樣?是不是也在想這些事兒?

徐石頭心里胡亂想著這些亂七八糟的,雙手背在背後,保持著跨立的姿勢,哪怕鼻子已經被凍得通紅,清鼻涕眼看著就要直接過河,徐石頭也依舊保持著一動不動的保持著跨立的姿勢。

徐石頭也不知道這幾天反反復復的這麼站立、列隊、疊被子到底有什麼用,但是徐石頭記得很清楚,自己離開家的時候,爺爺可是親待說要听話。

听話,就是上面管著自己的小頭目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不能討價還價。

哦對了,現在不興叫小頭目,得叫班長,听說班長上面還有排長,排長上面還有連長,再往上還有大當家的——那不還是土匪響馬的稱呼嗎?

算了,還是不想稱呼上的事兒了,畢竟得听話,听話就是老老實實的听班長的吩咐,而且眼前這個班長是真的很嚴厲,尤其是他罵起人來,那更是能把人罵哭。

徐石頭覺得自己哭過一回就夠了,不能再哭第二回,因為丟不起那個人。

班長既然這麼教大家伙兒,那大家伙兒就要按照班長的吩咐做好自己該做的。

要听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