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二、軍閥混戰的經過

董卓之亂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何皇後之兄何進入朝輔政,並擁立皇子劉辯即位,史稱少帝。他密謀誅殺了宦官首領蹇碩,並企圖悉誅宦官,獨攬朝政。由此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又趨激烈。宦官張讓、段珪等先發制人,殺死何進。何進黨人中軍校尉袁紹聞訊,遂勒兵洛陽,將宮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誅殺,結束了為時數十年的宦官專權的局面。不久,原何進之黨的並州牧董卓率兵進入洛陽。他下車伊始,即廢掉少帝劉辯,立年僅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董卓**朝政後,放縱其所部胡、漢兵士四出搶掠,燒殺奸婬,無所不為,遂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驟然加劇。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遂糾集後將軍袁術、典軍校尉曹操以及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董卓在關東軍的強大壓力下,挾獻帝由洛陽遷居長安,後被司徒王允和部將呂布合謀殺死。董卓部將李催、郭汜又殺王允,逼走呂布,關中大亂。

董卓西逃後,關東軍也隨之瓦解,各割據勢力又展開了相互廝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至此拉開。

官渡之戰關東軍瓦解以後,盟主袁紹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相繼從韓馥和公孫瓚等人手中奪取了冀、幽、青等州之地,遂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關東軍成員曹操也在董卓西遷後,大肆在中原地區擴張勢力。

•••••••••••••

他先被兗州地方官迎為兗州牧,不久又收編了青州黃巾軍30余萬,勢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又迎漢獻帝都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兩年以後,又相繼攻殺了呂布,逼降了張繡,勢力擴大到了徐州和南陽一帶,成為和袁紹足以抗衡的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向曹操發動突然進攻,並迅速攻佔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進圍白馬(今河南渭縣東)。曹操用聲東擊西策略,解白馬之圍,並陣斬袁軍將領顏良、文丑,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接著,袁軍主力亦抵達官渡,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後袁紹的謀士許攸因進諫受阻,憤而降曹,並暴露了袁紹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的儲糧據點。

••••••••••••••

曹操當即率兵五千,假扮袁軍,焚燒了袁軍的烏巢萬余石儲糧,使袁軍軍心動搖。大將張郃率部在前線倒戈,袁軍全線崩潰。曹操乘機麾軍進攻,殲滅袁軍7萬余人,袁紹僅率800余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即以曹操的勝利和袁紹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曹操不但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地位,而且他本人也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任人唯賢,其部下謀士武將多為「效實之士」;又寬宏大量,能虛心接受部下建議,故內部精誠團結,將帥用命。曹操又處事果斷,「用兵如神」,長于應變,他極高的軍事才能在官渡之戰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

而袁紹雖兵力眾多,但他卻自恃門第高貴,放縱豪強兼並,境內百姓不附,可謂失道寡助,故兵雖多而內部不合,離心離德。加之他又任人唯親,剛愎自用,心胸狹窄,又「不知兵要」、「軍令不立」。故在政治和軍事等方面與曹操相比,都處于劣勢。因此說,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就不純屬偶然,而有一定的必然性。

官渡戰後第二年,袁紹憂憤而死,其子袁譚、袁尚又相互爭立,發生火並。曹操乘機先後攻佔鄴城,殺袁譚和並州刺史高干,驅逐袁尚,佔據了幽、冀、青、並四州之地。後又大破烏桓和袁氏聯軍,收降烏桓和漢人20余萬口,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

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以後,想乘勝向南擴張,一舉消滅割據荊州的劉表和割據江東的孫權,進而統一全國,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親率20萬,號稱80萬大軍向荊州挺進。這時,荊州牧劉表新逝,繼領荊州牧的劉表次子劉琮懾于曹操的強大兵力,遣使投降。只有被出任江夏太守的劉表長子劉琦和北駐樊城的劉表部將劉備堅持抗曹。

劉備是涿縣(今屬河北)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屬漢朝遠支宗室。曾因鎮壓黃巾起義之功,擔任過縣丞、縣尉之職。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亦擁有部分武裝力量。但因實力微弱,只能依靠強大的軍閥,故一直沒有固定地盤。

••••••••••••••••••

官渡戰後他投靠了劉表,被派駐新野,後移駐樊城。他在樊城一面招兵買馬、訓練士卒,一面又搜尋人才,積極壯大自己力量。他曾三顧茅廬,將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的諸葛亮請出山,作為自己的幕僚,並訪以政事,終于結為莫逆之交。

佔據江東的孫權是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孫堅次子。孫堅曾因鎮壓黃巾起義之功,升任長沙太守。在軍閥混戰中追隨袁術,後被劉表的部將黃祖所殺。長子孫策代領部曲,始向江東發展。孫策死後,孫權襲領舊部,經過苦心經營,勢力漸強。

當劉備听說曹操率軍經樊城向江陵進發的消息後,因兵力單薄,遂向南撤退。行至長阪(今湖北當陽境內)被曹軍擊潰,使折而向東,在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與劉琦會合。為了聯合江東勢力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

孫權接到曹操在江陵給他的關于要‘會獵于吳‘的書信後,當即召集部下商議。但部下中的主降派和主戰派卻各執己見,互不相讓。孫權雖力主抵抗,但由于受到投降派的壓力,很難決斷。

••••••••••••••

諸葛亮抵達江東後,孫權始堅定了抗曹決心,並很快組成了孫劉聯軍,以江東周瑜為統帥。曹操率部東進,在赤壁與聯軍遭遇,初戰失利,便把軍隊撤回長江北岸的烏林,又將船艦首尾用鐵鏈相連,欲使北方的曹軍將士適應水上生活。

••••••••••••••

周瑜指示部將黃蓋向曹操詐降,曹操當即應允。于是黃蓋遂率領載有膏油干柴的數十艘蒙沖斗艦,向曹營駛來。時東南風勁吹,船行迅疾,快要接近曹軍船艦時,黃蓋令部眾放起火來,蒙沖斗艦猶如火龍直沖曹營。

••••••••••••••••

曹軍首尾相連的船艦當即著火,並引燃了烏林營壘。曹軍大亂,人馬被燒和溺死者甚眾。周瑜又指揮聯軍水陸並進,乘勝追擊,曹操慌忙率殘部逃回江陵。

曹軍數量雖多,但內部並不統一,收編的荊州降眾,心懷猶豫,不肯用命;曹軍主力多是北方人,不習水戰,又遠來疲憊,發生病變,戰斗力大減。加之曹操麻痹輕敵,急于求成,放棄了自己的陸戰之長,而就水戰之短;連鎖戰船,給對方以可乘之機;又在倉猝之際,中了黃蓋詐降火攻之計。因此,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

••••••••••••••

赤壁兵敗以後,曹操曾主動放棄江陵,把戰線收縮在襄陽、樊城和合肥一帶。接著,他又麾軍西入關中,逐殺了關中隴右地區的軍閥韓遂和馬騰、馬超父子。不久,他又南下漢中,打敗了張魯。為後來曹魏政權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

赤壁戰後,劉備佔領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隨後又向孫權借得荊州。後來,劉備又打敗劉璋,佔領益州,為他的建立蜀漢創造了條件。

赤壁戰後的孫權一面同曹操爭奪江淮地區,一面又派兵經略嶺南,相繼佔領交、廣等州,勢力擴展到了珠江流域。不久,他又派呂蒙襲殺了劉備的荊州守將關羽,把劉備的勢力徹底逐出長江中游。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

第二節三國政治

一、曹魏政治

曹操評價曹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父曹蒿,是宦官曹騰養子,買官至太尉。曹操二十歲時以孝廉被推舉為郎,遂步入仕途,歷任洛陽北部尉、屯丘縣令、議郎、濟南相、東郡太守和典軍校尉等職。董卓之亂發生後,他在兗州召募丁壯,訓練士卒,並率部加入關東軍,曾以孤軍向董卓進攻。關東軍瓦解後,遂著手經營河南之地。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逐漸統一了黃河流域。赤壁戰後,又進軍關隴,佔領關中,由魏公晉升魏王,220年病逝。

••••••••••••

曹操從小喜讀兵書,曾廣泛收集各家兵法,匯編成冊,題名《接要》,又為《孫子兵法》十三篇作注,曾傳之于世,可惜原書現已失傳。他在官渡之戰及其眾多戰役中,都充分表現了杰出的軍事才能,這是他在軍閥混戰中能夠由弱變強的主要原因。因此,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之一。

曹操在政治上也表現了非凡的才能。他雖功蓋天下,又‘挾天子而以令諸侯‘,但卻能審時度勢,至死也未代漢稱帝,說明他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並不是一個欲壑難填的白臉奸臣。他曾三次發布《求賢令》,都把才能作為選任官吏的首要條件,因此在他身邊羅致了眾多的有識之士和文臣武將。這是他的事業能夠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

••••••••••••

總之,曹操以他在政治和軍事上的杰出才能,為消除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和促進統一大業的完成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是同一時代中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擬的。雖然有時他也會表現出殘酷暴虐和奢侈荒婬等諸多缺點,但他的巨大功績卻是不能抹煞的。

九品中正制這是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在代漢建魏前夕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而創立的一項選官制度。

東漢後期,由于宦官專權,權門請托,賄賂公行,致使秦漢以來實行的察舉、征闢等選官制度已腐朽不堪,加之軍閥混戰,士人播遷,原來察舉制時盛行的‘鄉舉里選‘已無法照常進行,于是九品中正制便應運而生。

九品中正制的選舉辦法是先由中央的司徒選擇在京師任職的官吏兼任原籍州郡的大中正或中正官,負責考察散處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然後綜合他們的門第、德才,訂出‘品‘、‘狀‘。品分九等,主要依居門第、資歷,狀是士人的德才行為。品、狀寫好後上報中央,以備選用。

九品中正制實行之初,中央吏部還較重視士人的狀,但後來狀則逐漸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選官用人單靠門第高下。這就為後來西晉時期門閥政治的形成鋪平了道路。

••••••••••••••

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司馬氏勢力的崛起220年10月,曹丕在洛陽即帝位,是為魏文帝,曹魏政權正式建立。七年以後,曹丕死,其子曹叡即位,是為魏明帝,曹真、陳群、曹休、司馬脀受遣詔輔政。

••••••••••••

次年,孫權和諸葛亮相互配合,向魏進攻。明帝當即派兵抵抗,又多次派兵北攻遼東,並淹有其地,使曹魏政權進入了鼎盛時期。景初三年(239年),魏明帝死,養子曹芳繼位,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脀入朝輔政。後來,經歷了一系列的政治斗爭,曹魏政權逐漸被司馬脀父子所控制,日趨衰落。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