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95章 晚打不如早打!(求一波訂閱)

五月二十五日,山西大同,大清皇帝行在。

現在已經是子夜時分了,行在南書房里還亮著燈光,康熙皇帝捧著一杯熱茶,盤膝坐在炕上,盯著窗外黑漆漆的夜空在發呆。今年的夏季比往年似乎暖了一些,北方的降水也稍微多了點,連向來干旱的大同府在進入五月之後也下了幾場大雨,這會兒天空當中還密布著烏雲,給人一種烏雲壓城城欲摧的感覺。

御案上,文書堆積如山,都是各地來的戰報和地方官的奏章。康熙的勤政是出了名的,特別是在他精力充沛的中青年時代,是非常喜歡事必躬親的。連造槍鑄炮這種事情,他都親自過問,設立了養心殿造辦處,專門管這事兒,而且直接向他負責。對于各地的軍務和民政,他也從來不曾有絲毫懈怠,那怕出征在外,他都盡可能的讓朝臣們跟隨。即便不方便讓朝臣們跟著,也會讓人把各地的奏章送到軍前,親自批閱。

可是這位自認的勤政睿智之君,現在卻有一種深深的無力之感。這種無力感主要還不是來自軍務方面的,而是來自于民政方面的……

他在幾年前為了盡快從民間汲取財力物力以支持他的軍事改革,不得不用了「引鴆止渴」之法,放權給基層的「鄉賢」,讓他們充當包稅人為大清朝廷去搜刮民脂民膏這「鄉賢包稅」之法雖然有立竿見影之效,在短期內為朝廷搞到了大量錢糧, 但是負面效果也很顯著。

一個是地方豪強出現了軍事化、武裝化的苗頭,而且還開始作妖了!

豪強們沒有槍桿子、刀把子當不了包稅人, 可是當他們手里的槍桿子、刀把子一旦多了, 也就不願意老老實實幫朝廷搜刮了——搜刮來的錢糧裝在自己口袋里不香嗎?

而且這人心總是不知足的, 當上了一鄉之賢後,就難免要想一想一縣之主甚至一府之主的位子了。

而前一陣子因為吳應熊瞎折騰什麼「五路伐清」, 雖然沒傷著大清半分,還把吳應麒和布爾尼這兩個倒霉蛋哄上前線送了人頭。但是山東、河南、山西、直隸境內的那些「一鄉之賢」卻紛紛開始作妖。

一部分比較老實的鄉賢就開始哭窮,說去年包稅都包虧了, 今年要減少一點,要不然就不包了!

還有一部分心比較黑的鄉賢干脆造反起兵響應吳應熊,山東、河南、山西等處都有縣城被這伙鄉賢攻破!

康熙的主力都在對方明軍或打布爾尼、吳應麒,所以只能讓各地督撫控制的綠營兵去勉強應付。而那些綠營兵的戰斗力又比較糟糕, 干勁也不足,所以到現在還有七八個縣城沒有收復而康熙十八年的包稅看來多少也降一點了!

而更讓康熙感到頭疼的還有鄉賢——儒宗——朝臣(主要是漢臣和新八旗漢軍)之間開始結黨了!

差不多就是明末東林黨的味道,只是東林黨只有嘴炮,而鄉賢有槍桿子、刀把子,儒宗有反經,而且組織也更加嚴密。兩者一結合,讓康熙皇帝非常頭疼, 已經有一種要鎮壓儒宗的想法了。

但是沒有了儒宗, 儒門就要趁虛而入了!

康熙本來以為儒宗、儒門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儒家派別,儒門是造反的原儒, 儒宗則是恭順的奴才。可是當《反經》成為「四書六經」之一,儒宗和儒門已經變得越來越像了。

一個是手持利劍的斬人儒, 一個是手持棍棒的打人儒而且都把至聖先師描繪成了身高九尺、力大無窮、武功蓋世的彪形大儒!而且都手持《反經》,知道要狡儒三窟。

看著好像真的沒什麼不同啊!

所以康熙很擔心自己前腳鎮壓了儒宗高層, 下面那幫鄉賢弟子後腳就加入儒門了

想到這些讓人頭疼的事兒,康熙皇帝就焦躁地站起身來, 朝外邊喊了一聲︰「小桂子。」

「奴才在。」隨著應聲, 門外走進來了康熙皇帝最信任的太監小桂子。只見他臉上掛著一絲微笑, 顯得謙和而又恭順,似乎永遠都會終于偉大的康熙大帝, 至死不渝。

更讓康熙感到滿意的是, 這個小桂子公公似乎永遠不知疲倦,好像睡覺的時候都豎著耳朵,只要康熙叫一聲, 總是能隨聲而至。

熟讀史書, 深知閹宦之禍的康熙現在也有點理解那些重用太監的君王了

康熙嘆了口氣, 便問小桂子道︰「圖海、索額圖、明珠、佟國綱他們到了沒有?」

「回主子的話,他們已經到了,正在外面候著。」

「叫他們進來。」

外面的圖海、索額圖、明珠、佟國綱四人听見康熙的話,連忙走進南書房,甩下馬蹄袖躬身行禮叩見。

康熙看了眼幾人身上好像都濕漉漉的,就笑著說︰「都平身吧外面下雨了?沒淋著吧?」

圖海肅容回答道︰「一點蒙蒙細雨而已。」

「那就好,」康熙點點頭,「大晚上叫你們冒雨過來是因為湖廣那邊出了大事兒,朱和動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打下了武昌府城!朕一看到這消息就覺得心神不寧,所以等不到天明就召你們來議一下,咱們是不是該出兵幫著吳應熊打?」

「萬歲爺,」圖海皺著眉,「您說的是武昌府城還是武昌縣城?」

「是武昌府城!」康熙說,「武昌的儒門逆賊聚眾數千,于武昌府城中作亂周國的湖北巡撫方光琛率親兵去彈壓,沒想到他的親兵也都被儒門妖人蠱惑,臨陣倒戈,以致武昌失陷!另外,偽明的大軍也向武昌縣發起進攻了,但是戰況如何尚不得知。」

圖海、索額圖、明珠、佟國綱四人都沉默不語,似乎對出兵援周都有保留意見。

康熙明白他們四個的心思,苦笑著說︰「你們一定覺得朱和平吳總得平個兩三年,咱們正好趁這段時間休養生息,整頓內政,繼續力量,準和朱和一對一單練是嗎?」

幾個人都一起說︰「皇上聖明。」

康熙搖搖頭道︰「但這樣是不行的!」

「萬歲爺,為什麼不行啊?」圖海問。

康熙苦笑︰「這不是明擺著嗎?朕治理天下的本事不如朱和啊!」

「皇上,您可千萬別這麼說!」

「皇上,朱逆治國的本事不及您萬一啊!」

「皇上,您可別長他人之志氣。」

「皇上,我大清如今是蒸蒸日上啊!」

听著幾個奴才的話,康熙只是長嘆一聲,道︰「朱和治國的根本是均田制,朕治國的根本是鄉賢制均田制不容易搞成,可一旦搞成了,後勁是極大的。因為均田制可以將土地、稅賦、兵役這些平攤下去。這樣每一戶的負擔都不重,而朝廷的所獲卻不少。而鄉賢制則是見錢快,後患多。

因為鄉賢制其實是封建一鄉一賢,都是一方豪強,勢力小的時候還能控制,一旦坐大就不好收拾了。所以朕和朱和的這一戰,晚打不如早打!既然要早打,就得趁著吳應熊沒有滅亡之前打。因為他一旦滅亡了,朱和的實力又會增加不少,而我們拖延下去也不會變得更強了,何不趁現在就來個三皇帝之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