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89章 這才是最好的買賣!(求訂閱,求月票!)

「城市?」

「聖上的意思是登州市這樣的買賣?」

「可登州市都被清妖給搶了,這買賣不保險啊!」

朱和瞅一眼說「不保險」的大波玲,心說︰你先跟海賊蘇大肚,後來又當山賊,最後還干了反賊……都是凌遲的罪過,你還怕什麼風險?

被朱和一瞪,大波玲馬上改口道︰「有聖上在,咱們不怕人搶……可是這買賣咱們也沒法替您管著啊!」

「不用你們管,」朱和笑道,「這是孩子們的產業……太祖爺爺封了一堆藩王,最後都給當豬圈養了。

歸根結底,這些藩王鎮守的地盤不是他們自己打下來或是從無到有經營起來的。要不然建文削不動他們,成廟也沒法把他們圈養起來。」

「太祖皇帝守成的心思重了些。」邱淑真點點頭,「可惜沒有守住!」

「教訓深刻啊!」朱和道,「咱們得替子孫好好打算一番……和香水、紡織、玻璃相比,位于東西洋貿易要沖之地的城市,才是真正能長久傳承的買賣!

而且這買賣咱家做起來最容易成功。」

這才是朱和一定要保住「皇帝之私」的最主要原因。

沒有「皇帝之私」,皇帝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動力去經營這些海外殖民地。

而這些海外殖民地靠朝廷之「公」,其實是搞不起來的。

「聖上,」大波玲這個時候想起朱和早年說過的把兒子們封出去為王的話,于是就問,「您說的這個城市買賣,和往海外封王是一回事嗎?您是要把咱們的城市建到別人的土地上啊!」

邱淑真一愣,「別人能同意?」

「能!」朱和輕描淡寫地道,「不同意就消滅!」

大波玲點點頭,笑道︰「對,就是這樣!」

邱淑真也明白了, 這還是要打啊!可是誰去打呢?

朱和這時看著邱淑真,「淑真, 咱們一大家子人, 將來一定子孫滿堂, 如果都窩在大明這一畝三分地上當王,就又得走上前明的老路了。所以我琢磨著得往外開枝散葉……這也是咱們潮州人的傳統嘛!」

邱淑真當然知道丈夫的話是什麼意思……

她是大老婆, 將來繼承皇位的多半也是她的兒子。所以她有可能會不支持朱和的「城市買賣」。

「這是好事兒啊!」邱淑真馬上換了張笑臉,看著大波玲道,「咱們多搞一點藩國和城市, 讓孩子們都能有一份家業可以傳承怎麼樣?」

大波玲笑著應道︰「這可太好了……只是咱們還得努力賺錢,要不然可沒辦法把孩子們都往外邊封啊!」

朱和看見邱淑真和大波玲兩個眼下還能達成一致,也滿意地笑了起來……別的皇帝老婆多了都搞宮斗。到了本聖上這里居然還那麼和諧,還能大小老婆一起奮斗,真是太勵志了, 不愧是聖人之家啊!

……

朱和和老婆們商量著要當一個公私分明的好皇帝、好祖宗的時候。

他的「二十五孝」阿爸朱天王, 正在富麗堂皇的天王府里面和九千歲龐公公, 還有于老爺子于忠賢一快兒邊喝著小酒邊研究著朱和拿出來的《大明約法》。

「天王, 這個約法……」龐太監戴著一副水晶玻璃磨出來的老花眼鏡, 一個字一個字的把《大明約法》看了一遍, 最後搖搖頭道,「什麼都好, 就是兩條,一是皇家產業的問題, 這是要與民爭利啊!只怕那幫讀書人反對啊!」

「這個不怕, 」朱天王笑道, 「爭就爭唄……咨議會的那些人爭不過我那衰仔的。我那衰仔向來是有錢大家一起賺的!」

雖然他還是管朱和叫「衰仔」, 但是也張「關公臉」上卻充滿了自豪。

很顯然,朱和是他一生的驕傲。

「這倒也是, 」龐公公點點頭,「聖上的確不吃獨食, 難們(我們)跟著他都賺大了……延平王府一系的人也從南洋貿易中撈了個盆滿缽滿的。我們大家一起挺他,這一條應該沒什麼問題。」

跟著朱和賺到錢的可都是第一代勛貴!

他頓了頓, 又道︰「不過把均田制寫進去真有必要嗎?」

「當然有必要!」朱天王點點頭,笑道,「均田制是國家根本……如果沒有均田制,天底下有錢有勢的人都去買田收租了。誰還往旅順、登州這樣的城市跑?」

原來朱天王早就和朱和討論過堅持均田制的好處。其中一條就是避免「以商富、以田守」的情況出現。

雖然這種買田傳子孫的思維不一定就限制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但是朱和趕時間搞工業化呢!

所以這個資本主義的「發芽」能快一點就快一點。各種有可能阻擋工業化辦法的障礙,也要盡可能的搬開。

而朱天王因為在登州市狠撈了一票,而且還立起了「字號」, 所以嘗到了甜頭, 就想在旅順復制登州市的成功。

他打算過一陣就和朱和打個商量,把登州兩縣一州的地盤退了,就留一個登州。同時在旅順口再搞塊土地建立新的「天王市」。

到時候渤海灣入口處兩邊他都守著,不怕賺不到錢。

于忠賢這時插話道︰「可是這種均田到族,均田到村的法子也是有漏洞的。一族之中也未必平均,要不然也不會有義門之說了。」

所謂「義門」就是那種幾百甚至幾千口同宗人聚居在一起,也不分家,一族之內抱團搞平均。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江州義門陳。

但是這種行為既然會為宗族贏得義門稱號,就可知並不普遍。如果遇上人口大量損失,宗族續存都出現大問題的時候,比如明末清初這一段,義門現象還多一點,畢竟人沒了,土地一文不值。

可一旦世道太平下來,人口數量增長,人地矛盾緩和,情況馬上就會發生變化。

「那就不關朝廷的事了!」朱天王笑道,「祖宗不能一碗水端平,分家的時候給大房多一點,其他房少一點……這能怪朝廷?」

這是祖宗不孝,你不怪朝廷不公啊!自己祖宗沒找好,能怪朝廷嗎?

于忠賢點點頭︰「這的確不能怨朝廷!」

朱天王又說︰「況且咱們是分田到族到村的……這地也只能登記在族和村的名義之下,是不能轉成私田的。」

朱天王接著又道︰「而且一族一村能佔有的土地都不太多,多的就是萬余畝,少的就只二三千畝。

咱們搞均田的時候,就已經把田都分好了,所以將來的兼並難道可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使用權登記在村子和宗族的土地,幾乎是不可能完完全全落在私人手里的。而且一族一村的人鬧騰起來下,鎮壓的成本可就要高了。

對于有錢有勢的人來說,搞這種均出去的土地成本太高,風險太大。

也許他們看著困難,好像也無力可圖,干脆不搞土地兼並了。

而如果他們不搞兼並,那他們資本也只能往工商業或海外業務當中投了。

于忠賢、龐太監听完朱天王的分析,都心里有數了。

于老爺子點點頭笑道︰「看來聖上已經盤算好了,我和九千歲多慮了。」

龐太監也道︰「難也明白了……五月初一萬民團的事情就包在難身上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