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36章 明爹清爹,都是好爹!(求訂閱,求月票)

漢城,昌德宮,宣政殿。

空空如也的王座之後,一道垂簾已經放下。

垂簾之後,一身素服的權知朝鮮國事明安翁主李溫姬正端坐在坐墊之上,秀眉微蹙,隔著珠簾,看著一群啞口無言的兩班重臣。

李溫姬本來應該在朱和抵達牙山之後,馬上就從漢城撲到這位「明爹」的懷里去。可是朱和卻在抵達牙山後給她下了道令旨,命令她暫時留在漢城主持大局。

並不是主持抗清大局,而是主持跑路大局現在有明爹的幾千精兵駐扎在漢朝,所以海州、平壤的少量清軍不敢南下,這就給了漢朝的朝鮮中樞從容組織撤退的機會。

實際上,在漢城之變後,朝鮮的議政府就在右議政胡德帝的支持下,開始有計劃的組織撤退了。

首先被運走的是漢城府庫之中為數不算太多的儲備,有糧食、白銀、銅錢、鐵料、布匹等等。

隨後被遷走的是漢城城內各個官營的手工業作坊,什麼造紙署、瓦署等等,以及在康熙皇帝要求下開辦的專門打造火槍槍管的鳥槍署,以及平市署管轄下的漢城私營手工作坊和商戶。

然後,駐扎在漢城的訓練都監所轄的三手軍也接到命令,被悉數調往牙山,接受明軍的訓練……

與此同時,朱和還要求朝鮮的議政府繼續從各地雇佣壯丁前往牙山、禮山、唐津等三個被明軍控制的地區。

而當朝鮮議政府將以上這些事情都一一照辦之後,朱和又進一步提出要求。

他命令李溫姬和議政三相盡快安排議政府及其下屬的六曹,還有司憲府、司諫院、承政院、宗親府、忠勛府、儀賓府、敦寧府、成均館等朝鮮的中央衙署,以及內廷供奉等衙門,都悉數遷往牙山、唐津、禮山安置!在安排妥當之後,馬上就去牙山相見。

當朝鮮的議政三相中的兩相(不包括胡德帝)接到這道令旨時,可以說是大吃一驚。

因為朱和這個「明爹」是讓他們遷都啊!

而且還要將朝鮮的王都遷到實際上已經在明軍控制下的牙山、禮山、唐津三地。

現在駐扎朝鮮的明軍已經超過兩萬人了,而且在胡德帝的強烈要求下,朝鮮議政府還動用國庫、內庫中的老底子雇佣了超過十萬人的壯丁交給明軍使用!

而明軍在得到壯丁後,馬上就將其中的精壯直接編入了軍隊, 還從朝鮮的儒門子弟中選了一批比較勇武,還會使用燧發槍的「槍大夫」充當軍官, 去指揮那些新入伍的朝鮮兵。

而且朝鮮王國手中唯一有點戰斗力的訓練都監的三手軍, 現在也被明軍要去了。

也就是說, 不僅帶路黨有了,連「偽軍」都已經齊備了!

如果朝鮮王國的中央各衙署和權知國事李溫姬小妹妹再來個自投羅網, 那「明爹」一句話,不就能撤藩國、行郡縣了?

雖然朝鮮朝堂上的那些兩班高官個個都把大明當「明爹」,但是真的要撤藩國行郡縣, 可沒什麼人願意他們要願意,當年豐臣秀吉的日本兵打來的時候就內附了,何必拖到現在?

可現在的形勢又讓他們不敢向朱和說不。

說「不」不敢說,答應又不甘心。這幫兩班重臣當然就只有選擇沉默,一個個都練起了閉口功。

時間就這樣一點點的流逝, 眼看著就要到飯點了。一大早沒睡醒就被叫起來「當花瓶」的李溫姬這會兒早就餓得肚皮咕咕叫了。

看著底下一群大爺大叔就這樣枯坐了一個上午, 李溫姬終于忍不住開口, 說起了非常流利的漢話︰「明王令旨已下,卿等打算如何執行?予何時可前往牙山覲見明王殿下?」

听見李溫姬的聲音從垂簾後面傳出, 領議政宋時烈也只好硬著頭皮說話了︰「稟知國事殿下, 臣等擔心明王殿下有可能會會撤藩國, 行郡縣!」

「哦,右議政,有沒有這種可能?」李溫姬又把這個問題出給了胡德帝。

胡德帝笑道︰「知國事殿下,如果您不願意撤藩國、行郡縣,大王是不會這麼做的,您可以放心。」

「可是我如果願意撤藩國呢?」

李溫姬的話把宋時烈、尹鑴嚇了一跳。

宋時烈連忙道︰「知國事殿下,朝鮮國乃是李氏祖宗基業, 不可輕棄。」

尹鑴也道︰「知國事殿下,朝鮮雖為華夏一脈, 但立國日久,早就自成一體,絕不可貿然行撤藩國、行郡縣之事。」

「知國事殿下,臣請您收回成命!」

「殿下, 絕不可撤藩國、行郡縣!」

「請殿下三思」

兩個議政一帶頭,下面的六曹判書也都一起進諫,都是請李溫姬收回成命的。

李溫姬見這些人嚷嚷得挺凶,卻也沒有一點懼色, 只是嗯咳一聲, 讓底下安靜一點, 然後才緩緩道︰「如今朝鮮已是大國逐鹿之地,是撤是留,只能听憑大國安排,我等唯有遵從奉行。卿等既然擔心明王殿下有撤藩國之意,想必他真有這個心思那予何不如其所願?不是說君要死,臣都不得不死嗎?如果明王需要,予的性命也可以奉上,一個藩國,明王想要撤了,予又有什麼舍不得的?

若他不想撤藩國,予自請之,也能讓明王知予之忠心,有什麼不好?

卿等往日都口口聲聲說大明是朝鮮父國,那為人父明母者,真的會虧待自己的孩子嗎?大明是父國,即便撤了朝鮮的藩國,對我等,對朝鮮八道百姓,一定也是有好處的。」

李溫姬的話說完,底下的大臣們個個啞口無言。

這小丫頭的大道理,其實都是朝鮮君臣們常常掛在嘴巴邊上的,但是大家只是說說而已,可沒想到這個李溫姬年少無知,當真了

但是大家伙再仔細想想,又覺得她的話似乎是有道理的。

大明如果不想撤藩國,他們這些朝鮮君臣主動請撤也撤不了。

反之,如果大明真的存了這個心思,朝鮮國靠他們這些人也是保不住的。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主動一點?

主動一點,以後混大明官場不就有政治資本了?

而李溫姬主動一點的好處仿佛更多啊!

想到這里,一群大胡子爺爺和叔叔,頓時就對他們的權知朝鮮國事刮目相看了

「臣等恭迎大皇帝親領天兵入朝,大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

「奴才等恭請萬歲爺聖安!」

同一時刻,大清皇帝康熙也已經策馬通過一座浮橋,抵達了朝鮮國平安道義州的土地上了。

之前從漢城撤出的鄧光明、于成龍,還有以朝鮮領議政許積為首的一群入了儒宗的朝鮮官員,以及從江華島上覓來的一群據說是李氏罪宗的朝鮮人,一塊兒在康熙皇帝的馬前跪迎。

而在康熙皇帝身後,還有無窮無盡的大軍,正浩浩蕩蕩地開來。

康熙看了眼那些個身穿著明朝官服,也沒有剃發的朝鮮官員,心里面說不出的討厭。

康熙皇帝在朝鮮也是有耳目的,當然知道朝鮮國小心大,他們的君臣從他們私謚的那個什麼孝宗開始,就夢想著要北伐大清!現在終于干上了,如果不是鄧光明、于成龍發現的及時,朱和的大軍現在都要跨過鴨綠江了。

這朝鮮不能留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