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57章 要為華夏之將來立根基!(求月票、求訂閱)

「直隸顏元可是博野顏易直嗎?」

朱和一听見「直隸顏元」的名號,馬上就站起來轉過身,恭恭敬敬地抱拳行禮了。

這下不僅把在場的大小「英雄」們給驚呆了,連顏元自己都呆了。

他現在還不知道自己是「有清一代,對于舊思想之解放,最為徹底」之儒(梁啟超的評價),也不知道自己將會「開二千年不能開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筆」,將「宋明相傳六百年理學,一壁推翻」(錢穆語)。更不會知道自己是「儒家最後之救贖」(朱和盛語)。

當然也不會想到他自己的思想,其實才是讓他極為推崇的「嶺南斬人儒」派的大聖人朱和的「原儒主義」的來源之一

而他所敬仰的「聖人」,竟然知道他這個只是在保定府內有那麼一點小名氣的鄉野村夫的字號,如何不讓他感動?

想到這里,顏元就後退一步,然後一個長揖到地︰「後學正是博野村夫顏元,見過聖人。聖人所著,如在後學眼前破開一片新天,後學願求學于聖人,執弟子之禮!」

顏元的老師?

這學生收得有點大了!

朱和當然也不能把人家往外推這可是不可多得的大儒啊!

顧炎武、朱舜水、屈大均這些儒都年紀一大把了,而且他們的實干能力都不大夠。而這個顏元還不到四十,精力看著也未衰竭,思想應該還活躍。

可堪大用啊!

想到這里,朱和就上前幾步,將彎腰行禮的顏元扶起,笑著道︰「梨洲先生在《明夷待訪錄》的原臣篇中說,臣若以天下為事,則為君之師友也易直先生可願以天下為事,和孤亦師亦友嗎?」

「顏元願意!」顏元的眼眶里面都是淚珠啊!

終于找到組織了!

而這君君臣臣、亦師亦友的一幕,在大殿內還沒正式出仕的「英雄」們看來,那直接就能給朱和貼上一張「明主」標簽了!

什麼叫明主?

什麼叫禮賢下士?

朱大聖人就是啊!

而在吳三桂看來這他M的是在演戲!那個姓顏的和朱和是串通的。

這是要收買人心啊!

怪不得這個朱三太孫崛起得那麼快,他還真有點手段!

想到這里,吳三桂趕緊給萬斯同打眼色,趕緊提問,問得難一點!

萬斯同連忙嗯咳了一聲,道︰「三太孫看來已經讀通了家師的《明夷待訪錄》。」

朱和沖自己首席侍從大臣龐思明打了個眼色,讓後者趕緊給顏元安排(待遇),自己就坐回到了長桌子邊上。然後笑著回答道︰「孤家的確讀通了《明夷待訪錄》。」

他可是差那麼一點兒就考上北大清華的學霸啊!怎麼可能讀不通《明夷待訪錄》?

萬斯同問︰「那麼三太孫以為,我華夏將來改如何防止天傾之難再來呢?」

「第一要務就是辦學校!」

朱和給出了一個讓萬斯同有點驚喜的答案。因為《明夷待訪錄》里面私貨全都在「學校」篇里面。「原君」、「原臣」是大道理,「原法」、「置相」隨便說說,而「學校」篇可就厲害了!

黃宗羲要把「學校」當成咨議會來辦!

不過朱和接下去的話,卻讓萬斯同大吃了一驚。

「孤要大辦學校,一定要讓人人都有書可讀,個個都能寫會算!」朱和道,「我們儒家講有教無類,講教化萬民,已經講了多少年了?可為什麼從古至今,都沒有辦法真正實行呢?孤家曾在潮州民間游歷(順便搶點東西、綁個肉票)多年,知道民間百姓目不識丁的有許多,而能寫會讀的,十個人里面也不見得有一個。

他們不識文字,難一點的算術也不會,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國家的政令。受了鄉紳小吏的欺負也不知道該去哪里申訴、告發,當然也不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道理,甚至不知道家國天下之間是如何依存的。

他們更沒有在學校之中接受過武藝和軍學訓練,從軍之後更是連軍官的口令都听不懂,教起來特別的吃力。

正因為天下間都是這樣的百姓,蒙古韃子和清妖才能滅亡咱們中華!」

萬斯同道︰「可孔夫子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聖人說這話的時候紙還沒有呢,」朱和道,「自然也沒有印刷術,沒有便宜的課本.所以‘知之’的成本極高,而且注定只能讓少數人先知之了。

既然如此,那民的知之,就只能讓位于貴族士大夫的知之只能讓一部分人先知之,大部分人後知之,所以當時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

還能這麼解釋?萬斯同仔細想想,又覺得朱和的話也有道理。

朱和又反問萬斯同道︰「石園先生可曾出仕?」

萬斯同搖搖頭︰「未曾出仕。」

「石園先生以明之遺民自居,也不可能在旗。」朱和笑道,「未出仕且不在旗,先生這二十年來不都是一介草民嗎?既然是草民,那先生知道那麼多干什麼?」

萬斯同愣了又愣——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士大夫,沒想到自己居然是個草民!

朱和又道︰「我家老祖草民一個,李自成亦是陝西草民,努爾哈赤雖然有個龍虎將軍的官職,但他目不識丁,文盲一個!既然不讀書的草民可以造反當皇上,目不識丁的韃子也可以造反當皇上那麼不可使知之又有何意義?」

「說得有道理!」那個奉天玉和尚大笑起來,「你們這些讀書人自己有了一點學問,就想做官貪錢,又怕別人有學問後揭發你們的惡行,或者和你們搶奪做官的機會,就說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孔夫子還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命為什麼有那麼多讀書人要去給夷狄之暴君當官?」

萬斯同也不知道該說啥好了.

而吳三桂開口替萬斯同解圍了,「三太孫,你說話容易,真要辦事就難了。天下的民那麼多,人人要讀書的話,得花多少錢買課本、請先生呢?」

「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顏元這個時候插話道,「大總統,在下于保定鄉間就辦過私塾.知道這讀書習字之事,富有富讀,窮有苦讀如果不以科舉為目的,只是啟蒙識字,學點算術,找些村秀才教三年就足夠了,花不了幾吊錢的。而且也不必男女老少都去讀書,只要從女圭女圭開始抓,三四十年後,天下大部分人就都讀過書了。」

「易直說的對!」朱和道,「不過光有蒙學還不夠,辦學育人不僅是為了教人讀書習字,還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家國天下所用。所以蒙學之上,還要設立小學,小學之上再設立中學,中學之上再開大學可以讓百姓家的孩子考試升學,每一級淘汰三分之二。

這樣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小學,九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中學,二十七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大學。這二十七人之一,多半就是可堪造就之才了。」

「可是這小學、中學、大學一定會花不少錢吧?」吳三桂搖搖頭,又道,「現在天下凋敝,百業不興,哪里有那麼多錢?」

朱和笑道︰「天下凋敝是不假,但是人口更少所以人均並不低。這樣人少而百業不興之世,才是我等為將來之治世立根基的時候。根基立好了,將來之天下才大有可為啊!普及教育,正式立華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一策!」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